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80节
也是因此,大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意识到增加鸟铳口径,增大弹丸重量来提高杀伤力的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虽然很高,但许多都是实用主义,靠农工巧匠的技术解决问题。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刨根问底找出原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明末的时候,明朝的军工衙门才因为辽东女真的三层甲,开始寻找增大破甲威力的办法。
于是在赵士祯、毕懋康和徐光启等人的推动下,欧洲的重型火枪才逐渐进入大明,成为当时大明北方边军的主要火器。
鲁密铳其实就是一种威力足够大,又介于轻型和重型火枪中的一种。
可惜,现在才万历三年,土耳其鲁密国的使者还没有到达大明,自然也就没有成品的鲁密铳用来做参考。
没有参考物,不过也没关系,魏广德相信自己只要提出思路,大明的工匠们应该还是能够找到办法,研发出大明自己的重型火枪。
于是,魏广德两下就洗好脚,让人准备了笔墨纸砚,随即就开始书写起来。
把保持鸟铳枪管长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大枪管口径,装填更大的弹丸,增加装药量提高杀伤力的想法全部写下。
因为这时期铁料的技术水平不算好,所以魏广德也提到可以适当增加管壁厚度,防止炸膛。
其实,这点就算魏广德不写,那帮工匠也是知道的。
但是,魏广德写上去,才好接下来后面的设计思路,那就是给鸟铳前端增加枪夹。
按照这个思路制造出来的鸟铳,破甲威力肯定足够大,但是枪支重量增加,单兵手持更加费劲,同时后坐力提高也会影响到射击精度。
枪管处安装支架,可以完美解决这种新式火枪的稳定性,保证射击精度。
写完条子,魏广德放下笔等墨迹干,这时候才有些后知后觉,当初习惯了鸟铳就觉得很好,可却没想到破甲威力的问题。
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开发长身管的加农炮,也就是红夷大炮,却忘记了鸟铳这种最普及的火器发展,实在是不应该。
前身曾经还自诩为半吊子军迷,居然都没想到指导下工部开发后续的步枪。
是的,受到此事的影响,魏广德开始考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金手指,指点下明朝武器的发展方向。
想到这里,魏广德在书桌后静静坐了一会儿,仔细思考一番后,又拿出一张纸铺开,提笔就开始书写起来。
这张纸条是写给工部的,只提到两点,一是研发威力更大的火药,二就是提出了定装子弹的思想,要求用油纸包裹定量火药,并在顶端粘上弹丸。
关于火药,魏广德对后世火药发展知道的不多,但是有印象,那就是火药的发展潜力其实更大。
相同的火器,使用不同的火药,射程和威力都不一样。
甚至,一些燃烧效果更好的火药,在武器不变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装药来保证发射的安全。
至于定装子弹,魏广德也是不得不按照未来火器的发展历程一步步来。
魏广德当然知道金属定装弹的好处,但是谁叫这个时代的技术达不到那样的工业水平。
就算大明的能工巧匠能够手工挫出子弹来,可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也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
所以到了后世,才有许多人说子弹其实才是枪的灵魂,没有子弹的枪还不如还不如擀面杖好使。
手持火药动能武器最早能扯到宋代,《宋史·兵志十一》寿春府“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当时用竹子做的枪管,然后那个子窠就是火药,虽然兵志上没有说明这货的弹到底是个啥,然而从现代明军使用的弹丸看,无外乎就是小石子一类的东西,估计后期才有人往里面放铅弹。
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用起来就类似于后世的喷子。
现在则是弹丸和火药分开存放,大明和西方的鸟铳手随身就带着两个袋子,分别装火药和弹丸。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才出现了定装子弹,但魏广德知道这火器的发展规律,再有新的引火方式,让火器也随之发生改进,变得越来越先进。
其实魏广德最初有想过把小号佛朗机炮作为蓝本开发大明的步枪,好吧,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开发的无壳弹。
后世进入新世纪,西方国家还在开发几种无壳步枪,甚至都出现了成品,但是一直没有获得部队青睐列装。
不过佛朗机的理念虽然契合后世步枪的发展思路,但现在这个时代的气密性让他根本无法保证杀伤力。
金属材质也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根本没法把佛朗机炮做的和鸟铳一般大小。
即使是小号佛朗机炮,操作也需要两名士兵一起操作才能快速发射出去。
魏广德把想法写好,至于后续那就是工部的事儿,他不可能亲力亲为。
而且就算他亲力亲为,其实以他的水平,也不可能比那些工部大匠做的好,去了反倒是添乱。
叫来张吉,把两张纸条交到他手里吩咐道:“这两张条子,你下去抄录一份,明日一早分别送到工部和兵部两位大人手中。”
“是,老爷。”
张吉好歹也跟着魏广德念过书,虽然做不出好文章,但抄抄写写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现在云南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魏广德也束手无策。
只能是充分发挥明军火器的长处,集中使用佛朗机炮轰击敌军前阵,等打垮了前阵后,再用鸟铳对其后的轻步兵进行杀伤。
明朝自始至终都对大口径的火炮情有独钟,自正德朝接触到佛朗机炮,意识到它的威力后,从嘉靖朝到隆庆朝再到现在万历朝,对佛朗机炮都偏爱有加,每年都会铸造大量火器装备全军。
除了在内地卫所,只要是边镇,其实要凑出百门大小佛朗机炮还是很容易的。
这次李成梁那里,魏广德还专门让南北兵部调运火炮支援云南,所以魏广德并不担心李成梁会对那什么藤牌就束手无策。
至于谭纶信中提到李成梁向朝廷哭穷,要这要那,不过是个策略,强调自己的难处。
可这有用吗?
