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44节
刚刚,张居正已经收到了吴中行上奏的消息。
和外界传闻一样,吴中行先把奏疏给张居正看过,再次劝说他回乡守制,而不是留在京城。
但是,张居正拒绝了,并且用皇命来搪塞。
虽然没有直接出声威胁,但张居正认为自己把意思已经表达的足够清楚,也希望他不要把奏疏递上去。
但是显然,他的话并没有阻止吴中行的行为,他还是把奏疏递上去了。
“我乏了,二位请回吧。
现在正是上衙时间,二位来此可是不对的,可有向上官请假?
还是速回衙门办差为好,免的受到上官责罚。”
张居正终于还是破防了,本身因为父丧心情就不好,再有“夺情”之事阻扰,特别是吴中行的弹劾,让他心情低落。
现在,这两个所谓的“老乡”又在他面前叨咕半天,话里话外只要礼法,丝毫不顾及他这个当事人的感受,实在让张居正寒心。
要知道,他们能够入京进入刑部,可没少他的帮忙。
这个时候不为他说话,而是沽名钓誉前来劝说于他,看着就感觉恶心。
说完话,张居正也不给他们说话的时间,抬步就走出花厅。
对于里面的两个人,自然有张府下人去清理出府。
艾穆和沈思孝到底是什么心思,张居正根本就没心思去考虑。
或许是真为他好,或许就是为了所谓的“清誉”,但是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其实都晚了。
奏疏已经送出,外面都知道了他张居正的想法,就算张居正再次反悔,选择回乡,依旧会成为那些人口中的笑谈。
这让一向自视甚高的张居正如何能忍。
张居正回到书房,只是刚坐下,又有下人前来禀报。
“都不见,让他们吊唁后喝茶休息片刻就自请离开吧。”
张居正此时没有见人的心思,他已经猜到,这些又跑来的官员,多半和艾穆、沈思孝是一个心思,都想劝说他离开。
还是那话,就算真为他好,此时也已经迟了。
“老爷,这是冯公公的字条。”
只不过,这次下人没有马上领命离开,而是双手奉上一个信封,口里说道。
听到是冯保的纸条,张居正也猜到了,怕是冯保知道消息,所以有些失措了。
接过来,打开看一眼,果然是商议解决办法的。
“人还在吗?”
张居正开口问道。
“在,等着老爷的回信。”
那下人急忙答道。
“去告诉他我知道了,请冯公公自行处置即可。”
张居正写纸条的心思都没有,直接让人带话回去。
这么做,其实张居正也是为了保险。
若是真留下纸条,一旦暴露可就更不妙了。
冯保写来的条子,其实就是预先通知他,他对此的解决办法,免得张居正和他不能协调。
冯保也是内廷老油子,自然有办法找到说辞,解决宫里的危机。
可以说,内廷能够脱颖而出的太监,就没一个简单的。
当年的李芳,也就是运气好,出了内书堂就被选在裕王身边,一点点熬资历。
到最后,还是靠着裕王一飞冲天登上大宝,才能因此在宫中出头。
也是因为没有经受过内廷斗争,所以才一年多的时间就落败,被人撵去了南京。
那还算好的,多亏陈以勤、魏广德等人帮助,宫里太监也有顾虑,才没有痛下狠手。
冯保可不是,他是在后宫争斗中胜出的,自然办法也多,也就是对待外朝时候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得到张居正的帮助。
和张居正想的一样,冯保也不打算压着奏疏了,他已经知道魏广德的盘算,所以直接在宫里向贵人揭露这些人“沽名钓誉”的想法就行。
至于贵人们如何对待他们,就不关他冯公公的事儿了。
此时,真正动手的也就是冯保,而魏广德和张居正则是袖手旁观,什么也不做,倒是张四维坐立难安,想要趁机发难,可看到魏广德没动作,他也熄了心思。
斗争上,张四维自认为没有魏广德处事老辣。
无论如何,魏广德当初还是和陈以勤、殷士谵等人斗过高拱的人,政治斗争经验可比他丰富多了。
只是他不知道,魏广德有先知的优势,所以才能每次都站在胜利者一边。
真论斗争手段,说实话,后世的普通人真干不过这些职场老油条。
如果他后世也是混官场的,或许情况才会有所不同。
不过知道历史大致走向,这就已经很占优势了。
也因此,这一世的历史变化不大,主要阁臣都没有出手,只不过是下面一些“跳梁小丑”在朝堂活跃。
