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43节
据我们的人说,只要那里有足够的劳力,产量继续提高也是可以的。
而且就他们打听到的消息,石见银矿现在已经确定的矿藏,足可以支持目前百万两产量百年以上。
那可是上亿两白银,几百万两黄金的巨大矿藏。”
刘守有直接抛给魏广德一个大炸弹,当初他看到时也是被雷的不行。
开玩笑,就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岛,居然这么值钱,是真开眼界了。
“其次还有个佐渡金矿,年产银也接近百万两,只是据说规模可能比石见银山小,但是含金量更高,产量也是不菲。
倭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这样的银矿,只不过规模没有这么大,但许多年产银也多在十几二十万两上下,因为太多,开采时间也有前有后,特别是一些老矿矿脉已经濒临枯竭,实在难以统计。
不过我还是让他们尽量把倭国这些矿藏都找到,之前倭国内战,那些大名巨大的军事开支,多依靠这些矿藏维持,所以要探查到消息也是非常困难。
这些消息,都是我们锦衣卫密探从外围了解到的情况,真实情况恐怕也只有那些矿山的主人,那些大名才知道。”
刘守有说完话,就目光炯炯看着魏广德,不知道魏阁老会怎么吃惊。
想想也是,现在掌握的情报,倭国年产银量怕是比大明帝国岁入还多。
按照现在他的估计,每年至少可以开采出白银三百万两以上。
现在大明朝每年岁入白银也不过这个数字了,能不吓人吗?
“倭国有多少人口?查过没有?”
魏广德随口问道。
其实,他也知道,倭国怕是就连他们的天皇或者幕府将军都说不清楚人口数量,就好像大明皇帝陛下怕也不知道自己的臣民有多少一样。
户部能拿出一个数字,但这个数字的水分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
“这个.“
刘守有没有看到魏广德惊讶的表情,反而被魏广德接连的问题问懵了。
“我知道准确数字可能谁都不知道,就连他们的国王怕是也不知。”
魏广德开口道,算是给刘守有解除尴尬,“我只要一个大概数字就行,不一定准确,有几百万还是上千万,这很重要。”
魏广德要知道倭国人口,其实也是在估算倭国国内动员兵的大致数量。
单纯以为倭国全部可动员兵力就是几十万人,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不能因为丰臣秀吉往朝鲜派了几十万人,就以为倭国只能动员这么多人。
按照魏广德的印象,好像倭国敢于挑战大明,敢于向朝鲜出兵,就是因为其狭小国土上承载了太多的人,据说上千万,已经让倭国难以为继,所以这才选择向外扩张。
要知道,大明拥有巨大的土地,明面上也就六千万人口。
朝鲜半岛最为相邻的土地,自然就成为倭国主人眼里的美食。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若没有大明介入,朝鲜在十七世纪就已经成为倭国的领地,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抵抗几十万倭国军队的进攻。
刘守有对于魏广德的问题,依旧不敢作答,只好低声说道:“禀魏阁老,关于倭国人口几何,并没有数字报到末将这里,实在不好回答。”
魏广德看了眼刘守有,知道不是做假,只好点点头,笑道:‘知道了,倭国的情报上心点,我当初要的那些数字,有了结果,不论水分,先报到我这里。’
“是。”
刘守有马上就答道。
“对了,锦衣卫可有我大明人口的数字?”
魏广德突发奇想,又开口问道。
一开始,他以为刘守有吞吞吐吐是因为人口数字太过敏感而不敢回答。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明王朝的人口,一直都是一个谜题,没人能说得清道的明,只能说很玄学。
魏广德也能看到户部每年年末上报的数字,六千万,非常可笑的一个数字。
明朝是一个有着许多未解谜团的历史朝代,比如建文帝生死去向之谜、明仁宗无疾骤崩之谜、明光宗离奇死亡之谜,以及《永乐大典》正本失落之谜、《金瓶梅》作者之谜,甚至还有被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天启年间王恭厂大爆炸事件。
但是若论谜团的规模、持续的时间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明朝最大的谜团莫过于它的真实人口数量之谜。
有些明朝的当时人说,官方统计的总人口数比真实总人口少了9000多万人。
近代以来研究明史的中外学者中,有人说官方统计所遗漏的人口数至少有1亿,而更大胆测算的结果是明末有接近3亿人口是黑户。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明朝在两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始终有巨量的人口如同“幽灵”一般,游离于朝廷的官方统计之外。
如果能够解开明朝中晚期的人口之谜,或许就能够解开明帝国衰亡的真相和清朝人口奇迹般暴增的真相。
在明朝官方资料,也就是《明实录》中记载了户部上报的数据,明朝初期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人口总数是5987万人,在正德元年(1506年)为4680万人。
也就是说在户部的统计数据里,明朝从初期到中期的人口变化是出现了超过1307万的人口负增长。
这样的人口变化轨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人们找不到理由相信这是明朝历史发展的真实结局。
更重要的是《明实录》中的官方人口记载,有着许多极度违背人类认知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其中所呈现的明朝“人口减量”的超级水准。
《明实录》记载的明朝人口峰值出现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7185万人,人口谷底数据出现在正德元年(1506年)为4680万人。
要知道,此前可是刚刚经历所谓的弘治中兴。
这两组官方数据展现了一个残酷的情形,明朝在短短27年的时间里疯狂减少了2500多万人,减幅超过了34%。
这种飞流直下的人口缩减符合常理吗?