魏广德其实对李成梁的印象并不大好,或许是因为辽东的原因。
所以这次云南之行真的事关李家的兴衰成亡,只要失败,李成梁必然会被一撸到底,以后也不会再有带兵打仗的机会。
李家,或许他惟一还会给机会的只有李如松,毕竟三大征这位可是参加了其中两次战役。
人的名树的影,魏广德还是愿意给他机会的。
第二天,魏广德去内阁办公,也就把兵部的事儿彻底抛到脑后。
这段时间户部被召进内阁非常频繁,没办法,从四月开始江南各地就开始频发水患。
四月徐、淮大水,五月,淮安、扬州诸处又发生水灾,六月初一日,浙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四府,大水海溢,涌高数丈。人畜淹没、庐舍倒塌无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诸府亦大小水灾。
为此,各地抚、按官纷纷上疏请求减免田租、救济灾民。
户部令抚、按官选派贤能官吏,从公调租,分别轻重,以便酌情处理,又说:淮、扬等处减租救济所费钱粮,总计应征并已发出的已达银五六十万两。
国家经制,各有正项,非专一方,虽缓急之势当知,而无已之求难继。
而且救荒无奇策,求其策之善者,全赖有司首先选派不扰民的廉能官督治地方,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设法解决困难。
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救,不仅不能及时解决困难,而且以国家之大,国家财力亦难以满足。
户部为此,上奏内阁,请求对各地贪酷成性及年老有病、且已经无法胜任本职的官员罢免。
对此,魏广德有不同意见,建议还是等水患平息后再由都察院派出御史核查、罢免。
在这个救灾的关头任免官员,实在是不智。
要知道,朝廷真这么做,怕是下面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头顶的乌纱帽,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到时候不顾民间百姓死活,一味瞒报灾情可怎么办?
只不过魏广德的反对,这次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毕竟,这次参与讨论的官员是以张居正派系为主,不管是户部的王国光还是吏部的张翰,都认为应该尽快罢免不称职官员,免得他们在这个时候祸害百姓。
魏广德争不过,也不争了,让张派放手施为。
不过在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痛快。
其实,两个策略无所谓对错,只是站在不同位置看待问题。
毕竟朝廷定下的章程,其实都是双刃剑,有好有坏,就看下面的人如何处理,是扬长避短把优势或者劣势发挥出来。
反正魏广德对大明官员的操守没什么信心,对处事效率也不看好,才担心因此会让喜多无辜百姓枉死。
而此时,旧港方向终于有消息传来,在大明南海水师南下后,对周围番邦发出公文,明确旧港宣慰司地位后,包括亚齐、巴章等邻邦都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人敢提出质疑。
开玩笑,大明近三百艘战船就停在旧港,谁要是不服,可不就是给大明出手教训的理由。
即便是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在得知大明要恢复所谓旧港宣慰司后,也表示理解和接受,并愿意和旧港持续进行贸易。
不过,这些都是早有预料的结果,魏广德最关心的飞龙国残部也有了消息,俞大猷收拢近四千人马可用于在缅甸用兵。
结合南海水师可动用兵力,在不从南洋藩国借兵的前提下,南面攻缅可动用六千余人。
局势,已经对大明越来越有利了。
第1076章争取
旧港码头,此时南风呼呼刮着,码头上人头攒动。
码头上一队队士兵列队登船,而在装满一船士兵后,很快就会离开让出码头,后方就会有别的船靠过来,继续上人。
大明南海水师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陆战队,所以自然没有运兵船。
这个缺点,已经被俞大猷注意到,所以此次回去就打算为水师打造一批专门的运输船,可以运送士兵和车马。
以后若有战事,直接调运兵船运送陆战队到战区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还不叫陆战队,而是叫步战营,俞大猷打算从沿海卫所挑选精兵组建一支专门的募兵营用于作战。
“子龙,旧港就交给你了,在朝廷没有下旨前,按照你的想法弄。
对那些地方势力,听话就算了,若是不听话,就果断处置。”
俞大猷看了眼远处送行的人群,小声对邓子龙说道。
水师大队抵达旧港后,庞大的船队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迫力,让当地的世家大族们感觉到恐惧。
谁能想到,都百多年不曾下南洋的明朝水师还能有如此实力。
近三百艘大小战船,特别是其中百艘都是大型福船,这样的实力在南洋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实力。
别看夷人或许能够凑出二三十条武装商船,战力也是不俗,可是和明军水师怼上,胜算也是不大。
又不是没打过,葡萄牙人两次和明军交战都是以失败告终。
西班牙人倒是聪明,没有选择和明军交手,一是知道葡萄牙人的结局,二就是看到了明军的实力,自然没有了打一场的心思。
否则,半个吕宋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交出来的。
不过,俞大猷还是从旧港潜伏的锦衣卫密探那里获得了一些消息,知道这里的十三家大家族打算奏请朝廷,由旧港选出宣慰使,把这里的控制权还是交给他们。
好吧,俞大猷都懒得去管他们,反正这是朝堂上那些人商议的事儿,只要这些地头蛇不给他找麻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