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21节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初学者仅通四书者编入;修道、诚心二堂,监生学习一年半以上,考试合格,文理条畅者编入;率性一堂,监生在中级堂学习一年半以后,经过考核,经史皆通,文理具优者编入。
编入高级堂以后,监生便依据积分制来决定其最后是否派充官职。
所谓积分制,是继承宋元而来,专用于高级堂监生考核的一种制度。
具体实施情况为:每月考试一次,优者记一分,及格者记半分,不及格者无分。
凡是1年内积至8分者为及格,予以出身,派充官职,如不满8分者,仍旧留堂学习。
除此以外,如果为朝廷办理交代下来的差事,也会根据表现获得一定积分。
可以说,如果自己的监生,都是希望获得官职的,也就是“出身”,交代他们去参与福建清丈土地,自然也会比较积极。
当然,那种学习特好,积分已经争取的差不多的监生,自然不屑为之。
以监生充入,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儿,毕竟他们熟悉算术,对于清丈田地中的计算自然驾轻就熟容易上手。
魏广德仔细看完手中初稿就点点头说道:“章程还算细致,应该是都考虑到,我看可行。
至于所需物料,叫工部专门打造一批就好。
最好多做些,以后各省开始丈量,应该还需要不少这样的东西。”
魏广德开口说道。
“无须如此麻烦,定好方式,所需物料让各省自行筹备即可。”
张居正抚摸着大胡子笑道。
“嗯,不可。”
不过这次魏广德可没有点头,而是思索后说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清丈所用之物料应有工部奉旨督造,下发各府县使用。
若是让他们自行筹备,我担心有人从中作梗。
不管是刻意做大还是做小,说不得闹起来,就是一场风波。”
魏广德记忆里好像就有这么一段,那就是地方官员为了向张居正献媚,使用小弓丈量田地,以此就能凭空多量出田亩来。
在推行考成法的当下,地上税收越高,在官员考察时就能得到更高的评分。
一些官员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昧着良心做出这样的事儿来。
对这种不公平之事,魏广德自然要尽量避免,以此减小之后对丈量田地引发各种事端,从而被人拿出来质疑行事的必要性。
毕竟说起来,朝廷手里还有鱼鳞册,如此大费周章,在一些人看来就是浪费国之财力,实在是恶政。
当然,这其实只是反对的理由罢了,因为此番丈量对他们的利益损害很大。
看到魏广德坚持,张居正也觉得似乎魏广德的担忧也并非无的放矢,于是点点头说道:‘也好,那以后丈量工具全部都由工部督造,再下发各省。’
之后,魏广德和张居正有商议了一阵,对章程草稿进行了一些修改。
“叔大兄,我看差不多了,还是让户部尽快报上来,免得夜长梦多。”
魏广德说完话,就起身告辞,出了值房。
刚出门,就看见个太监向这边走来。
魏广德放慢脚步,就听到那太监进去向张居正行礼后就大声对他说道:“首辅大人,干爹让我给你带句话,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
第1183章六个核桃
“首辅大人,干爹让我给你带句话,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
魏广德缓步往回走,不过值房里太监那特有的公鸭嗓穿透力还是很强,一字不差听进了魏广德的耳朵。
虽然心中微惊,但他脚步还是没停,只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回到自己值房里。
进入屋子,魏广德脑海里还在回荡那句话,“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
什么意思?
魏广德并没有想明白冯保为什么要对张居正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老爷,茶水凉了,我给你换了一杯。”
在魏广德坐定后,芦布跟着他走进来,端起面前的茶水说了句,转身就出了屋子。
看到芦布离开的背影,魏广德才后知后觉,理顺了那句话的意思。
是的,看到芦布,魏广德一下子就想到了之前芦布说的莲池,再想到知道莲池的白莲和翰林院的白燕子,不是都被张居正送到乾清宫去了吗?
“呵呵.”
想到这里,魏广德一下子反应过来,冯保让人传话是在训张居正,莫名其妙给小皇帝送什么小玩意儿,容易让小皇帝因此玩物丧志。
在嗤笑了张居正自作多情之后,魏广德忽然又意识到什么,随即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不由得喃喃低语道:‘冯双林这是飘了啊。’
“老爷,你说要什么茶?”
