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31节
他只以为莽应龙会最快速度逃回缅甸,会集中残余大军疯狂攻打木邦明军,期望打开一条通道突围南逃。
因为有明军目标缅甸王都东吁城消息的影响,所以不管是李成梁还是沐昌祚、亦或者罗汝芳,都没有想到莽应龙会选择绕道。
而此时的李如松,一边亲自带兵追击莽应里,一边命令二弟李如柏带兵继续西进,攻打孟养的孟广、孟乃二城。
是的,在他和父亲李成梁眼里,最快返回缅甸的无疑就是取道木邦,次一条道路就是孟养。
而若是选择走孟密,毕竟是新附地盘,不仅不安全,还特别绕道,几乎多出一半的路程来。
在这个赶时间的时候,他们还真没想到莽应龙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缅甸中部,东吁城下,一队千余明军摆出严密的军阵。
军阵前方,六门重炮轮番对着东吁城南门进行轰击,打碎城砖无数,地上一片狼藉。
军阵中,前排的鸟铳手此时都无所事事相互闲聊,没有敌人出城,他们站在这里跟木桩子似的又有什么用?
而在他们身后手持刀盾和长矛的明军,状态也和前排差不多。
说起来都是明军,却是天差地别的两拨人。
鸟铳手和炮手都是隶属于南海水师的水手,而后面的刀盾手和长矛手多是飞龙国残部整编后组建的部队。
每天都是这样,部队轮流在这里列阵,掩护火炮对着东吁城城墙一阵猛轰,然后就收兵回营。
甚至,对面城上守军连夜修整城墙都不管,虽然城墙破损依旧,他们也只能往被打坏的城墙处填上一些沙袋和石块。
如此已经好些天了,站在城下可以说是这段时间以来最难捱的时间。
“哒哒哒”
一阵马蹄声由西面传来,一起快马四蹄飞扬,向着明军军阵后面冲来。
马上骑士手中高举着一面令旗,令旗在风中摇摆,让他看上去煞是威风。
很快,马蹄声渐缓,马上骑士已经勒马减速。
当马匹接近军阵后方一群人后,马上骑士勒住胯下马匹,直接从马上跳了下来,飞奔向那队人群。
“禀告大帅,西路缅军已经被呼延游击率部击败,现我军正在追杀溃敌。”
马上骑士自然是传令兵,自西面战场而来,禀报胜利的消息。
“好,再探再报。”
“接令。”
在传令兵面前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自然就是大明南海水师提督俞大猷。
自抵达东吁城后,还没来得及筹备攻城,就收到消息,东面有缅军出现,近千人的规模,看样子是增援东吁城的部队。
能够被调动的缅军,自然是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精锐,其他的都跟着缅王东征大明去了。
对付这些人,俞大猷的兴趣远比直接打下东吁城要大得多。
魏广德的意思,李成梁知道,俞大猷也知道。
要想实现他的目的,先期消灭尽可能多的缅军精锐就势在必行。
只有消灭这些军队,后期攻占缅甸各座城池时遭遇的抵抗才轻微,而且缅军反抗力量减弱,也有利于实现对这里的统治。
想到眼前就是缅甸王都,为了保护这里,城里的缅甸官员必然从四处抽调兵马赶来支援,这不就是绝佳的围点打援吗?
围点打援,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战役目的。
这个战术,其实就是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计策的变形,都是为了调动敌军。
围点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点是打援的力量,围城的是辅助力量,围点是虚,打援才是实。
而且,敌人急匆匆赶来支援,一路上风餐露宿,疲惫不堪,哪里是以逸待劳明军的对手。
就是这两日,明军已经先后击败两路自东面赶来的救援缅军。
为此,俞大猷把手下骑兵大量撒出去,从四面搜索缅军下落。
今日击败的这路缅军,就是昨日得到的汇报,当即排兵布阵进行一次伏击。
“大帅,我们还要在城下待多久才攻城啊?末将担心缅王回兵支援,可就贻误战机了。”
王世科是先锋,若是攻打东吁城他自然也是先锋,因此早就跃跃欲试,急不可耐想要把这份功劳收入囊中。
可惜,俞大猷一直不同意攻城,只是做做样子,持续破坏缅军城墙。
虽然这样打,也能为日后攻城减少损失,可桃子就在眼前就是不让摘,他也急啊。
“再等几天,若是没有缅军增援到来,我们再攻城。”
俞大猷眺望远处城墙,嘴角始终挂着轻松笑容说道:“区区一座东吁城,弹丸之地,若要攻下不过探囊取物般。
可若是我们把此城拿下,那缅军也就不会再支援这里,而是会等莽应龙大军回援。
呵呵你以为莽贼还有机会回来吗?”
