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77节
只是,或许因为失败的原因,身边精挑细选的,看似雄壮的缅军,在看到对面呼啸而来的骑兵,而城楼上山呼海啸般“万胜”的喊声,所有人还处于震惊和惶恐中。
当终于有人端着武器冲向明军时,阵线不过稀稀落落。
行军队列和作战的军阵差别极大,非常松散。
若不是缅王身边的亲卫已经围在他们周围,此时李如松怕已经直面莽应龙了。
“活捉莽应龙,赏金千两,升千户。”
李如松洪亮的喊声陡然传来,他带着骑兵冲在最前面,手中战刀高举空中不断舞动。
他就是明军的一杆旗帜,那柄战刀就是他们的荣耀。
身边的明军士兵,都是李家从辽东带来的家丁队,对了李如松打仗的习惯自然知道,每战必争先。
当空中那柄战刀向前劈下时,前排明军骑兵点燃了三眼铳。
“砰砰砰”
密集的铳声如同催命符,瞬间让松散的缅军军阵崩溃,没人还坚守在前面,都呼啦啦转身往回跑。
而留在原地的,只有一些倒霉蛋被铳弹击中而到底哀嚎。
只是哀嚎数声后,他们就被明军马蹄淹没。
缅军前军已经乱了,无数人蜂拥往回跑,缅甸的王公大臣也是如此,在身边亲信保护下想要跑前面。
这个时候,没人还管谁是谁。
大家多堵在路上,因为后面的士兵还不知道前面怎么回事。
当反应过来,层层转身逃跑的时候,李如松的骑兵已经追上了缅军那些人。
战刀长矛不断收割生命,像锥子一样的骑兵军阵从右侧冲向缅王那队人,很快就从侧面追上然后向左包裹。
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只会冲击这一次。
李如松已经确定,后面还有缅军数万人,他可不认为自己这几百骑兵就能把他们击溃。
抓住缅王这个大功就足够了。
消灭这些人,还是分点功劳给其他人,反正最大的功劳都会落到他们李家头上。
莽应龙看到对面一个小将向他冲来时,从身边亲卫手里抢过一并长矛向前捅去。
“铛。”
长矛给战刀格挡甩向一边,随即战刀劈向马身,在战马受伤惊叫立起之时,趁着莽应龙即将坠马那一刻,李如松丢掉战刀一把抓住莽应龙王袍拽了过来。
随即,一个大拳头落到他的后脑勺上。
剩下的,莽应龙已经不知道了。
冲散这里的缅军,李如松向后看了眼,凡是衣着华贵的缅人,要么被砍死乱军之中,要么就被明军走马活擒。
“回城。”
大喊一句,李如松当先当着人冲回阿瓦城。
第1151章遭遇
“大帅,王将军已经带兵攻进城里了。”
瑞波城外,李成梁骑在高头大马上,在他面前一个传令兵正在汇报前方战况。
“来人,马上通知戚继美,让他带兵过去,目标阿瓦城,不惜一切代价给我尽快抵达。”
李成梁此时脸上并没有因为破城该有的笑容,而是严肃说道。
他已经见到张头,也知道了自己最看重的大儿子李如松居然带着老二李如柏偷袭了阿瓦城,打算在那里堵住缅王莽应龙。
他身边有多少人马?
满打满算不到四万人,而莽应龙身边最少还有六七万人之多,其中还有一批战象。
这样的军队,李成梁很担心自己两个儿子挡不住缅军的进攻。
毕竟,对面是逃命,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是真的要拼命了。
所以,李成梁一边督军再次加速追击,在面对瑞波城阻挡时没有丝毫拖延,直接挥师攻城。
这边准备攻城,李成梁又把身边的戚继美派出去,把最靠前的三部人马整合起来由他指挥,让他率军直奔阿瓦城支援。
这三部人马,两个参将和一个游击,手下有兵马七八千人。
而在他们之后,李成梁也会带着后面赶来的明军加速前进,尽快抵达战场。
此时,他还不知道,他一直心心念念要抓的缅王,已经被他儿子活捉打晕带进了阿瓦城。
城外明军大队开始动起来,李成梁的命令,现在这些明军将官没人敢拖延时间,都是立即执行。
他们已经知道,前方的阿瓦城已经被李大公子带兵占领了,堵在缅王逃跑路线上。
追快点,兴许就可以在阿瓦城下抓出缅王。
这段时间的追击,缅军逃的狼狈,他们也追的疲惫。
只有尽快抓住莽应龙,才能结束这一次的追逐战,他们也就可以歇上几天了。
城里喊杀声不断,戚继美命令炮手在前开路,直接硬闯,要打穿瑞波城,从南门杀出去。
不是不能绕城而过,而是周围地形限制,步兵和骑兵可以轻易过去,可是马车却是不能。
现在明军打仗极度依赖辎重,大量的火炮和炮弹、火药都需要马车运输,而不是给士兵发点干粮就可以出发的时代了。
应该说,随着火器的大行其道,原来的战争模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军队对后勤的依赖大大加强,甚至到了打掉后勤,就等于限制一支军队的火力,让他们完全无法施展的程度。
后世二战中著名的转折之战,不管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还是莫斯科保卫战,德军最后都是输在后勤上。
后勤没有足够的准备,来不及向前线提供御寒物品,让进攻只能被迫中止,最后被对手逆袭,进攻战变成被包围战。
现在的大明,虽然火器不如西方国家犀利,但是装备占比已经接近三比一,早就超过同时期欧洲军队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程度。
是的,别看现在欧洲军队最早大规模装备火器,但大规模装备其实也不过是把火器手的比例提高的两成。
只是他们的统帅意识到火器的厉害,所以国家愿意投入资金进行这方面的研发,是主动的。
