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35节

第1193章夺情

  冯保当初对魏广德所提要求,或者说是试探,结果只是部份满足,部分拒绝,所以让李太后认为魏广德并不是合适的人选。

  是的,那时候冯保看似贪赃枉法的一些事儿,其实背后都有李太后的影子。

  李太后可不是殷实人家走出来的女子,而是生于穷困家庭,也就是一张脸长得好看,所以才有机会选入裕王府做侍女。

  而她,也成为典型的母以子贵的代表。

  明朝虽然是从民间选秀女入宫,然后或是入宫,或是嫁入王府,可这也不是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

  所谓选秀女,家世清白之外,还得有一定的姿色容貌。

  但就这后一条,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儿,小小的年纪就要操持家务,哪里可能达到选秀女的标准。

  实际上,这些被选入的女子,多是地方武官、小地主家女子为主,也只有这样的人家,才可能养出出挑的女子,经得起礼部和内廷的层层选拔。

  而更具优势的地方豪绅和高级官员家的女子,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落选。

  孝懿庄皇后李氏,是朱载坖的发妻,为朱载坖生下一子一女,只可惜全部夭折,而李氏也仅陪伴朱载坖5年时间,朱载坖登基后,将发妻追封为孝懿皇后。

  之后的陈皇后,是朱载坖的继王妃,原本是嘉靖皇帝给裕王选的侧妃,年轻貌美端庄,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女儿,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朱载坖登基后,陈氏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李太后父亲是京郊一户贫民,是个进城打工的泥瓦匠,因为生活困苦,所以把女儿送入王府做侍女,好歹有口饭吃,王府发的薪俸还能补贴到家里。

  也就是进入裕王府几年时间,李太后身上的乡土气息褪去,又凭借出色的外貌被裕王看上。

  而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子嗣艰难。

  即便是裕王,虽然也生有多个子女,但真正成活的也是不多,而活下来的恰恰就是李太后所生。

  自然,作为隆庆皇帝唯一的骨血,其中长子必然就会登基大宝成为大明的皇帝。

  而李太后也从一届平民一跃成为皇帝生母,成为太后。

  在她生下朱翊钧前,嘉靖皇帝哪知道有她这么个人,又不是他为儿子选择的王妃。

  从民间走来,自然是知道大明底层百姓生活现状的,也知道百姓对官员们是个什么评价。

  所以,对于冯保私相授受,卖官鬻爵的行为,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根据官员们是否帮冯保的忙,来判断官员对内廷的忠诚度。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

  冯保,就是她手下的一条狗。

  当然,冯保做出这些事儿来,也是拿捏冯保的把柄。

  什么时候不需要他了,尽可直接拿下,也不算罗织罪名。

  内阁的张居正和魏广德在对待冯保请求时候的态度,李太后知道,所以他更倾向于使用张居正。

  张居正帮冯保处理一些事儿,其实也是把刀柄递到李太后手里,所以她丝毫不担心这把刀有一天会反噬主人。

  倒是魏广德,李太后能动他的把柄并不多,主要也就是魏府参与商贾之事,有伤朝廷体面。

  至于冯保哪些事儿会报到李太后面前,自然还是李家的那些事儿。

  李太后又不是李家独女,实际上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凭借着李太后的关系,他们自然也能得到外甥万历皇帝的封赏,只是之后的事儿,要想继续升官发财,可不得朝里有人时刻提携,保护着。

  而这些事儿,她都交给冯保处理。

  其实不止她的兄弟姐妹的事儿,还有一些请托到李伟那里的事务,也都是冯保在帮着找人办理。

  李太后现在问冯保对张居正新政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权衡。

  冯保早年就入内书堂,也是因为书法不错所以选入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的大太监之一。

  作为有个有学识有见识的太监,冯保自然是李太后身边重要的参谋之一。

  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让李太后对他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视。

  “娘娘,张太岳的新政对于朝廷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早在嘉靖朝时,朝廷就时常为财政困窘所迫,很多时候都是严阁老在拆东墙补西墙,勉力维持朝廷运转.”

  其实,民间和低级官员,大多不齿严嵩所为,认为他是在向嘉靖皇帝献媚,为了自己的权势不顾天下黎民死活,纵容皇帝大肆浪费搞斋醮,兴建庙观。

  但实际上,朝廷高层心知肚明,就算不是严嵩,其他人做首辅,也必须保证嘉靖皇帝的需求,否则首辅位置不保。

  换个人,还是得保证内廷供应。

  严嵩其实被嘉靖皇帝看重,就在于他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

  他的这个本事,徐阶也是学了多年才勉强学会。

  所以,在嘉靖末期,皇帝放弃严家后,徐阶也能维持住朝廷正常而不至于因为没钱让朝廷停摆。

  张居正现在的改革,其实就是帮朝廷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

  之前,严嵩、徐阶等人顾忌百官的态度,所以没有这么做,而张居正做了。

  “娘娘,太岳的做法,其实是得罪百官而唯有利于朝廷。

  说实话,他的这些作为,非太岳先生无人愿意做。”

  分析完后,冯保最后总结道。

  “张居正已经为新政起头,难道魏广德、张四维他们就不能继续顺着这条路做下去吗?”

