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43节
只是没人知道,这份迟到了两天的奏疏,在张府里最后是怎么成形的。
也只有耳目灵通的人才听到一点风声,那就是张府里并不平静。
是的,张居正不傻,他这第四份奏疏一旦递进去,外朝会如何看待他。
为此,张居正自己不仅有思考,他还召集了府中幕僚一起商议。
张居正和大明所有官员一样,都有自己的幕僚班子,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就比如之前考成法和清丈法,其实并非张居正一人完成,而是他起纲并列出要点,有府中幕僚们集思广益完成。
也就是到了最后,才需要他亲自负责确认终稿。
只不过这次,他的第四份奏疏,在张府里就引发了不小的纷争。
张居正的门客、贡生宋尧愈站在张居正的角度,分析了张居正的名气、节义和时局等因素后,认为张居正离职丁忧守制为上策。
持有类似意见的幕僚其实不少,看出张居正目前地位尴尬之人颇多,为此他们在府里和张居正及支持张居正留任的门客发生了激烈的辩论。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决定张居正去留的不仅是张居正本人,还有来自更高层的意思。
是的,冯保传来了内廷的消息,太后和皇帝希望他继续完成新政,彻底改善朝廷的财政困境。
所以,即便张居正在这个时候对自己所处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也无能无力。
宋尧愈等人的反对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张居正还是选择了把这第四份奏疏送入宫中。
消息传出,京城官场哗然。
因为“礼”,所以中国古代都把和煦谦让做为美德。
新帝登基,要三请三辞才算完成程序,而首辅请求回乡守制也是一样。
不能说你一请求,皇帝就一口答应,让你离开。
这在外人看来,显得皇家很是冷血。
三请三辞程序完成,第四道奏疏才是真正表达心意的时候,张居正却在这个时候表达出会继续留在官职上,只是请以素服角带入阁办事,日侍讲读,辞免薪俸,在官守制。
只是,张居正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但这次他却是玩脱了。
在现代看来,三请三辞或者说三辞三让,不仅是一种仪式形式,更是一种政治策略。
通过这种仪式,表现出自己的谦虚、谨慎、真诚和高尚品质,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只是这朝野之上,希望他离开的人太多了。
他们上演的三请三辞的老把戏,自然瞒不过那些政治老油条,对于张居正夺情一事,朝中看不顺眼的官员大有人在。
在大部分士大夫看来,丁忧那是孝道之本,是亘古不变的祖宗成法,正德朝首辅杨廷和就严格执行丁忧守制,不打一点折扣。
如今可倒好,张居正身为百官之首,却公然破坏规矩,既不去职,也不回乡,实在是奸相所为。
由此,不仅许多本就不满意张居正的官员开始串联,就连一些支持张居正的官员,这时候也开始倒戈。
第1199章学生发难
从张居正父丧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就是张居正上奏请求回乡守制,然后就出现了户部侍郎李幼滋奏请“夺情”,首辅留京守制。
到皇帝顺应民意,批红不许,要求“夺情”,再到张翰上奏反对“夺情”,然后被罢官。
之后发生的事儿,就似毫无波澜般,通政使司再也没有收到过其他官员对此的奏疏。
没有人表态支持,或者反对,就如同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一样。
很顺利的,张居正和皇帝之间完成了三请三辞,直到张居正第四份奏疏内容的传出,霎时间京城官场震动。
正如之前所说,大家都相信百官之首的张居正会选择遵守礼制,在第四份奏疏里继续坚持回乡守制才对,也能让皇帝明白他的孝道。
但是谁都没想到,在第四份真正表露内心想法的奏疏里,张居正会选择留京守制,这么赤裸裸的贪恋权位,不止是那些希望进步官员不能容忍的,也是那些尊崇张居正的官员所不能接受的。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之前京城的流言飞语,他们可以当成是某些人的恶意中伤。
可是当事实清晰摆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完全无法接受了。
是的,他们不能接受事实,他们尊敬的人居然为了权利放弃了孝道,和内廷太监合谋“夺情”。
奏疏里所提条件,诸如请以素服角带入阁办事,日侍讲读,辞免薪俸,在官守制等等,此时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欺骗大家的障眼法,小手段而已。
不等皇帝批红,就开始有人就此开始上奏。
谁都没有想到,这次攻击张居正的,不是那些隐藏在朝堂里张居正的政敌,而是一向支持他的,张居正的学生。
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请求让张居正回家奔丧葬父。
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那一年,原本是该魏广德主持会试,但因为他匆匆返回江西丁忧,最后隆庆皇帝让张居正支持科举,成为这一届进士们的座师。
做为学生,吴中行率先上弹劾张居正,无疑如同炸弹一样震撼了京城官场。