有了研究成果,很快就会装备到部队里使用。
但是,欧洲国家国小民贫的缺点这个时候也完全暴露出来,他们缺少资源,工业时代也没有开始,所以生产力也是极低的。
大明的生产力虽然要不比欧洲国家强几分,但胜在国力强盛,地大物博在这个时期是绝对算得上的。
有了资源,又有人口优势,自然可以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部队。
更何况大明的军事职业化丝毫不比欧洲晚,甚至更加彻底,把军队都先搞成世袭制。
户籍制度虽然有缺点,但世世代代军户的属性,也让这些军户家的孩子还在年幼的时候就能接受到一些军事技能的培训,进入军队后就能很快上手。
至少,他们对于军队的纪律,都是一清二楚的。
可以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大明在这个时代还是全面碾压欧洲国家的。
而在大明,火器的研发更多还是个人的喜好,喜欢火器的学者,自己进行这方面研究,然后交给衙门。
当然,最后是否能够被朝廷接受,并组织生产,那就得看这个人在朝廷里的影响力了。
许多时候,这样的研发也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最终不能真正进入军队。
后世人们在古籍上看到的许多武器图谱,特别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火器,其实大多就是只生产了一批或者两批,之后就不再生产,直接废弃。
当然,这也和这些东西大多华而不实有关系,其实这个时代的火器就两种得以持续生产装备,那就是鸟铳和大炮,其他都只能被淘汰。
而做为武器研发的主要负责部门,对于火器其实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根本没有组织过什么研究工作。
之前魏广德让他们搞大将军炮,最后也是一塌糊涂,没出个什么结果,还是俞大猷从壕镜搞来制炮技术,他们再加以改良。
不得不说,貌似中国古人改良的天赋也很高,那时候山寨出来的产品,性能就能比原装货强。
李成梁看着一队队士卒进城,后面则是一辆辆马车,拖着各自物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马车的重要性了。
叫来书吏,李成梁开口就说道:“你立即草拟一封文书递兵部,就说我军现在对后勤极度依赖,需要朝廷准备装载量更大更灵活的马车,最后四轮那种。”
“四轮马车?”
书吏愣了愣,他好像还没听说过有四个轮子的马车存在。
“你照着写就是了,京城应该有人知道。”
李成梁不耐烦的挥挥手,让他下去马上草拟公文。
四轮马车,其实在古代中国确实稀奇,倒不是没人想到,而是中国的地形决定了貌似用不上。
欧洲有百分之六十是平原地形,尤其西欧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地,非常适合四轮马车行驶。
所以在十三世纪欧洲人找到了四轮马车的转向难题,四轮马车才开始在欧洲大行其道。
实际上在十二世纪前,欧洲也只有两轮马车。
而欧洲人解决四轮马车转向的办法,其实也确实很有创造性,简单说就是他们的四轮马车其实就是把两个两轮马车连接在一起,这样前面的一组车轮就成了转向轮,让马车可以自由转向,适应不同的道路。
而中国的四轮车也有,但是不多,也多是用黄牛牵引,靠黄牛蛮力转向。
这么麻烦,自然使用范围就比较窄,久而久之也就不常见了。
中国地形复杂,古代交通条件也很差,所谓大路不过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黄土路,两轮马车通行都较为困难,四轮马车更是难行,非常不实用。
或许也只有大秦的直道可以满足四轮马车的需要,可惜直道在汉朝就基本荒废了。
中国除了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平原较多以外,其他地区地形复杂,丘陵、山地、高原、沙漠、戈壁甚至沼泽、湿地众多,这些连两轮马车也过不去,自然不会有四轮马车了。
而四轮马车和两辆马车的比较,差别也主要就是在载重量和舒适度上的差别。
两轮马车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轮子和车辕组成,适合在平坦或较为平坦的道路上行驶。
两轮马车在转弯时相对灵活,适合短途运输和轻载货物,不过装载量相对较小,通常一匹健康的成年马在平坦的路面上拉动农村常见的两轮马车,其装载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
四轮马车结构复杂,包括转向架和四个轮子。
虽然车厢更大,装载量更多,但其长度较长,操作复杂,适合在较为平坦的道路上行驶。
四轮马车在复杂地形上的操作难度较大,且需要更多的牲畜来牵引,也是限制四轮马车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四轮马车的设计使得车厢长度可以达到两轮车厢的2倍以上,载货量也更多,且行驶更加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