然而最最匪夷所思的情况是,明朝“人口减量”的巅峰成就似乎正是弘治中兴的收官之作,因为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实录》记载的人口总数是6015万人,这个数字在两年后的正德元年(1506年)巨幅缩减为4680万人。
也就是说,在27年间2500多万的人口减量中,有1335多万人是在弘治时代的2年尾声中消失的。
而要在2年时间里完成1335多万的剧烈人口减幅,即使不考虑人口出生也要有22%以上的人口死亡率才能办到,但这么高的死亡率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不可能出现。
在这27年间,明朝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灾荒或疫病,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刑杀或战争,这种情况下的人口发展趋势表现为增长才是合理的,绝无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缩减。
实际上,大明人口的谜题,不仅魏广德知道,张居正也知道,甚至满朝王公大臣都知道。
也难怪后世中外许多学者喜欢研究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他们不是为了研究中国人多能生育,而是试图揭开明朝人口这个谜题。
按照对比多个朝代的人口变化情况,以及比较让人信服的,在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中国总人口达到3.01亿,以此倒退一百多年时间中国人口变化情况。
大部分人都倾向的认为即使在明末,应该超过2亿,这还是考虑到战乱导致人口剧减的情况。
也就是清朝建立之初,中国应该还有2亿人口,经历百多年的战乱和发展,在乾隆年间可以突破3亿大关。
其实,魏广德倒是有自己的看法,按照崩山堡的情况,他就知道大明的人口至少隐瞒了一半下来。
这还是他老爹比较保守、稳妥的前提下发生的,而在其他地方,官绅勾接更紧密的地方,这个数字就更大了。
大明的人口,保守估计现在也有1亿到1.5亿人,而之所以会出现只有六千万人口的户部数字,其实那只是代表着向朝廷承担赋役的人的数量。
也就是,纳税人。
是的,大明只统计了纳税人的数量,而对那些黑户,没有纳税,所以不当人,自然没有统计。
实际上,按照人口推算的话,即便按朱元璋不加赋的政策,人均承担的人头税就要减少至少六成。
“你们锦衣卫也没有计算过那些白册数字吗?”
魏广德忽然发问道。
朝廷手里只有黄册,但是锦衣卫是有办法拿到地方官府手里白册的。
或许,也只有白册才能稍微真实的反应大明的人口数据,毕竟真正隐世是不可能的,地方上,特别是那些乡老,他们不会不知道哪些人没有在户籍上。
刘守有依旧是沉默,没有吭声。
“唉。”
魏广德叹口气,知道刘守有是有顾忌,其中牵扯太大,即便张居正摆出改革的苗头。
“悄悄的,派人查查地方上的白册,我要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人?”
魏广德轻声下令道。
虽然,他知道这个数字或许也不准,但总比看户部的东西强吧。
第1126章葡人出战
是的,魏广德有心利用张居正清丈田亩,顺便把大明人口重新整理一遍。
田亩都重新登记造册,为何不能算算人口。
至于黄册,可以继续存在,但官府手里绝对不能是那东西。
试想,当初崇祯皇帝手里如果有真实的大明田亩人口数据,或许就不会逼到北方大乱的地步。
推翻原来的东西,把隐藏的都翻出来,让他大白于天下。
这就是魏广德想做的,他对隐田、隐户没什么兴趣,即便能够给他带来地租等收益,他也看不上。
土里刨出来的,能有做生意赚得多吗?
“魏阁老,这.”
刘守有被魏广德这道命令吓到了,有些不知所措。
“悄悄的,不要传出去,自然就无事。”
魏广德依旧是轻言细语说道,“各县、各府到各省,相互之间也不知道,最后数字只到你我手里就够了,东西收好便是。
朝廷的事儿,你可能知道一些,但更多的还是不知道。”
此时刘守有脸上阴晴不定,显然在判断此事的利益得失。
锦衣卫能不能神不知鬼不觉拿到各地白册?
当然可以,完全没有难度。
就是这个数字汇总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没有底,或许会非常触目惊心。
这可是有可能引起大动荡的根源,刘守有是真的怕了。
此事翻出来,是有可能掀翻魏广德的。
不在高位的人,是不可能想到从上到下集体攻讦一个人的厉害,那场风暴如果爆发,怕是会把许多人埋葬。
只不过,刘守有不知道,张居正清丈田亩时也是类似,但都被应付过去了,算算人口而已,其实阻力还没有清丈田亩大。
毕竟,田地的利益比人口大多了。
魏广德又不打算自己上,而是让张居正出面,对大明的田地和人口拨乱反正。
只有这样,一条鞭法推出来,才能真正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