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89节
这样的矛盾,现在还没有,因为其国内民族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是作为殖民者的英国挑起了的,他们需要在他们控制下听话、温顺的缅族人代替他们管理其他缅甸人。
而此时俞大猷要面对的情况就是在勃固登陆,然后北上进攻东吁城,威胁缅王统治根基。
这在他看来,是有利于李成梁在云南和缅军交战的。
自己的老巢受到威胁,只要还是一个正常的统治者都会知道该怎么做。
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大明王朝,要想在短时间内击败明军再回援,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在此时,他的判断因为不知道李成梁的谋划,显然就极不适合现在发动了,这会让李成梁准备的巨大包围圈出现漏洞。
那就是莽应龙在知道明军在缅甸南面登陆进攻东吁城后,率领主力部队回援东吁城,先击败远道而来的明军水师后,再回手继续和李成梁作战。
别认为缅军做不到,要知道缅北可是崇山峻岭。
只要莽应龙率部南下期间,沿途利用山势地形布置防御,李成梁的部队很难快速突破缅军阻拦,实现南北对进下夹击缅军的机会。
这样的战术,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没有快捷的通讯手段,一南一北两支明军不可能相互呼应。
而一旦进入这样的战局,后果不用说也知道,很大概率会被缅军各个击破。
好吧,这样的演变势态,魏广德这个半吊子军事文官也是能想到的,就更别说兵部那边的人。
于是,俞大猷这份军情就紧急被送到内阁,交给魏广德处置,看该如何应对。
看完军情,魏广德只是沉默片刻就知道,这事儿最终决策权其实不在京城,而在云南。
首先必须让李成梁知道大明南海水师的动向,这样他才可以掐准时间发动包围战术。
如果能够在缅军知道明军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的消息后进行包围,战术影响力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不仅会打击缅军的军心,更会让他们恐慌。
缅甸的地形,北面是崇山峻岭,而南面地形相对平坦,除了几条河流外,几乎没有天险可以阻拦明军进兵。
若是缅甸南部平原丢失,缅军被明军包围在北部山区,如此多的军队聚集,给养都能拖垮他们。
包围战,其实未必是围歼战,在外围布置好防御,就是围住他们,都不要动刀动枪就能让敌人要么主动出战,要么被饿死在包围圈里。
当缅军急于南下救援都城,就是一个极佳的消灭缅军主力部队的机会。
明军不需要主动出击,只要堵住缅军归路,就可以让敌人乱了章法,被动和明军作战。
这些,只是魏广德此时考虑的,因为具体实施全靠李成梁来操作,他没办法在千里之外直接指挥明军。
而且,就他那半吊子的军事能力,绝对不可能超过李成梁、俞大猷这样的真正的将领。
他唯一的优势就是经历更多的见识,眼光比这些名将高出那么一点。
比如如果这次对缅甸作战,如果没有魏广德的谋划,明廷是绝对不会有人想到派出水师从南洋到达缅甸南部的。
这时代的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思维。
当然,这不是全部,实际上明朝水师一直存在,只是有这样思维的人,大多都是水师里的官员,权小位卑,说的话根本就没人理会。
至于文官,他们知道从山东出海去辽东很近,比走辽西走廊轻松,但依旧没有意识到海路的重要性。
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只是大陆国家,思维也都局限在其中。
想到这里,魏广德动作不慢,马上拿出一张条子,提笔就开始写起来。
内容很简单,把南海水师的军情抄录一份,八百里加急送到云南李成梁手里。
是的,魏广德没有写其他的,知道情报,该怎么应对,那是将军们的事儿,他和兵部完全没必要越俎代庖。
要是李成梁看到军情还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他这个都督也做到头了。
写好字条,魏广德拿起来吹了吹,让上面的墨迹快点干。
片刻后才交到芦布手里,吩咐道:“你亲自去,马上送到兵部,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消息发到云南李都督手里。”
字条上墨迹还没干透,芦布自然不敢折叠起来,只能双手接过就这么拿着,转身就往外跑去。
魏广德要最快速度送出去消息,他是听明白了,自然一刻也不敢耽搁。
“今日初八,水师还要十天左右才能抵达缅甸海域,应该还来得及。”
魏广德在芦布走后,嘴里还碎碎念着。
从京城发八百里加急去云南,最快也要半个月时间。
这么算起来,李成梁接到军情文书的时候,俞大猷的水师有可能已经接近勃固,或者已经登陆一两天的时间。
消息从勃固传到东吁城,再送到云南交到莽应龙手里,又是十天左右,而这几天时间就是明军从孟定府出兵的时间窗口。
李成梁原来想要包围战术很可能已经来不及实施,但是从孟定打进木邦,进而进兵孟密,还是可以堵住缅军南撤路线。
包围战打不出来,利用缅军急于南下的机会在沿途设置防线阻拦他们,依旧有机会对缅军主力造成巨大的杀伤。
何况保山和施甸的明军也不会干看着缅军后退,他们趁势杀出尾随追杀,也会牵制住缅军的撤退速度。
想到这里,魏广德有点牙痛,他不知道李成梁指挥运动战的能力如何,这么打起来很可能会乱套,全靠前线将领临阵指挥能力了。
这些,已经在大洋之上的俞大猷当然是不知道的。
此时他率领的南海水师正在安全通过了马六甲海峡,当然在大明是把这里依旧叫做满刺加。
