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85节

  “你是谁?我知道你听得懂汉话。”

  刚才发问的明军将官继续问话道。

  莽应里抬头看了眼,对方是个中年将领,一身鱼鳞甲,双臂还有虎头护肩。

  铁质头盔被擦得净明瓦亮,一束红缨定在头上随风飘动,双耳有凤翅,显然这是明军中高级将领所用。

  莽应里丧气的垂头,嘴里说道:“我是缅甸王国王子,莽应里。”

  东吁王朝是外界对莽瑞体所建王朝的称呼,在他们国内都是以缅甸王国自称。

  之所以被叫做东吁王朝,因为他们的王城在东吁城。

  “缅甸王子,莽应里,哦,莽应龙的儿子,呵呵,也就这个样子儿。”

  李成梁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也就没有兴趣。

  其实,听说前面报告抓到一个缅甸大官,他也只是好奇,抓到了谁。

  至于其他的,他都放在眼里。

  败军之将而已。

  又不是莽应龙,毕竟那人已经被李如松他们抓住了。

  等莽应里被人拽走后,李成梁才对戚继美笑道:“没想到这两爷子命这么好,这样的炮火轰击他居然完好无损活下来了。”

  对先前那队缅甸贵族的炮击,李成梁可是看的清楚,几十个人,大部分被打死打伤,跑掉的也就十来人。

  莽应里能够在这样的阵仗下毫发无伤活下来,只能说他的命是真够硬的。

  “大帅,现在军中知道他活着的人不多,要不要”

  戚继美也是会察言观色的,知道李成梁有弄死那些缅甸权贵的意思,所以说话自然投其所好。

  “不用,抓就抓了,到时候和他爹一起打入囚车,连带其他缅甸的官员一起运到京城去。”

  李成梁无所谓的说道。

  不过仗差不多打完了,接下来就是后续安定缅甸了。

  对于下面的事儿,无非两条。

  一是统治缅甸,消灭一切反抗力量。

  二就是向朝廷献俘,到底该派那些人回京城参与献俘大典,这个就值得费费脑筋。

  李成梁有心让大儿子李如松去,让他多在朝廷里露露脸,这有利于他将来仕途发展。

  李成梁知道他是不能去的,他还要坐镇缅甸,征讨不服。

  当初安南时,如果张辅能够在安南多呆上几年,让明军彻底占领那里再班师回朝,或许安南现在还存在。

  就是因为张辅带走了能征善战的精锐,才给了安南人可乘之机。

  李成梁可是清楚,魏广德明言要他留在缅甸几年,怕是只有老了才能回京城去。

  虽然用爵位吊着他,可他也趋之若鹜。

  武将当到头,也就是想把李家变成勋贵这一个愿望了。

  自己的未来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头,那接下来就是给儿子们铺路,为了让李家也能与国同休,他李成梁也是拼了。

  “大帅,大帅,戚将军,缅军残部降了,他们已经丢弃了武器跪地请降。”

  明军继续前进不多久,前面就有人来报。

  “嗯,走,去看看。”

  李成梁笑着对戚继美说道,带着亲兵催马向前。

  大明京师工部后院,依旧是在黄河图周围,此时站满了人。

  靠近黄河图的,只有工部的官员,他们依旧在不断演示着黄河泥沙淤堵的后果。

  只不过和上次张居正、魏广德他们来时不同的是,此时这里不仅有内阁全体阁臣,还有其他五部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甚至冯保也代表宫里来到这里,要亲眼看看黄河该怎么治理。

  此时场内气氛严肃,所有人都脸色不好看。

  因为黄河即便经过多次冲刷,最后还是肉眼可见在几处形成了淤堵。

  这个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潘季驯所提出束水攻沙法的失败。

  虽然已经演示过多次,但此时潘季驯的脸色依旧难看至极。

  他用到了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希望能够改变结果,但是都失败了。

  “不能再继续了,再继续,洪泽湖就该威胁到明祖陵的安危。”

  终于,来到这里一直就没怎么说话的冯保开口。

  “束水攻沙法只能延缓一时,却不能根本解决黄河水患,而且如此反复堆高大坝,淹没的土地太多。

  最重要的是,泗州附近的祖陵,那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内阁的意见很中肯,如果能够用泗州一地换取黄河治理成果,换也就换了。

  可付出了,最后还是不能解决黄河水患,这就得不偿失。

  更何况,这还是以祖陵安危为代价的交换。”

  冯保的话,基本上就是代表宫里的态度,潘季驯所提的办法作废。

  潘季驯此刻面如死灰,双眼无神盯着黄河图上那几个泥沙的堆积点。

  他知道,投入如此绝大的财力物力,如果还需要像现在这样,不断对河道进行清淤,怕是朝廷上其他人也不会答应。

  因为清口附近高家堰大坝的工程量实在太大了,大到让大明工部都感到负担沉重。

  可是,作为河道总督,他又必须想办法解决水患。

  “叔大,善贷,宫里的意思,如果真按照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水患?”

