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88节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
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当然,也不是否认历史上存在过的斗将,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主将之间的“决斗”而已,但是自唐宋以后就几乎很少再有了。
其实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最高水平时期的秦汉时期,在这几个阶段的正史之中,“打仗斗将”事例与其他战争时期相比又要少的多。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所发生的大规模战争更多,比如秦灭六国、汉击匈奴这样的大战,可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
想要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取得胜利,集团性的作战方式,以及将军的战略战术,才是作战制胜的重要因素。
这才是战争规律,毕竟将军可是军中之宝,是战争的指挥首脑。
古人常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古代的将军也不会愚蠢到去以身犯险。
至于说三国时期,虽然小说写得好,但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斗将也不多。
比如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
至于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
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窦建德倒不是出来斗将,他只是打算和李世民辩论,结果被李唐轻骑突进围住活捉。
其实仗到了宋朝的时候,战略和战术的指挥能力已经得到武将高度重视。
战略,自然是朝廷的调兵遣将上,战术则是对垒军阵的布置,不同的军阵有不同的打法。
只不过宋朝使用非常僵硬,甚至出现朝廷选择战术,安排军阵布置的打法,结果就是因为不灵活,被对方针对,所以常常吃到败仗。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的大臣们还是乐此不疲,喜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马芳不玩虚的,或许他单挑其实未必有多强,所以更在乎士卒的训练。
其实,同时代的武将里,或许也只有俞大猷年轻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可以出来单挑,不惧敌将,但俞大猷一生经历也从未在阵前这么干过。
好吧,俞大猷据说最成功的一次斗将,应该就是跑去挑战少林寺。
像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单挑功夫显然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他们都是练兵的好手。
这边,马芳已经看过魏广德的书信,眉头登时就舒展开来。
其实,马芳这些天也是愁眉不展,因为总督霍翼霍大人被那帮平阳商人说服了,上奏朝廷在大同开马市。
好吧,贡市已经不能满足商人们的胃口,所以他们还想得到更多。
可是,年少时长期生活在蒙古,他当然知道有山西商人走私,偷偷带着违禁品进入草原和蒙古人进行违法交易。
他从宣府总兵再到大同总兵,其中未尝没有加强边防,阻止商人们走私的意思在其中。
现在商人们走私的途径被他堵住了,可人家暗度陈仓,直接走上层路线,想要增加马市。
只能说,商人们的胃口是永远喂不饱的,在获得一点点后,还想要得到更多。
马克思曾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在明朝中后期其实就充分体现出来,晋商为了获得超额利益,不惜以身犯险,哪怕触及灭族的大罪也要往下做。
如果说前些天马芳还在担心马市一事,现在看到魏广德的书信后,他愁云尽散。
开发马市,或让本来已经消停下来的晋商重新活跃起来,说不好又会渗透边镇,悄悄往外面走私。
要知道,走私可不是单向行动,那得在外面有人接应才行。
山西商人越境走私,蒙古那边得有人帮着照应,否则进入草原,说不好就被那个部落给抢了。
现在好了,有了京城的支持,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若是以前,做起来还有些束手束脚,毕竟霍翼是他的直属上级,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虽然他的品级比总督高,可人家实权就是管他的。
对于阻挠交易地点选址这个事儿,马芳自然有办法。
不是说要选交易镇堡吗?