这次大明水师的再次到来,依旧把马六甲城的葡萄牙人吓了一大跳。
虽然他们已经接到大明的文书,知道明国水师来到这里是为了收复一片他们以前丢失的土地,也就是旧港。
但明国水师再次来到这里,还是深深刺激到了葡萄牙人。
是的,他们看中一块土地或者说一座城镇,也不会第一次就发动攻势,出兵占领这里,往往都是来回很多次,确认了这里的重要性以后,才会产生占领的念头。
明国水师以前不怎么来到南洋,自然不会对这里的地方产生兴趣。
可要是他们以后经常来这里,久而久之可就未必不会对这里产生想法。
至少占据马六甲城,舰队航行到这里可以靠岸停泊,士兵和舰船可以得到修整和维护。
至于旧港,毕竟距离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有些距离,并不能扼守这条重要的航道。
好在,明国水师没有对这里产生想法,舰队直接过去,向着印度洋前进,他们只是在城堡顶层默默关注着明国舰队的离开。
“抓紧修建新的炮台,必须加强城防。”
马六甲总督对着城防司令西奎拉下命令道。
第一次看到大明舰队出现后,葡萄牙人就如临大敌,在马六甲城周围选择了数个地方,准备兴建更多的炮台,加强城市的防御力量。
“是,阁下。”
洛佩斯·西奎拉自然满口答应。
以前他想建,政府不给钱,让他怎么修。
现在好了,明国舰队路过两次,总督大人那里就着急忙慌的催促起来了。
和葡萄牙人关注着明国舰队相同,苏门答腊岛上亚齐王国的一些王公大臣们在知道明国水师再次进入海峡后,纷纷赶到海边观看。
大明南海水师第一次进入马六甲海峡时,不过是走了半程就选择返航,所以虽然进入了亚齐王国的势力范围,但是亚齐王国这边并没有丝毫准备,从国王到大臣只是听到海边驻守的士卒报告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但是,从士兵口中说出几百艘战船这样大的规模,还是把亚齐王国上下都吓了一跳。
亚齐王国也是有流传当年郑和船队下西洋盛况的,所以对于士兵口述的情景丝毫不怀疑。
在他们眼中,大明是有这个实力的。
一百多年前就能做到,遑论现如今。
而在收到发自旧港的文书后,亚齐王国高层就知道,继续向南渗透,谋求旧港的希望渺茫。
旧港原来的主人回来了,有大明这头老虎在侧,他们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和平相处,而是要小心应对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避免被他们找到借口,通过战争完全夺取苏门答腊岛。
要知道,所谓的马六甲海峡,其实就是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中间的一条水道。
控制马来半岛有些困难,但是只针对苏门答腊岛就变得容易多了。
而且,控制苏门答腊还能有效出兵拦截从南面绕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
和平时期,船只当然不会舍近求远,但是在战时可就未必了。
实际上俞大猷也很奇怪葡萄牙人的选择,他们看中了马六甲城而不是苏门答腊岛北面。
封锁海峡其实不管是在中间还是在两头都能做到,在俞大猷看来苏门答腊北面似乎效果更好。
这也是俞大猷此时已经把目光看向亚齐王国的原因,他有心独占苏门答腊,这样马六甲的战略优势地位就不复存在。
而且,针对这里,大明完全可以在淡马锡筑城,彻底把马六甲城包围起来。
岸上的人才看着大明水师,船上的人也在看着他们。
第1084章把柄
“哈哈哈,听说明国已经有了准备,可那又如何,腾冲这么重要的城池也被我军攻克,明国还有什么地方是我们打不下来的。”
此时,缅军已经占领了明军放弃的滇西重镇腾冲,站在原来的腾冲守备府里,莽应龙志得意满大笑道。
“大王英明。”
“大王文治武功都超越前朝,这次一定可以把明国那个朝廷打怕。”
“占下云南,就可以继续向东面看了,听说江南可是个好地方,嘿嘿”
跟在莽应龙身后的大臣和土司纷纷向着缅王莽应龙大献殷勤,这个时候多多表现自己,或许后面分配蛋糕的时候,自己就能多分到一些。
如果说缅军兵不血刃夺下南牙关、铁壁关等隘口得益于事先和那些土司的联络,偷袭潞两城是使用计谋兵不厌诈,这次攻占腾冲可就是实打实和明军卫所干了一架,最后的结果当然大家都很满意,明军选择了败退。
这是很鼓舞士气的一战,过去明军的威慑力一直都压在所有缅军将领心头。
是的,别看他们一个个嘴巴上都不服大明,但实际在心底多少还是有些畏惧明军的。
当初西南三宣六慰为什么果断臣服大明,可不就是因为沐英率领的明军太过强大,他们引以为傲的象兵在明军火器面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不过这次不同了,那时候的缅甸各方势力都是各自为战,因为相互的猜忌,自然不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对抗明国。
所以,面对大兵压境的局势下,果断选择投降大明,获得宣慰使的封赏。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们虽然依旧各有心思,可是都臣服在缅王莽应龙麾下,总算可以联手抗击明国这个庞然大物。
想到之前那些明国商人吹嘘大明的富饶,特别是江南地方景色秀丽,佳丽如云,这些东吁王朝满朝大臣都是垂涎已久。
这次腾冲战事的胜利,让他们卸下了心里对明军的恐惧。
明国军队也不过如此,面对兵强马壮的缅军,依旧只能是败退一条路。
虽然听说明国也有上百万的军队,那又如何,明国还有无比庞大的土地,都需要有军队驻守,这就注定了明国不可能召集全国的兵马和他们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