俞大猷看着王世科,笑问道。
“这”
王世科沉吟半晌,才不得不承认道:‘缅军正在云南和我军交战,若仓促撤兵,损失必然不小。
所以,他们可能会派出少量精锐赶回救援,拖到缅军主力和我军分开,才会有大军回援。
但是,就怕云南那边不知道情况,不敢贸然追击,那我们.’
“你这么想是正常的,若是平时,我也会如此考虑。”
俞大猷脸上笑容不减说道:“这次在云南指挥交战的是原来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他的打法,我仔细研究过,都是诱敌深入,然后出奇兵断其后路。
打掉王帐或者后勤,敌军自乱,他随后带兵一路追杀。
这次朝廷派他去云南指挥交战,想必就是要试试他的指挥能力,毕竟他只有在北方和蒙古、女真人交战的战绩。
你不知道,此战朝廷谋划已久,在知道缅甸有不臣之心后,就已经开始做准备。
朝廷如此处心积虑,你以为只是要击败缅甸,哼哼”
“大帅,这事儿末将还真不知道,不知大帅可否告知,朝廷到底要做什么?”
王世科凑近,饶有兴趣问道。
“魏阁老只在与我书信中提到,大明有北海、东海和南海,却唯独没有西海。”
俞大猷点到为止,不过透露的信息也不少了。
“西海,西海”
王世科陷入沉思,只是片刻就双眼发亮。
“大帅,你的意思是”
“是的,我猜测朝廷打算彻底占领此地,划分行省治理,并可能在此地组建西海水师。
你或许听到过一些传闻,登莱水师以后可能就是东海水师,至于北海嘛,现在朝廷几乎已经失去了对奴儿干都司的控制,若是能够恢复对那里的掌控,或许也会组建一支水师。”
这些,都是俞大猷的猜测,不过这会儿闲聊也就说了出来。
看着眼前这些明军,列阵这么久,许多人已经满脸疲态。
“收兵吧。”
俞大猷下令道。
第1117章潘季驯
“善贷,快来看看,这是山东急递。”
魏广德刚迈步走进张居正值房,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觉得眼前一花,张居正已经冲到他面前,递过来一份奏疏。
“山东,那里发生什么事儿了?”
看张居正慌忙火气的样子,魏广德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问道。
“黄河泥沙淤堵,已经影响运河航运,不少漕船因此搁浅。”
张居正直接就把奏疏的主要内容和魏广德说了一遍,魏广德立马也吓一跳。
大运河的航运,是真的关系重大,不仅影响着京城近百万百姓的口粮,还有边关数十万将士的温饱,哪能不关心。
于是,马上低头就翻看起手中的奏疏,都顾不得找地方坐下。
奏疏是济宁河道总督衙门送来的,因为他们做的就是掌管河道的工作。
自从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济宁就逐渐成为了运河重镇。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在济宁出现了一座特殊的衙门——河道总督署,作为管理整条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它延续了500余年的历史。
如此重要的管理机构设在济宁,与当地特殊的地势密不可分。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中枢地带,这里位于山东丘陵,是整条大运河海拔最高的地区,成为大运河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海拔高度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都高出30米,号称运河的“水脊”。
在元代,因为通水困难,这段河道饱受“栓塞”之苦。
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稍有不慎就会搁浅,天旱的时候,更是“有河无水”。
明代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当地农民水利家白英的建议,采取了两大方略,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第一大方略就是“引汶济运,借水行舟”。
戴村坝位于南旺枢纽北面的大汶河上,这条河水量相对充沛,海拔也比南旺枢纽高。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大坝,拦蓄水流,然后再开挖一条小汶河,将大汶河的水分出一部分引向南旺枢纽。
所以戴村坝又被称作运河的“心脏”,为大运河海拔最高的段落源源不断地提供充沛的水源。
此外,宋礼与白英还采取了“挖诸泉、修水柜”的第二大方略,把周边的泉水引入小汶河,进一步补充了运河水源。
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在南旺枢纽四周建起了三个大调蓄池,也叫做“水柜”,汛期蓄水,旱季则给大运河补水。
为了大运河的通畅,明代前中期可谓想了无数办法,其中最主要就是为运河注水。
“淮安,运河、黄河、淮河三河交汇之地,若黄河发大水,黄河倒灌致使淮河、运河河道淤塞,漕运不畅,这个顽疾始终无法根治。
黄河啊.”
魏广德不由得放下奏疏,仰头长叹一声。
这些年,黄河、运河的问题,一直都是大明朝廷最紧着的事务,但是不管投入多少财力,总是会不断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