这当口,芦布端着新泡的茶进来,就听到魏广德说什么“飘”,他下意识以为魏广德不满意他给泡的龙井,想喝其他什么茶。
这年头的茶名,名字都取得非常有文化有内涵。
值房里有几款南方献上来的茶,就是叫什么“飘”。
“没有,你下去吧。”
魏广德收回思绪,对着芦布摆摆手,让他下去。
等芦布狐疑着走出值房,魏广德才又开始思考起来。
现在的张居正是以相权代行皇权,可内相冯保居然派人对张居正训话,这其中是什么含义?
外廷首辅和内廷提督太监,在朝中被称为内、外相,冯保今日的举动,可不是就在向张居正示威,表示自己的内相地位应当在外相之上。
要比较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最大,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称为“内相之首”,内阁首辅称为“外相之首”,比较这两个职位谁的权力最大,也就是比较明朝内廷和外廷,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
内阁起源于明成祖朱棣时期,最初内阁大学士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大学士逐渐参与决策,并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
到明世宗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非常大,能够压制六部,甚至与宦官合作执掌大政。
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即起草诏令的权力,但必须依赖宦官送达批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完全独立行使权力。
掌印太监,即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被称为“内相之首”,但其权力主要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
掌印太监负责批红,即对内阁的票拟进行审批,但实际上并不参与决策过程。
他们的权力更多是形式上的,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内阁的支持。
讨论谁的权利更大,就得搞明白明朝这个历史上最为特殊的朝代。
有一种说法,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皇帝,惟一能够拿得出来说的,也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z之后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还能勉强拿出来说一说。
从朱祁镇开始,明朝的皇帝就不像样了,此后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许多非常荒唐的事情。
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天启皇帝都是多年不上朝,万历皇帝甚至三十年不上朝。
但就算明朝皇帝都不像样,但明朝的江山在很长时间里,依然非常稳固。
这其实也说明,明朝权力最大的,还是皇帝。
因此,我们在讨论大臣们的权力哪个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讨论皇帝最信任谁的问题。
皇帝最信任的,权力就最大;皇帝比较提防的,权力就有限。
内阁的产生,实际上就是皇帝提防大臣权力过大的结果。
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在明英宗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产生并定型。
明英宗还算是比较能干的皇帝,但是从朱见深开始,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干事情。
朱见深的内阁首辅万安,甚至给朱见深进献春药,让朱见深专心在后宫玩儿,从而让内阁权力变大。
此后,内阁首辅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有了宰相的意味。
内阁最大的权利,其实就是在奏疏上票拟,从而影响皇帝决策。
所谓“票拟”,就是当奏章交到皇帝手里前,先由内阁对这些奏章提出回复意见。
但内阁不能直接把这些意见写在奏章上,而是写在一张小票上,交给皇帝,作为皇帝的参考。
本来内阁只是参考意见,但皇帝太懒,因此就干脆直接抄在上面。
但既然皇帝太懒,因此,他们最后连抄写在上面这件事都懒得做,于是找人来写。
找谁呢?
自然就是找身边伺候的太监。
太监把内阁大臣小票上的意见写在奏章上,这就叫做“批红”,这样的太监,就叫秉笔太监。
但就算太监帮助皇帝把意见填在奏章上,皇帝也懒得也难得进行最后的定夺,最后定夺的这件事,依然交给太监来干。
最后定夺的这个太监,就叫掌印太监。
掌印太监同意,才会把皇帝的大印盖在批红上,只有盖上打印的批红,才有法律效力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臣的一道奏章,最后要能生效,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把握了最后一道程序的人。
显然,掌印太监作用是最大的,他可以直接决定一份奏疏最后的成败。
明朝的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虽然能够让大臣们互相制衡,而不能做大。
皇帝很轻松,但是效率却变得非常低。
魏广德脑海里盘算一圈,在小皇帝朱翊钧年少时,或许他们还能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等他成年主政后,必然有自己的思考,而他也会更加相信身边的人。
张居正所谓的相权代行皇权,其实更多还是后宫对内阁的信任,他们会拍板让冯保按照内阁的票拟批红并执行。
只是对个别影响较大的问题,才会有自己的思考。
但是这种思考,更多还是参考内阁的意见。
无疑,张居正虽然是外相,但地位还真比不过冯保。
而此时,张居正在自己值房里也在生闷气。
是的,冯保让人带的话,无疑是把他张居正的脸面按在地板上反复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