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3节

  出了礼部衙门上了李三的马车,回九江会馆的一路上魏广德还在思考着这个事儿,皇帝怎么对自己这么好?

  纸包不知火,严家传过来消息的时候也说了,自己的名次是皇帝点的,严家清楚这点魏广德早晚会知道,所以并没有隐瞒什么。

  当然,严阁老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没有隐瞒,魏广德自然知道严家做了什么。

  可以说,没有严阁老的推动,自己的卷子肯定到不了皇帝眼前,自然提拔名次就变得不可能了。

  当时魏广德还以为是自己的文章做得好,可是现在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会事儿。

  就算文章入了皇帝的眼,可是为什么把他点进翰林院?

  好吧,因为被皇帝单独点出来,让严讷都羡慕,要知道他已经是进了入阁通道的人。

  确实,入不入阁,很大程度上是看皇帝的态度,可是魏广德满打满算就见过嘉靖皇帝两次,一次是殿试,一次是传胪大典,话都没说过一句。

  都说翰林院里的是储相,其实对于大量的翰林来说,能够最后走到那一步的毕竟是少数。

  翰林院入阁之路其实没几条,一般是在翰林院熬到侍读学士或是侍讲学士,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关键节点,下一步是转迁詹事府还是太常寺,另外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入部,进礼部还是其他部衙任右侍郎。

  一般来说,皇帝看中的人,会转迁到礼部右侍郎的位置上,然后考满升左侍郎,或转迁吏部左侍郎,入阁。

  这是一个标准程序,大多数被皇帝看中的阁臣都是走这条捷径。

  如果入部的时候进的是吏部,那么你就还有机会转礼部,但是如果是刑部、兵部这样的衙门,一般来说你和内阁就今生可能无缘了。

  毕竟内阁就那么几个位置,每次补选内阁阁臣,礼部尚书只是人选之一,同时和他竞争的还有太常寺、詹事府那些翰林学士们以及礼部、吏部的侍郎。

  而这些侍郎,也大多是由翰林院考满后出来的。

  因为这些人选背后往往都有翰林的标记,所以才有了费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可以说,礼部就是翰林院在朝堂上的自留地,没有翰林院经历的是进不了礼部衙门的。

  魏广德前身就是小老百姓,自然对官场升迁是不甚了解。

  但是到了这一世,特别是上京来赶考后,魏广德就从夏可范等进士,在京九江商人和让张吉收集了不少之前官场升迁的信息进行研究,特别是知道自己是被嘉靖皇帝点为传胪后,自信心有点膨胀了,专门研究了内阁阁臣的来历。

  和过去魏广德想的完全不一样,明朝这个时期的内阁阁臣大多不是除礼部以外五部尚书中选出,而是出自詹事府、太常寺和礼部、吏部侍郎之中,而且这些人大多身上还挂着翰林学士的头衔。

  至于后世看到的某某内阁阁臣有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或者户部尚书衔,那其实是入阁以后皇帝给的加衔,用来提升品级用的。

  毕竟内阁阁臣就是大学士,而大学士品级是五品。

  也就是说,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大多都是礼部和吏部左右侍郎的位置直接入阁,而不是成为尚书后才入阁。

  相反,魏广德很明确的感觉到,似乎成为除礼部尚书外,其他五部的尚书似乎就没办法入阁了。

  之所以单独说礼部尚书这个职位,也是因为礼部是清水衙门,比较清贵。

  唯一一个非礼部尚书入阁的六部尚书,那就只有焦芳了,他是以吏部尚书身份入阁,不过焦芳因为是走太监刘瑾的门路才被正德皇帝点头答允入阁。

  嗯,有点特殊性,不能被当成常例。

  这个发现,让魏广德吃惊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想到可能的答案。

  明朝皇帝发明和重用内阁这个部门,本意上并不是用来管理国家的,而是为了削弱六部尚书地位与职掌权利的,让内阁和六部相互制衡。

  如果是六部尚书入内阁,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地位和权利,特别是可以肆无忌惮插手六部事务。

  想到这些,其实就是魏广德有点吃不准嘉靖皇帝到底是打算怎么安置自己。

  以前,魏广德是以干臣的形式出现的,擅长应对一些问题,而不是题诗作画,词臣那一套。

  如此,魏广德入不入翰林,其实并不影响他未来的仕途,大不了入六部,做到尚书之位,成为六部九卿之一也不枉他魂穿大明朝来一遭。

  可是就在刚才,他听说是嘉靖皇帝把他单独提了出来,丢进了翰林院,这就有点矛盾了。

  这是打算让我进内阁做大学士吗?

  魏广德心里有点怀疑,其实更多的还是有点点恐惧。

  别的进士考进翰林院,都是欢欣鼓舞的。

  魏广德在参加朝考前后,对外也是这么一个态度,很想考进翰林院,向院内的学士们请教学问。

  好吧,现在自己真的考进去了,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传胪这个殿试名次就够招眼了,现在皇帝又给自己搞出这么一遭,魏广德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前几天,魏广德已经收到不少朝中大臣的帖子,让他有空过去坐坐,喝喝茶。

  现在有了选庶吉士的事儿,魏广德可以预想到,消息传开后,怕是更多的帖子要飞到他跟前来。

  至于为什么魏广德不是很想入翰林院做什么劳什子的庶吉士,好吧,他怕每个月要交的那篇作业。

  庶吉士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官职,按照明制,庶吉士,读书翰林院,以学士一人教习之,说穿了庶吉士就是在翰林院读书的,由翰林院学士负责教导。

  庶吉士很清贵,可是没权利,只是储备官员,也就是魏广德感觉有点吃亏的原因了。

  别的同年不进庶吉士,都特么做官了,他还要继续苦哈哈的学习功课,按制每月还要交一篇作业评分。

  魏广德把自己定位为办事的干臣,而不是擅长文章和书写的词臣,翰林院显然不是他呆的地方。

  至于费翰林不入内阁,内阁阁臣是那么好做的吗?