简单,马芳直接选出一二十个可以作为交易镇堡的场地,然后每处或多或少都有缺陷,真正适合作为交易地点的,也就是交通方便,周围防守还严密的地方,那是一个没有推荐。
等到时候商议选址的时候,自然有人出来指出这些不足,然后他就可以提议现场看看,了解实际情况。
拖延时间,办法真的不要太多。
要知道,明朝官员还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喜欢尽可能推卸责任。
当然,功劳是不会往外推的。
只要关键时刻指出那些不足,如果霍翼要强行推动此事,他不仅可以上奏,还可以用出事以后让他负全责。
这样的说辞之下,也就没人再敢肆意妄为了。
至于这么做的目的,信中没说,马芳自然也不知道,甚至都不打算回信告诉他的打算。
魏广德并没有把京城的情况详细向马芳提及,但他知道马芳在看到书信后看到就会这么做。
当然,或许新上来的户部尚书还是会支持在大同开马市,但毕竟新官上任,总有个缓冲期存在,不会马上就火急火燎的推动此项政令发布。
魏广德这么做,也是要好好梳理下大同开关的利与弊。
说实话,如果最终发现大同开关或许利大于弊的情况下,魏广德或许也会支持此事,即便可能因此导致晋商大规模走私违禁品的行动也在所不惜。
还是那话,做到大明内阁,不能因为怕就否则一些政令,得辩证看待。
比如打击晋商走私,可以通过加强关防和锦衣卫、按察使司严查的方式予以杜绝。
而不能因为担心他们走私,就置西北民生于不顾,一棒子打死。
实际上,魏广德挺认同后世某人提出来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本质是为了生存而不是掠夺。
掠夺人口和物资,只是为了保护匈奴人在北地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需要。
秦始皇的功绩不止是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扫灭六国,结束了华夏大地上持续了几百年的乱世,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更是北击匈奴,划定耕牧分割线。
这个耕牧分界地带,大概就是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到阴山,再转向南到甘肃省的临洮,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既有农耕文明,也有游牧文明,而且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随着中原农耕势力的逐渐壮大,游牧势力被迫向远方迁徙,中原逐渐成了纯农耕世界。
但农耕的生产方式,受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扩张。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耕牧分界地带,过了这个地带,就无法进行农耕,而只能游牧。
这个中间地带,就是农耕和游牧两方势力的必争之地。
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优质战马,常常依赖着精兵良马南下掠夺生存资源,而这个分界地带就是他们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等北地出现自然灾害,北方民众无法通过游牧获得生存必需的资源,就只能把视线投向南方,从农耕地区获得生存资源。
所以,在这条分界线上,两族爆发了持久的战争,汉军在拼命守护这条长城,而北方游牧民族则死命攻打,期望南下获得生存物资。
至于游牧民族有没有一统中国的想法,或许有,但毕竟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对南方农耕地带其实兴趣并不大。
比如元朝,虽然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但是其统治根基依旧是在北方。
而且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其实也在大幅下降,魏广德自然也不怎么担心。
好吧,就好像后世网上所说,明清之交本质上在比烂,看谁更烂。
最后结果自然是大明烂到根子上,所以被灭了。
魏广德更相信,做好自己,谁也灭不了你。
第1083章西行
“老爷,兵部送来急报。”
魏广德正在值房里看奏疏,芦布急匆匆进来,在他身旁站定,躬身说了句,随手双手把一份文书递了过来。
魏广德慢条斯理放下手里的奏疏,伸手接过,展开看了眼。
“旧港的消息。”
只是看到抬头,魏广德嘴里不由得呢喃一句。
是的,这份兵部送来的急报,就是俞大猷在离开旧港前数日发出的,禀报了出发时间和预计抵达缅甸的时间。
这是个很重要的节点,因为在大明水师到达缅甸附近海域后,就会寻找登陆点,开始从南面对缅甸发动军事进攻。
而在南边战事打响后,最多十余日,缅王莽应龙必然回收到消息。
俞大猷不知道云南李成梁的谋划,但知道大明已经在云南和缅军交战了。
是的,战事爆发后,战报传送到广东,就有南海水师蜈蚣船把战报快递到旧港。
既然北面已经开打,南海水师自然不必在旧港久留,收拾好这边的局势后,俞大猷就率领船队出发,向缅甸驶去。
在旧港期间,他已经从这里商人口中,了解到缅甸的一些情况,知道缅甸此时主要的港口有勃固、马都八等,而葡萄牙人在沙廉附近建立了一个小码头,用来供其海上商船进行休息和补给。
不过沙廉虽然临近仰光河,但仰光河的水力运输资源并不发达,所以这里还算不上缅甸重要港口,倒是勃固因为更加靠近都城东吁城,所以已经被俞大猷盯上。
说起缅甸,国内人一般都以为缅甸的首都应该是在仰光,毕竟那里是缅甸最大的城市,又是海港城市,历史悠久,在国内影响力是极强的。
但是,这只是在2005年以前是对的,因为在这一年,缅甸政府作出一个决定,那就是迁都。
是的,缅甸把首都从仰光迁到内比都,一个缅甸中部四面环山的城市。
而在内比都不足百公里的地方,就是东吁城,四周是平坦地形。
也不知道这次迁都是否和东吁王朝国王的想法类似,选择在缅甸中部地区建立首都,似乎更加有利于对王国的统治。
实际上,缅甸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受到历史影响,古代是土司横行,中央对地方上的掌控能力有限。
而到了近现代,缅甸依旧地方武装盛行,这也和多民族是有关系的。
缅甸国内大大小小的民族多达135个之多,其实就是原来稍微大些的部族,或者说他们部族的首领就是当年的土司。
而在这些部族当中,缅族是第一大民族。
在封建王朝时期,各民族及部落为了争权夺利,曾爆发过不少的暴力冲突,他们也构成了后来地方武装力量的生力军。
到了近现代,缅甸民族间的敌视情绪浓烈,尤其以少数民族对缅族的怨念最为显著。
缅族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主要统治集团,生活在沿海地区。
而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僻远的山地,经济社会条件极其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