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45节

  那些巴结的士绅,未尝没有烧冷灶的想法。

  只是些许投入,就有个可能的美好未来,为什么不能做?

  浔州位于后世广西桂平市区东南,明大藤峡-瑶族起义,清-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均在浔州府境内。

  桂平市境内山川秀丽,风景名胜荟萃,“别有天地”、“凤擅名胜”、“秀盖南天”是“游踪来绝顶”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圣地。

  明置浔州府,辖桂平、平南、贵县三县。

  刘台被发配广西浔州,也就是这里。

  此时,浔州府城贵县奉议卫卫指挥值房里,卫指挥使庞世奇正恭敬的站在一个中年汉子身侧。

  “意思你明白了吗?”

  那中年汉子开口问道。

  “姚老爷,你的意思卑职明白,只是这人刚到浔州就要动手吗?还是稍微等等怕是更加稳妥。”

  庞世奇小心翼翼的提议道。

  “不行,我马上就要离开,离开前必须看着他死掉。”

  那汉子双眼盯着庞世奇开口说道,“至于其他的你都按照正常程序走,不用怕,招呼我都打好了。

  不管是都司还是京城兵部、刑部,都不会为难你。”

  庞世奇只是犹豫片刻,终于抱拳低头说道:“卑职明白了,明日晚间就是他的死期。”

  “很好,我后日就出发,还要赶回荆州,到时候我会把你的名字报给我家老爷,自然少不得你的好处。”

  姚姓汉子脸上终于挂出一丝笑容,乐呵呵对庞世奇说道。

  “一切都劳烦姚老爷了。”

  庞世奇抬头,也是满脸堆笑,讨好着说道。

  这里说完话,那姚老爷就起身告辞,即便庞世奇如何挽留都是不允。

  等庞世奇送走那汉子后,忍不住看着离开的马车叹口气。

  这姚老爷可不是别人,正是首辅张居正府中管家之一的姚旷,名义上是张居正派到荆州奔丧打前站的。

  不过,实际上他的目的地,或者说第一站却是广西浔州。

  这么大的事儿,张居正也不会假手他人,而是派出身边最得利的人去盯着,直到完成。

  魏广德是后知后觉发现了“刘台”的价值,而张居正可不会如此。

  经历过一次背叛后,张居正对身边人,特别是那些门生可都已经不放心。

  所以,他能拿出来的应对就是用更加狠辣的手段震慑他们。

  只不过,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不等刘台身死的消息传到京城,他的那些好学生们竟真的开始挽起袖子对他出手了。

  一晃又是一日过去,一大早,无数双眼睛都盯着通政使司,看看今天是否还有人出面弹劾张居正,要求他立刻返回湖广老家奔父丧。

  没有出乎这些人的意料,随着刑部员外郎艾穆和主事沈思孝走进通政使司,很快就传出他们俩又联名上疏,弹劾张居正,依旧是要他回乡丁忧守制。

  魏广德是在内阁听到消息,最近三天,每都有关于张居正的奏疏送进来,全都是反对“夺情”,要求他回乡守制的。

  不过之前吴中行的奏疏,魏广德已经批红送入宫中,但是这两天时间过去了,也没看到奏疏返回内阁。

  可见,吴中行的奏疏应该是被留中,宫里并没有给出意见。

  至于昨日赵用贤的奏疏,想来也应该是一样的结果。

  再想到艾穆和沈思孝的联名奏疏,魏广德也不知道宫里到底能沉住气到什么时候。

  但是,一旦宫里爆发,怕是就要对这些上疏之人举起屠刀了。

  毕竟,宫里态度至少他这个内阁次辅还是知道的,那就是偏袒张居正。

  到下午的时候,终于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十余名京官陆陆续续走进了通政使司,提交了他们的奏疏,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反对皇帝“夺情”。

  魏广德把吴中行、赵用贤等人的奏疏排在一起看了一遍。

  其中张居正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说张居正夺情是“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日无过举,然后后世无遗议。”

  他直接认为的是如果张居正如此就可以“夺情”,那以后所有官员遇到类似情况,都可以谋求“留官守制”,致国朝纲领丧失,会遗患无穷。

  如果说吴中行只是担心开了这个先例坏了纲常,那赵用贤上折弹劾张居正就是直接斥责他贪恋权位,认为不能援引前朝的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

  可以说,他们的奏疏一个比一个用词激烈。

  不过,这个时候送进来的奏疏,也不是全部都是对此事持反对态度的,也有支持张居正的奏疏。

  只是相对于反对者,支持的奏疏实在微不足道。

  和魏广德考虑类似,就算此时内心认可张居正留任的人,也不会站出来声援他,因为从道德层面实在落於下风,他们只能用祖制来反对那些弹劾者的论断。

  无论他们怎么狡辩,都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鄙夷,杨廷和的楷模在前,纲常伦理在后,张居正不配为相。

