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10节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就是考成法和清丈田地,并以此成果推行了一条鞭法,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这些政策的推出,最显著的就是改善了明廷的财政收入状况。
每年的赋税能按时完成并上交,又清理了以前的积欠。
特别是考成法的推出,直接让过去地方上各种理由拖欠赋税的陋习一扫而空。
没办法,完成赋税才能保住官帽子。
地方上的官员当然明白钱重要还是官帽子重要的,所以以前和士绅大户联手私分赋税的情况,几乎已经在地方上杜绝。
也就是大明卫所制下面的军屯制荒废,否则大明财政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应该有根本性改善才是。
因为军屯荒废,为了养天下百万大军,朝廷只能拨银子补贴军费,再有其他方面的耗费,所以财政才依旧艰难。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田亩849万顷,到弘治年间就仅剩422.81万顷。
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籓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
虽洪武朝八百万顷数字争议颇大,言称湖广地区的地方官把许多湖田、退滩地、荒芜以及不能种植谷物的山地都统计在田土数字之中,这才导致洪武年间湖广田地数据的大大膨胀。
但之后田亩之数不断减少,就太奇怪了,这么多年,按说各地开垦荒地,就算达不到八百万顷之数,也不该只剩下三百多万顷才对,只能说田亩之数早已失真。
若是再不清丈田地,怕是下面那些人胆大包天,我堂堂大明或是连三百万顷地都没有了。”
张居正正色开口说道。
魏广德当然知道其中差距的原由,和后世人想的不同,毕竟田地不可能凭空消失,怎么会明初还有八百万顷田亩,怎么到弘治、嘉靖朝就只剩下四百万的数字。
其实,这个倒不是地方官府直接把数字减下去了,而是按照明朝的制度,进行了折田。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大明把天下田地分成三六九等,本意是为了均平地产。
毕竟,田亩有丰贫之分,总不能指望让下等田地和上等田地一样的产出。
若是均按亩征税,那下等田地一年的产出怕是连赋税都交不够。
于是明朝就规定,根据田地的等级按照不同面积计算。
比如地,一般是分为四级,每亩征税2升,那一等正地的面积就是三十步为一亩,二等正地则是四十步,三等正地五十步,最下等正地六十步一亩。
也就是说,四等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等地面积的一倍。
而田也是如此,上田190步,下下田则是300步,每年缴谷米5升。
所以,明朝地方官员把上等田地改变为下等田地,直接就会让地方上登记的田地数量大减。
经历几朝下来,田地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廷登记造册的田亩反而大减,甚至不到最初的一半面积。
地依旧是那块地,可田地等级不同,所以登记的田亩数量却在变化。
说白了,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很好,但是有些条款过于模棱两可,或者执行人的变化,导致很多政策走样变形,反而成了一些不法之人牟利的手段。
改动田地等级,不止是地方上的胥吏在操作,更是地方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除了发现隐田,最主要的其实就是重新划分田地等级,恢复朝廷田亩数量。
据说经过张居正清丈田地后,大明的在册田亩暴增到一千一百多万顷,其中除原本明初时期的八百万顷外,新增三百万顷当是这百余年来新开垦出来的田地。
“首辅大人所言甚是,善贷也认可,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若是不在朝堂上商议,后果疏为难料。”
魏广德依旧坚持道。
“魏大人,魏阁老,张首辅乃是老臣谋国之言,你何故推三阻四。”
王国光这时候插话道,“如今朝廷每年仅靠这三百万顷供养,早已入不敷出。
我看清丈田地也好,查查我大明的家底儿,到底每年该有多少税粮。
八百万顷和三百万顷,这可不是小数字,多少平民因此承担额外赋税导致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我看,清查好,还要尽快下旨清查,疏百姓困苦,这才是我等为官之人该做的。”
张四维也点点头:“王大人所言甚是,若天下真有八百万顷田地,则平民多承担一倍赋税,也难怪这些年民力凋零。
魏大人,我等为官当为民做主,我支持清丈田地,疏解民困。”
“善贷,你看呢?”