  大明朝发展到现在有多少庶吉士,又有多少人能冲上去?

  随便给自己个官做做,能赚点钱就好了,把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纳几个小妾,人生也就完美了。

  以自己超越现代很多年的眼光,就目前朝廷遇到的那些事儿,自己能出力解决的就解决,出力不了还有高个子顶住。

  多好,生活无压力,只管享受。

  可是,显然这样美好的打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嘉靖皇帝把自己调进翰林院做庶吉士,就一点底薪,怕是京城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更别说赚钱养家纳小妾。

  魏广德没想明白嘉靖皇帝到底什么打算,马车已经回到九江会馆,下车就被等候在此的劳堪等人围住问长问短。

  和之前魏广德想的一样,他们都是对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职务趋之若鹜的读书人,只是可惜,没这个机会了。

  魏广德一改先前在马车上的愁眉苦脸,都不需要搓脸变身,脸上已经浮现出自信骄傲的笑容来。

  “看看,我就说嘛,广德这次就是去做庶吉士了,可惜,今上午没传我过去,也不知道会被发配到哪个衙门观政。”

  劳堪看到魏广德下车的表情,立马就笑着对其他两人说道。

  “那是那是,广德,你是哪天去翰林院入职?”

  夏可范羡慕的问道。

  “今科都哪些同年被选进翰林院了”

  在劳堪夏可范羡慕的声音里,魏广德被他们簇拥进了九江会馆。

第184章京城居不易

  魏广德被劳堪等人簇拥进了九江会馆,但是在他们前脚踏进会馆大门之时,旁边人群里就出来几个管家打扮的人,都是手上拿着名帖追上魏广德。

  好吧,在车上的时候,魏广德就已经想到会这样了,只是没想到他们已经到了会馆大门外等候自己。

  而在他恭敬的收下这些名帖后,进了会馆大门还没坐下,会馆大堂里又有几人起身走来,都是送各自主人家的名帖,邀约魏广德有空过府一叙。

  这样的阵势,直接把劳堪等人看懵了。

  前些天,也有不少官员派人送来名帖,大多都是江西同乡,魏广德和劳堪等人也都抽空走了几家。

  今天又是怎么会事儿,魏广德回来就这么多送帖子邀约的。

  庶吉士有这么吃香吗?

  魏广德这会儿已经恭敬的接过那几份名帖,他一直抱着“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理念,所以即便对方主家官位品级都不高,送帖人只是管家之类的人,他都不会失了礼数。

  他现在除了头顶着个传胪的名头,其他什么也没有。

  对了,还有个新鲜出炉的庶吉士称号。

  送走他们,魏广德手里已经有十多份名帖在手,估计消息应该还没传开,下午和明天怕是还会有更多人送名帖来。

  毫无疑问,这和嘉靖皇帝对魏广德莫名其妙的提拔是分不开的。

  不过到这时候,魏广德已经无心去思考嘉靖皇帝那边是怎么会事儿了,劳堪、夏可范等人已经把他拉进了后面院子。

  从这些送帖子的人,他们背后官员职位来看,已经从之前的六七品变成三四品,这个跨度太大了,由不得他们不上心。

  回到屋里,夏可范就忍不住开口问道:“广德啊,今天是怎么会事儿?”

  好吧,魏广德今天就去了趟礼部,显然问他在礼部的遭遇。

  看着三人关心的目光,魏广德摇摇头叹道:“嗨,别提了,我现在都是晕呼呼的没搞明白什么状况。”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魏广德还是把事儿给他们三人说了下。

  “这次去礼部,接待我的是礼部右侍郎严讷严大人,和你们猜的一样,他给我的就是去翰林院充任庶吉士的条子。”

  魏广德坐下后,张吉那边端上茶来,魏广德觉得口渴就顺手端起,试了试水温,微烫,应该是和魏广德回来后,看他在前面接待那些人的时候叫店家准备的茶水。

  茶盖轻轻刮开飘荡的茶叶,魏广德撮了一小口茶水润润嗓子。

  看三个人都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魏广德只好开口说道:“严侍郎给我说了个事儿,你们应该也想不到。”

  魏广德打算卖个关子,但是看到劳堪要吃人的眼神,立马熄了这心思,继续说道:“今科,据说翰林院没打算馆选庶吉士。”

  “嗯?”

  “啊。”

  三人都是不觉发出惊叹之声。

  “那你怎么又说你拿到了去翰林院的条子?”

  劳堪只是皱眉,想起魏广德先前的话,马上就追问道。

  “我哪知道啊,听严侍郎话里的意思,是皇上把我点进了翰林院,我和你们一样,就只看到过他两次,我站位还没道亭靠前。”

  道亭是劳堪的字,魏广德会试成绩不好,站位自然靠后,倒也没乱说。

  “你的意思是,今科就你一个庶吉士?没别人了?”

  夏可范想到什么,马上就追问道。

  “今科怎么就不选庶吉士了呢?奇怪,朝廷还可以这样?”

  张科的关注点显然不在庶吉士人数上,而是在思考为什么会不选庶吉士,这是什么规矩。

  只是没等魏广德说话,夏可范就说道:“嘉靖二十九那科也没馆选庶吉士,我记得好像当时谁算过,说起来国朝建立到现在,科举进行了52科,馆选只进行了34次吧,只是不知道这次有广德进了翰林院,算不算一次馆选。”

首节 上一节 12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