  冯保公开了宫里态度后,又对着内阁几人问道。

  “水患可以缓解,但无法根除,朝廷也只能持续投入钱物维持河道。

  不过增加的投入,可以在各处水闸和钞关加收的银钱抵偿。

  另外,漕粮改海,朝廷也会节省不少经费,一进一出预计会有所结余。”

  说话的是魏广德,内阁已经把治水和河运分开向内廷做了陈述,并建议漕粮不再走河运,改由长江口直接海运北上。

第1157章调令发出

  “叔大,善贷,宫里的意思,如果真按照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水患?”

  冯保公开了宫里态度后,又对着内阁几人问道。

  “水患可以缓解,但无法根除,朝廷也只能持续投入钱物维持河道。

  不过增加的投入,可以在各处水闸和钞关加收的银钱抵偿。

  另外,漕粮改海,朝廷也会节省不少经费,一进一出预计会有所结余。”

  说话的是魏广德,内阁已经把治水和河运分开向内廷做了陈述,并建议漕粮不再走河运,改由长江口直接海运北上。

  “冯公公,还有一点也需要重视。

  漕船改走海运后,运河商船通行会变得更加快捷,相信因此会增加更多的商船。

  过去船闸处放船,都是有限保证漕船通过,之后才是商船。

  同时,我记得兵部也是私底下允许漕船在南返时夹带不超过一定数量的货物。

  而这部份运力,也会被商船获得。

  因此,即便漕船改海,运河商船应该会大增,运力也会更加巨大。

  商船往来,也更会带动运河两岸,使其更加繁荣。”

  接话的是张四维,一开始他自然是坚决反对漕运改海的。

  不过魏广德和张四维谈了两次,列举出漕船改海对走运河商船的好处,特别是水闸不会再成为堵塞运力的关键。

  在想到南北货物可以更加通畅的航行在大运河之上,由此得出对运河两岸经济影响有限的判断后,张四维的观点才有所变化。

  不过,就算如此,他还是和背后的人经过多日沟通,才最终认可了此方案。

  而让他们得出结论,漕船该走海路不会影响运河的最关键因素,还是魏广德、朱衡等人之前悄悄在迦运河附近买下大量产业。

  他们绝对不会相信会做生意的魏阁老,会让自己的投资亏本。

  既然魏广德都这么有信心,想来他说的漕运改海不会对运河经济带有什么影响,也就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大明的运河经济带,说到底,带来商贸繁华的并不是漕船,而是商船。

  商业繁华,更多还是依靠商品物流带来的繁荣。

  只要商船还在走大运河沟通南北,那运河的繁荣景色就还会延续。

  只不过,随着迦运河的逐渐成形,用不了多久,徐州附近依托运河的经济多少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毕竟,徐州段运河虽然依旧在,但部分北上船只会被分流,通过迦运河北上,而不走徐州。

  至于依靠运河为生的劳工,他们会不会因为少了漕船而发生生活困顿,这就不是那些大老爷该考虑的事儿了。

  但实际上,魏广德却认为或许不会。

  虽然运河船只减少,毕竟运河每年的航运量大头还是漕粮,但劳工不管是上下货物还是拉纤,只能对商船收费而不能对漕船。

  对漕船的出力,会被冲抵他们的徭役。

  虽然在张居正改革后,这部分徭役会被编入征税之中,但魏广德赌的其实是商船会少量增加。

  这部分增加,也会多少增加劳工们的收入,可以抵偿掉一部分。

  总之,运河的经济迟早都会衰弱的,虽然依旧会是大明商业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但地位会逐渐下降,渐渐被兴起的南北港口取代。

  这是趋势,非人力所能改动。

  所差的,无非就是时间早晚。

  而漕粮改海的好处确实显而易见的,只要没有外力插手,预计不变的情况下,通州仓每年新增漕粮应该接近一成,关键运力会很稳定。

  除非,有强大外敌从海上而来,切断漕粮航线。

首节 上一节 128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