张居正这时候也看着魏广德,缓缓问道。
“既然诸位大人都是如此看法,善贷继续反对反倒成了害民的罪人。
诸位大人若要上奏就随便,善贷也会自行上本议论此事。”
魏广德环视众人,最后还是开口说道。
不过那表情,此时就好像是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儿。
魏广德知道,随着今日内阁议论之事的传出,大明朝堂的争斗怕是开始了。
魏广德并不知道张居正当初推动此事经历了多大的风波才强推完成此事,但他清楚自己该怎么表态就够了。
等他一脸不满的从首辅值房出来,回到自己值房,只是端起桌上茶杯喝了一口,当即对外面大吼道:“芦布你个废物,这茶水都凉了也不知道给我换换。”
很快,芦布慌慌张张进屋,躬身行礼后急忙端起桌上的茶盏往外走,给魏广德换新泡的茶。
刚才首辅值房那边动静不小,许多中书和书吏都聚在外面听了一耳朵。
等魏广德怒气冲冲出门,他们早就作鸟兽散。
但是芦布在值房外那会儿可不敢跟进来,不想还是没有逃过去。
不过在芦布跑出值房以后,魏广德嘴角才挂出笑容。
都是做给外人看的,魏广德感觉自己演技貌似还行,没听到门外就有人在打趣芦布。
大明朝堂果然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是半天时间,先前在内阁里发生的一幕就传遍了清仓官场。
甬道上,魏广德正往外走,迎面陈矩手拿拂尘过来。
好吧,这似乎也是太监的标准形象。
“魏老弟,听说首辅大人要清丈田地?”
魏广德只是微微点头,随即压低声音说道:‘大哥,若是家中有田地,给家里人递个话,不要妄想隐瞒,免得被杀鸡儆猴。
不过此事这两年应该只在福建做,之后才会推开,北直隶应该明后年才会推行。
唉,也没多少时间了。
首辅大人坚持,我也没办法。’
魏广德知道陈矩在通州那边购置了不少田地,给老家的家人,所以多说一句。
不过今日回去,这两天府里怕是不会清净了。
第1175章大地主
正如魏广德所想,晚上魏府来客就络绎不惧。
“刘大人,黄大人呐,你们也别找我说这些,你说的这个事儿我怎么没拦,可拦不住啊。
今天内阁几个人,除了我都举手赞成,你说我能怎么办?
再说了,户部那边的亏空,你也是朝中老人了,怎么会不清楚。
现在下面的人呐,吃相真的太难看了。
人家都把数字摆出来了,洪武朝有田地八百万顷,现在才不到四百万顷。
之前那些藩王府并进去多少田地,不到二百万顷的数字,至少还有六百万顷田地才对,可是户部鱼鳞册上只有不到四百万。
当然,我也知道,这不是现在才发生的,而是之前就有的。
地方上遭了灾,田地受损等级下调,这个是应该调。
他们现在就是要重新看看我大明的田地,重新评定个等级而已,我能怎么说,就因为朝廷没钱就阻止他们清丈田地?
那朝廷没钱怎么解决?
我看呐,大家还是想想该怎么应付吧,反正我拦不住。”
此时花厅里,几个官员围着魏广德,想让他带头反对清丈田地的事儿。
理由不外乎就是每次黄册、鱼鳞册的重查登记都不是个轻省活儿,劳民伤财不说,还让地方上一阵鸡飞狗跳,经常因此闹出民怨。
让魏广德带头反对,魏广德可不会干。
他指挥表态不支持,不赞同,但带头对着干,可不是他的想法。
这几位,哪个不是家有两天万亩的大地主,他们怕查,那是因为到时候怕是要多交不知多少赋税。
魏广德自以为家里田地再多也不过千亩,和这几位肯定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再说了,他的钱财主要来自商业,地租能收多少回来?
这波人还没打发走,很快又来两个,整个花厅没多长时间就挤满人,魏广德不得不把说辞再说一遍。
“朝廷财政艰辛,大家多体谅则个.查查咱们大明的家底儿也好,看看到底该收多少赋税.我知道浪费民力,下面人也辛苦,可户部非要查,几位阁臣都赞同.”
一晚上时间,魏广德唾沫星子都说干了,快到三更天才把人都打发走,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后院。
“都走了?”
刚进门,坐在床头看书的夫人就开口问道。
“走了,倒不至于让我还给他们安排客房。”
魏广德苦笑道。
“听说朝廷打算清丈田地,是不是真的?”
夫人这时候放下手里的书,开口问道。
“国用不足,内阁确实有这个打算。”
今天这一出,消息已经放出去了,想来户部和首辅那边很快就会以此上奏疏说明此事。
一旦宫里批红,就是板上钉钉了,福建那边就要开动了。
“阻止不了?”
忽然,夫人很突兀的问了句。
“怎么阻止?户部强烈要求,首辅和辅臣都支持,我夹在中间还能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