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09节

  沐昌祚不傻,如果有外地乳清,他自然能调动云南的明军抵御外敌。

  可没有战事,却把明军派出去,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没有皇帝征讨圣旨,没有兵部调兵文书,这兵他是一个也指挥不动。

  当然,理是这么个理,实际上沐家亲信也掌握一些云南兵权,可以动用一些力量,但沐昌祚不认为值得这么干。

  若较真起来,自己丢官削爵都是轻的,锒铛入狱也并非不可能。

  “国公爷,我家首领思个可是心向国公爷,唯国公爷马首是瞻的。

  若是真被缅军攻破,我家首领丢了地盘事小,那莽应龙必不会就此罢手,甚至很快就会兴兵侵犯大明。”

  “呵呵.可现在莽应龙不是还没有派兵过来吗?我怎么能凭借猜测就出兵。”

  虽然知道对方说的是真话,可沐昌祚也不会在此时承认这个说法。

  “回去告诉思个,我知道了,叫他严守边境就是了。

  倘若莽应龙真的率兵攻打孟养,让他一边积极抵抗,一边紧急向云南巡抚王凝禀报才是真的。

  若要我出兵,除了战事已起外,最重要的还是王凝的决断。”

  沐昌祚只是提醒对面一句,他可以做一些准备,但是无旨擅调兵马的罪责,他不会背。

  不过在云南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所以也并非没有人有权利便宜行事,那就是云南巡抚。

  云南不设总督,但云南巡抚却有总督之权,可以调动兵马。

  原则上,调动兵马的权利应该只有总督才有,毕竟总督本来就是掌管军事的主官。

  而巡抚,更多还是处理地方政务、税收等职权,但因为文官势大,所以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拥有了总督之权,可以调动军队。

  边疆地区的总督巡抚,也会被授予临机专断之权,可以便宜行事,其中自然也包括军队调动。

  总兵没有打仗的权利,但巡抚总督有,所以沐昌祚只要收到云南巡抚的命令,也是可以调动兵马去帮助防守孟养的。

  “可是,王巡抚那里.”

  “你大胆的去,只要礼物备足了,王巡抚那里还是很好说话的。”

  就在对方迟疑的时候,沐昌祚又点了他一句。

  虽然京城对王凝不满,但毕竟事关战事,这个时候临阵换将很危险,容易导致云南大乱。

  加之又有同年帮忙说话,所以终于还是让张居正出面保人,魏广德也没多说什么。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找张居正保人了。

  这,就是上面的利益交换,下面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所以现在的王凝,巡抚官位坐的还是稳,根本就没人知道,他差点就被撸了。

  感觉说的已经够多了,沐昌祚就故意打个哈欠,做出一副疲惫的样子,随即又端起桌上的茶水轻啜一口。

  那人也是有眼力劲的,自然知道沐昌祚所做动作的意思,当即抱拳告辞。

  “也好,思个应该也等你等得望眼欲穿,早些回去,把我的话带到,让他早做准备才是正事儿。”

  对于对方的请辞,沐昌祚自然不会挽留,只是淡淡说道。

  自始至终,来人进屋到离开,沐昌祚都没有让他坐下,更没有安排人给他送上茶水。

  这,或许就是大明勋贵的傲气。

  别看他背后的主人,看似也是大明皇帝册封的世袭罔替的贵族,但土司就是土司,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沐昌祚身为大明的黔国公,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

  实际上,他能亲自见他,也是为了当面问清楚一些情况,否则根本面都不会见。

  “来人,带上我的金牌,送使者出城。”

  沐昌祚只是开口,对门外进来的家丁吩咐一声。

  随即,那家丁就引导着信使走出了屋子。

  进城是被人带进来的,出城,自然也要有人引导,否则出了这处宅子,他也是寸步难行。

  等人走后,管家在一旁小声问道:“老爷,咱们要不要给腾冲和施甸那边送去消息,让他们小心戒备?”

  “不用了。”

  沐昌祚只是摆摆手说道:“距离战火烧进来还早,莽应龙在没有占领孟养前,是断不会发兵扰边的,我们的时间还很充足。”

  “那李都督那边,要不要送个消息?”

  管家又问道。

  沐昌祚只是看了他一眼,没说话,片刻后才说道:“哎,也是以前造的孽,朝廷因此已经不信任我了。

  再等等,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表现出我们和疆外有联系,否则解释起来也是麻烦。

  思个要是知趣,就会马上派人给昆明送信,到时候再把消息传到贵州去,让李都督得知此事。”

  现在不仅是云南巡抚王凝如履薄冰,他黔国公府又何尝不是如此。

  西南用兵,不是派他出战,而是从京城千里迢迢派来都督指挥。

  不过他也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朝廷有疑虑,其实他也理解,因为家里确实和此前缅甸事变有瓜葛。

  管家倒是明白家主如此作为的目的,不过就是想表现出自己和疆外无关联的意思。

  可是,你这么做真的有用吗?