魏广德本来还想看看张居正的敌人是哪些人,也好多加关注,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政敌没有跳出来,张居正自己这边的人先跳出来反对他了。
或许在这个时候,就连张居正自己也是懵逼状态。
吴中行的奏疏是走通政使司递进来的,所以即使冯保压着奏疏,魏广德也从通政使司那边抄录了原件,看到了奏疏全文。
“老爷,外面有消息说,吴编修在递奏疏前,还去了首辅府邸,有传说在上奏前,奏疏曾让张首辅看过。”
芦布的声音适时出现在魏广德耳朵里,不啻为一枚重磅炸弹。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忽然有些同情张居正起来。
前有“刘台”,后有吴中行,关键两个人都是张的学生。
有他们的带头倒张,很难想象其他张的所谓学生会如何选择,要是都前仆后继冲上来弹劾,那张居正的臭名怎么洗都洗不干净了。
不要用后世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在中国人后世早就没有了传统“礼制”,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就是停灵三天,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吃吃喝喝一顿。
或许,也只有至亲才会为逝者哀伤一阵子。
所有的工作,都是包给“一条龙”来做,自然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可现在还是大明这个封建王朝,对于孝道看的极重的时代。
张居正前面被人唾弃有违孝道,后面就有他的学生连番背刺于他,说句实话,魏广德很佩服在这样的逆境里,张居正还能稳坐在首辅位置上,推行他的改革不动摇。
之前的考成法,张居正为了顺利执行,就连续处置了比如时任南京户科给事中的余懋学被革职为民,时任御史的傅应祯被发配充军,时任辽东巡按的刘台被下狱等。
张居正通过严厉打击官员的行为,强行推动考成法执行,早就招来强烈的不满。
现在随着张居正改革的不断推进,反对力量也在不断积聚。
魏广德已经因此看到了张居正死后为什么会生出那么大的波折,那些曾经反对过张居正的官员,因此遭到打击的官员,重新上位后安能不报复回来。
那绝对就是把张家往死里整,不死不休的结局。
魏广德还不知道,张居正的另一个学生,也是隆庆五年进士赵用贤此时也正在奋笔疾书,准备弹劾张居正,反对他不守父孝,要他立即回乡丁忧守制。
毫不犹豫的说,这次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支持张居正的官员远远少于反对他的官员。
如果张居正能够认清现实,这个时候选择急流勇退,其家族之后也不至于被清算的那么厉害。
魏广德依旧守在自己值房里,也不出门,就是处理送过来的奏疏,似乎对外界恍若未闻。
而在他不远处的值房里,张四维此时却是坐立难安。
是的,虽然张四维靠着张居正走进了内阁,但是他本身代表的力量,并不愿意让他成为彻头彻尾的,张居正的附庸。
现在投靠张居正对他们有利,所以张四维还愿意在张居正之后,尽心尽力为他办事儿,但不代表他们就必须绑在张居正这条船上。
此时,张四维有更进一步的可能,自然也是很心动。
这两日,为此的讨论在张四维家中已经进行了多次,张四维也很是心动。
只不过,因为看到次辅魏广德完全没有动静,所以张四维及他们背后的人才能够勉强忍耐下来,不敢有丝毫造次。
毕竟,张四维是不可能取代张居正的,前面还有个魏广德在内阁,论资历,轮身份他都不可能超越魏广德取代张居正。
只是,今日看到吴中行上奏以后,张四维按捺下来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
权利的瘾实在太吸引人,让人欲罢不能。
“老爷,那个芦布已经从次辅大人值房里出来了。”
书吏在张四维面前小声禀报道。
“那魏广德可有什么动作?或者芦布去找了什么人?”
张四维闻言站定,马上就追问道。
“没有发现,芦布出来后就在值房外守着,和往日一般无二,没发现他去找人。
虽然不知道魏次辅在房里做什么,但他并没有出来,应该还是在批阅奏疏才对。”
书吏小声答道。
“去盯着,有消息及时报给我。”
张四维微微皱眉,随即挥手让人下去。
可以说,魏广德毫无动静的表现让张四维感觉到疑惑。
他很难理解首辅大位在前,魏广德能耐得住性子不去争取。
而此时的张居正府邸里,虽然外面摆设着灵堂,但是来府里的官员却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是的,之前三天,来到这里吊唁的官员甚多,几乎整个京城官场的官员和勋贵都亲自,或者派人前来吊唁了。
之后几日,每日来此吊唁的宾客就开始减少。
可是,就在今日,来此的人数却骤然增加。
因为来的太多,他们大量挤在片方李,让张家人应接不暇。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来拜会首辅张居正的。
但是,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见到张居正。
此时,张府花厅里,张居正面无表情看着面前站着的刑部员外郎艾穆与主事沈思孝,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而对于他们说的话却是充耳不闻。
这两人是他的湖广老乡,他们来此求见,张居正选择了见他们,只是寒暄过后很快两人就把话题引向了“夺情”之事上。
毫无疑问,他们也是反对“夺情”的,此时正在张居正面前劝说他放弃首辅位置,直接回乡丁忧等待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