  当初杨廷和打算离京时,京官们纷纷出面挽留,但杨都是不予理睬,真正做到不贪恋权势。

  京城如此热闹,那些新科进士也都纷纷坐不住了,由邹元标带头,也开始上奏议论此事,最终目的自然也是反对“夺情”。

  可以说,一时间张居正如同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都在拼命要求他回乡守制。

  而这几天里,张居正就呆在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日子可谓非常难过。

  即伤心于父丧,也对当下的朝堂感到失望。

  毕竟,他在位上也是劳心劳力,没想到却等来这样的结果。

  特别是反对的主力,居然是他的门生和老乡,就更让他不能接受了。

  为什么唱反调的不少都是他的门生、同乡呢?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刘台、傅应祯就是榜样,他们虽然都因为弹劾张居正没得到好下场,却留下一时的盛名。

  别的什么人说话,那不过是政见不同而已,没多大意义。

  身为门生、同乡,敢于反对自己的恩师座主或乡党,就更显得自己公正,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

  “善贷,我们是不是也该上奏议论此事?”

  魏府花园里,谭纶、江治等人,甚至一向和魏广德关系不睦的王希烈也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这次就是乡党的一次碰头。

  他们要商量的事儿,自然就是这次战争面临的危机,因为就在今天下午,宫里发还张居正奏疏,万历皇帝全部接受了张居正的要求,同意他留官守制,以素服理政,不参与朝堂其他活动,甚至答应明年张居正可以回乡安葬老父亲。

  “唉,这个事儿啊,我们就别凑热闹了,叔大这会儿心里应该够烦了。”

  魏广德看了眼众人,最后才说道,“你们的心,我理解,可这事儿真不能这么办。

  现在那些反对的人,有几个是真心因为纲常伦理站出来的,不是为名就是逐利,我实在不愿与他们为伍。

  扪心自问,首辅执政可有失偏颇?”

  魏广德质问道。

  必须承认,张居正推行的很多政策虽然朝野反应不一,但真说起来,都是对朝廷有利的。

  魏广德也就是拿住这点,要压着他们不要参与到这次风暴当中。

  “为了自己的仕途,切记,千万不可参与进去。

  夺情还是不夺情,那都是宫里才能决定的。

  今日旨意已经发出,宫里态度明确,我们还有必要继续争论吗?”

  魏广德再说道。

  说完这话,魏广德双手一摊,苦笑道:“真没必要。”

  魏广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其他人自然也没法再说什么,即便是王希烈这时候也沉默了。

  他只是不忿魏广德年纪轻轻就骤登高位,靠着溜须拍马快速升迁。

  不过这次,面对着首辅之位的诱惑,魏广德忍住了,还不允许他们参与其中,不免让王希烈高看他魏广德一眼。

  设身处地考虑,他怕是自认很难做到。

  “礼部有人串联,想要去张府当面和首辅大人纷说此事。”

  王希烈忽然接话道。

  “可以表达态度,但用词不可激烈,善意提醒可以,绝对不能威胁。”

  魏广德说到这里,看了王希烈一眼,继续说道:“若有同僚逼迫太甚,还应出面缓和化解才是。

  首辅,终究是首辅。”

  听到这话,王希烈微微点点头。

  无论如何,张居正还是大明首辅,是百官之首,尊严不可夺。

第1201章接旨

  魏广德三令五申的效果还是有的,至少江西籍官员,特别是那些刚刚入朝,正是热血时期的新科进士,也只有江西进士这个时候还保持着沉默。

  至于其他人,不管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还是各部的观政士,也是纷纷写起了他们人生第一份奏疏,对张居正“夺情”之事进行褒贬。

  而在纷扰的京城各省籍官员里,湖广官员可以说是闹得最利害的。

  那些带头,言辞激烈反对“夺情”的官员,许多可都是张居正的湖广老乡。

  对此,一些受惠于张居正的湖广人这个时候也站出来,拼命维护张居正首辅地位。

  可不就直接让湖广会馆每天都是战火连天,争吵声不绝于耳。

  魏广德还在内阁值房里处理送来的奏疏,随着宫里旨意下发,不仅没有止住那些官员反对“夺情”的奏疏,反而让这样的奏疏愈发汹涌起来。

  魏广德每天处理的奏疏,近三分之一都是和张居正有关系,不是支持就是反对。

  可是面对这样的奏疏,魏广德也不能直接让中书那里就随便票拟了,还得送到他和张四维的值房里,由他们两人亲自票拟。

  这天下午,魏广德在内阁用了午饭,刚小憩一会儿,芦布就快步进来。

  “什么事儿?”

  魏广德字躺椅上还没眯着,看到芦布进来,随口就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34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