  朝廷既然已经起疑,自然就不会随意撤销警惕,或者锦衣卫已经在密查也说不定。

  其实,还不如坦诚其中缘由,毕竟是早两代国公的过失,和他并无太大关系,争取重新获得朝廷的信任。

  现在陛下年幼,为了大局稳定,应该不会追究此事,或者就是申敕一番。

  不管怎么说,黔国公世镇云南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定下来的章程,轻易不会废除。

  不过自家老爷是个有主见的,他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想蒙混过关,作为管家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

  确实,现在莽应龙注意力还在木邦,下一个应该是孟养,留给大明准备的时间还多,并不急于一时。

  京城南熏坊,魏府侧门,一乘轿子落地,门口几个小厮上前扶着醉醺醺的魏广德从轿子里下来。

  今日和同僚聚会,稍微耽搁了些时间。

  此时北京城已经进入寒冬,所以下轿以后很快就进了府门,向着后院而去。

  张吉只是指挥两个身强力壮的小厮扶着魏广德,不让他摔倒。

  到了后院门前,又是几个丫鬟上来接过魏广德,继续往里走。

  张吉依旧跟在后面,进入花厅坐下休息,有下人去端醒酒汤,魏广德眯着惺忪醉眼看到他,这才问道:“你有事儿?”

  这时候可是休息时间,送到后院就差不多该回去了,可张吉依旧伺候在一边,那肯定是有事儿要告诉他。

  “南边来的消息,老爷要找的红薯有消息了。”

  张吉在魏广德身边小声说道。

  “红树,什么红树?你说的是红珊瑚吗?”

  魏广德这会儿醉的有些厉害,并没有听清楚张吉的话,狐疑的问道。

  “老爷,就是你找的那个,据说是长在土里那种圆滚滚的东西,南边有消息说,红薯在吕宋那边有,之前红薯种带不过来,那边夷人看管很严。

  这次有闽商从吕宋偷偷带回来红薯藤,据说也可以种活。”

  张吉只得耐心解释道。

  “哦,带回来了,那就好,到时候长出来,送些过来,那东西烤着吃又香又甜。”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砸吧砸吧嘴,一副怀念的表情。

  穿过来多少年了,以前司空见惯的东西,居然一直都没有吃到。

  这时候有丫鬟端来醒酒汤,张吉看魏广德醉的不行,只好先行离开,打算等明日再说此事。

  第二天,魏广德酒醒以后,自然是不记得张吉昨晚说的事儿,在用早餐的时候,张吉带着俞大猷的书信过来。

  书信是俞大猷启程前写的,和公文一起送到浙江,再由那边驿站转送到的京城。

  中间因为黄河那里发生了意外,耽搁了些时间。

  拍拍头,又轻轻摇头苦笑道:“昨儿被他们灌惨了,回头得找机会收拾他们才行。”

  想到昨晚酒席上的事儿,魏广德苦笑说道,随即从张吉手里拿过书信拆开,快速看了一遍。

  不过是普通信件,俞大猷让府里把今年的冰敬炭敬一并送来。

  因为去吕宋,担心年关前回不来,所以派人提前送到京城。

  送了,别人未必记得,不送,那就一定得罪人。

  俞大猷对官场规则了然于胸,自然要遵守。

第1021章整肃驿站

  从张吉嘴里知道了红薯藤的事儿,又看了俞大猷留下的书信,魏广德也算是明白了,他应对明末小冰河的利器算是差不多收齐了。

  是的,魏广德并没有因为知道有了红薯藤就很激动,他已经过了最初那个时代。

  其实就这些年,他以次辅身份还是能对大明各地农业生产比较了解的。

  虽然南旱北涝的灾情依旧,但和嘉靖年间南北灾情交替出现还是好上许多。

  最起码,现在各地的老百姓虽然遭了灾,但地里的产出还能勉强果腹,一年受灾一年还能过的马马虎虎,所以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只是到了崇祯朝那会儿,北方连年灾害,才一举把大明朝逼到了崩塌的边缘。

  加之国事处理不当,最终大明朝被敲响了丧钟。

  虽然现在大明朝官员都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从上到下贪腐成风,但胜在体制还算好。

  是的,你没看错,大明朝的政治体制还是不错的。

  延续千年的小政府,除了对北方有巨大的军事开支外,其实朝廷的财政支持也是有限的,还没到把人往死里逼的程度。

  特别是现在民间,朱元璋定下皇权不下乡的制度存在,因为宗族林立,乡下多是靠族老维持,都是血脉联系,总不会把人往死里比。

  虽然后世影视作品里多把民间疾苦的责任推到地方官“吏”和里长、甲长身上,但这些人其实更多的是把税赋摊到外姓人头上,对本家人还是不错的。

首节 上一节 110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