  李太后不解问道。

  “难。”

  冯保很直接答道,“此事越到后面得罪的人越多,只会越来越难,甚至说举步维艰也不为过,非有强力之人推动不可行。

  魏广德应该也是看出来朝廷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所以对于张太岳主导之事,虽然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以此来看,魏广德是不会继续进行下去的。

  一旦张太岳回乡丁忧,那之前所做只是,魏广德他们一定会放弃,不会继续推动。”

  “这么说,为了朝廷大计,他不能走?”

  李太后终于还是说出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只有太岳当朝,已经开启的新政才能继续推行下去。

  一旦太岳回乡丁忧,则之前所做之事前功尽弃,即便等太岳他日归来,怕是也难再重新启动。”

  冯保并没有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

  实际上,魏广德如果真取代张居正,还真不会继续进行改革。

  他会把眼睛瞄向外面,利用万历朝这些个能打的将领,尽可能向外扩张,从夷人手里抢夺钱财来丰盈大明国库。

  历史已经证明,封建王朝的改革,作为主导的改革家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当然,这些冯保其实也懂。

  别觉得他身在局中应该看不到,其实他也没有过多参与其中,只不过是批红、盖印而已,所以还是能够以局外人身份看出来其中凶险的。

  只不过,李太后的首肯,他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危险。

  只要李太后坚持,小皇帝也不可能违逆母亲的意吧。

  有了这样的想法,冯保也就从未考虑过之后的事儿,反而很乐意支持张居正。

  毕竟,在他看来,张居正的新政对朝廷是有好处的,可不是苛政。

  “你下去吧,哀家乏了。”

  在冯保说完以后,让他没想到的时候,李太后直接下了逐客令。

  之后两日,张居正都没有出现在内阁,内阁一应奏疏都是魏广德和张四维在处理。

  虽然有些紧张,但还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拖延的情况。

  朝政此时还是受到考成法的影响,各级官衙行政效率很快,也不拖沓,所有政令有条不紊发布着。

  这几天有些敏感,魏广德也不出去喝酒了,散衙就回家,早上也按时去内阁上值,从外界看上去,他已经准备好接替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三日后,张居正终于向宫里递交了回乡守制的奏疏,请求丁忧。

  奏疏在内阁,魏广德票拟后派人递进宫里,不需要等着,和其他奏疏一起送入宫中。

  这,也是首辅该有的特殊待遇。

  “姐姐,我带皇儿来看你了。”

  慈庆宫,李太后牵着万历皇帝走进来,先向陈太后行礼。

  朱翊钧虽然贵为皇帝,但两个母亲面前他就还是小孩子,即便刚刚才被生母罚跪了半天。

  因为张居正不入直,所以这几天自然不会去文华殿监督万历皇帝的学业,混过讲官的课后,小皇帝就开始淘气,不去看功课,甚至作业也是草草完成。

  今日去文华殿,小皇帝因为晚起半个时辰,可不就把晚到了那里。

  李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小皇帝拘进了慈宁宫一通训斥。

  解救他的,还是冯保拿着张居正请求守制的奏疏。

  换内阁首辅这样的大事儿人,李太后虽然已经在心里有了决断,但也不敢直接做主,所以顺势带着小皇帝就到了陈太后这里。

  内廷里,两个太后和皇帝必须保持意见一致。

  朱翊钧的到来,让陈太后很高兴,拉着小皇帝就问长问短,丝毫没有提起之前的事儿。

  文华殿和慈宁宫的事儿,她也有耳闻。

  但是李太后已经处罚过了,她也就不再做恶人。

  陈太后拉着朱翊钧说笑了一阵,李太后这才拿出张居正的奏疏说道:“姐姐,刚收到首辅大人的奏疏,请求回乡守制。

  我寻思着这是个大事儿,得和你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哦,妹妹是什么意思?”

  陈太后平日里不怎么管前朝的事儿,所以都是李太后在看那些奏疏。

  在她看来,有内阁阁臣看着,就不会出什么大事儿。

  毕竟他们有学识,知道如何处理朝政。

  再有冯保的司礼监盯着,也不怕有变故,毕竟内阁制度都多少年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制度了。

首节 上一节 133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