唯一站出来的“九卿”,也是昨日黄花。
第1200章魏府议定
继张翰之后,吴中行也公开上奏反对“夺情”,请求让张居正回家奔丧葬父的消息还在京城酦酵。
只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时代,礼法确实大过天。
就在一些人碍于首辅权势只能在心里反对而不敢付诸实施的情况下,这两个人的先后上奏算是给他们打了鸡血。
有了开头的,自然不缺乏前仆后继的继承者。
第二天,魏广德还在值房里处理奏疏,芦布一脸幸灾乐祸进了屋子,在魏广德耳边小声说道:“老爷,通政使司那边又收到弹劾首辅大人的奏疏了。”
作为魏广德身边的人,芦布自然也希望魏广德能更进一步,成为堂堂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
这样,他这个首辅的身边人不管是在内阁还是在外面,那说话的语气也变得不同。
从魏广德还是侍郎开始,他就感觉到身边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语气的和缓和态度的恭敬,无一不是在魏广德不断加官进爵后取得的。
如果魏广德能称为内阁首辅,他在外面的影响力虽然比不过张吉张大管家,但也算很厉害了,至少是二管家吧。
这里,张大管家都来不了,只有他芦布能来伺候着。
所以,虽然魏广德并不想争夺首辅之位,但是在他身边的人,虽然没人当面说出来,但是背地里却在帮他使劲。
若不是之前叮嘱过张吉,怕是这个时候张吉见到其他朝臣,就会拼命怂恿他们上奏弹劾张居正不孝。
张吉现在在外面那是谨小慎微,就因为魏广德的警告。
而在内阁里,芦布可就没那么多顾忌,这几天可是趾高气昂,走路都带飘。
魏广德收回视线,抬头看着芦布问道:“又是谁上奏弹劾首辅?”
“赵用贤。”
怕魏广德不知道他是谁,芦布还很贴心的补充道:“他是翰林院检讨,也是隆庆五年的进士,嘿嘿,张首辅的学生。”
“他是不是之前还负责编修《大明会典》?”
魏广德对这个名字还有印象,因为前年张居正提出重编《大明会典》时,列出的编修名单里好像就有这个名字,只是不确定是否为同一人。
“对,就是他,他是《会典》的纂修官。”
芦布急忙答道。
“还真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
魏广德一皱眉,随即骂道。
被张居正推荐参与《大明会典》重编,这就是给翰林院的人白送功劳,他就曾经因此受益。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举荐他的人,还是他的座师。
就算觉得张居正做法欠妥,你可以去找他当面提醒,或者装鸵鸟什么也不做,也不能背后捅刀子啊。
可他呢,偏就做了。
“他是不是狼心狗肺我不知道,但是首辅大人那里怕是够喝一壶的。
连着两个学生弹劾他,他还有脸窃据内阁要职吗?”
芦布依旧是那副嘴脸,乐呵呵说道。
魏广德看了他一眼,也没说什么。
张吉在外面表现不错,没有因为看到他有可能上位就嚣张跋扈起来。
但是身边人若都是这样,难免又不正常。
魏广德要骗周围的人,身边还就得有张吉和芦布两个行为明显不同的人,让外面认为他既有心首辅宝座,但也很是克制。
这也是之前魏广德没有体现芦布的原因,他只提醒了张吉。
或许,也只有张吉多少猜出他的意思。
毕竟,魏广德私下里单独和他有过谈话,让他最近低调点。
“呵呵.”
魏广德只是一阵冷笑,对于这些吃里扒外的人的下场,魏广德可不想去关注。
张翰曾经是张居正的好友,现在跳出来弹劾张居正的,接连两个都是他的门生,可想而知对士林的影响之大。
这个时候,魏广德也想到了那个现在正在发配路上的刘台,他开了个很不好的先河。
魏广德的消息可不闭塞,他也听说了现在刘台虽然失去了官身,但是在士林中却留下美誉。
发配所过之路上,不是一般人以为的门可罗雀,而是受到沿途士绅的慷慨相助,见面都喊“刘公”。
这样的人只要不死,等到朝廷变天以后,是有很大概率翻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