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63节

  南宋时,文思院极为庞大,但是到了大明就大不相同。

  明代的文思院大使、副大使地位较低,分别为正九品和从九品,其地位与宋代的提辖文思院不可同日而语。

  宋代以此官为储才之所,其品阶视所带寄禄官而定,任满外补则可以为知州或杂监司,内补则为寺监丞,或为秘书省官。

  明代文思院使地位低下,甚至一度以工匠为副大使。

  此外还要说明是,明代由于中官弄权舞弊,将手伸到了文思院,干预其事务,致使文思院冗员甚多,虚耗资财,贪污盗窃成风,引起朝中清议的极大不满。

  迫使皇帝数次下令裁汰冗员,整顿院务,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清朝建立后,在许多制度上仿效明制,但却没有再设置文思院。

  故而到了后世,许多人都不知道朝廷还有这样一个部门。

  听到这里,张居正只是微微点头,心中已经有了计较,“此女倒是和李太后类似,都是匠户之家出身”。

  当然,这话是张居正不敢说出来的。

  “善贷既然发现了问题,今日入宫在两位娘娘面又是如何说的,他总该有办法转圜才对。”

  张居正想到魏广德为人,有急智,很多时候能想到一些办法,而且往往还能一针见血,颇有成效。

  就刚才这段时间里,张居正是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

  在他看来,太祖朱元璋虽然制定了男女婚配适龄,但毕竟是针对臣民,并不涉及天家,到时就以此为理由解释就是了。

  只不过万历皇帝大婚以后,皇帝和皇后同房的事儿,就得请后宫两位娘娘稍微约束一下。

  现在想来,小皇帝年岁确实小了些。

  再等两年,其实更加合适。

  “善贷对此的提议是纳吉和纳徵礼仪可以继续进行,只是告期稍微崖后,最好等皇爷满十六岁在进行.”

  “不可,耽误太久,恐朝野非议。”

  冯保刚起头,张居正就急忙出声叫停。

  “叔大,你听我说完,这两年时间里还有更大的事儿要做。”

  冯保只是看了张居正一眼,随即正色道。

  在张居正皱眉不语后,冯保这才不紧不慢继续说道:“善贷的提议是让南海水师下西洋,邀约众藩国国主才京城参加皇爷婚礼。

  自永乐爷之后,大明已经多久没有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盛事了。”

  “万国来朝?”

  张居正有些惊讶的张大嘴巴,他已经明白过来了,推迟皇帝大婚之期的理由就是宣而告之。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不管西洋诸国是否还臣服大明,至少他们曾经来大明朝觐过,就算是大明的藩属之国。

  如今赶上大明皇帝大婚,邀请一下倒是合适。

  不过,张居正更需要考虑的是,现在那帮藩属国是否还会如约前来。

  要知道,大明国力今不如昔,虽然他的新政就是希望恢复永乐盛世之景,但他也清楚,终究国力还是比之弱了许多。

  冯保似是看出张居正的犹豫,继续说道:“最起码,我大明刚刚灭了缅甸,南洋诸国当明白如何做。”

  在路上,冯保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西洋诸国先不说,至少南洋诸国不会缺席。

  大军还在缅甸,不想成为第二个缅王,那就规规矩矩来大明朝觐才是正途。

  这样,有了南洋及其他藩国,虽然气势上不如永乐时西洋、南洋诸国国主、使者云集的宏大,但至少不会看上去寒酸多少。

  而且,当今大明的南洋水师就当前局势看,在海上也是当之无愧的劲旅。

  若是南海水师精锐尽出,巡视西洋的话,强大武备当让西洋诸国见识到大明的强盛丝毫不亚于当年,想来他们也都该明白做什么。

  想到这里,冯保马上就说出自己判断道:“若我所猜不错的话,善贷当回派出我大明最强海上熊市巡视西洋诸国,邀请也好,武力威慑也罢,我相信那些国主应该知道交好我大明的益处。”

  “双林兄,我不担心西洋诸国不来,而是他们都来了才麻烦。”

  没想到,张居正却这么接话道。

  “今我大明朝廷财力不足,难以应付如此之多的朝贡。

  想当年夏元吉厦公等反对下西洋,就是因为看到朝贡贸易对朝廷财政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为之。”

  这时候,张居正开始诉苦道。

  现在大明的财政情况,张居正是真不愿意开这个口子。

  法子是好,可太花钱。

  除非

  张居正这是心里话,不过打算一会儿冯保走后,他还是要给魏广德写条子,说明一个最最最重要的点。

  “此事,善贷已经有主意,他的办法就是把江南府库里积存之物运到西洋去贩卖,所获银钱用来支付此次朝贡之花销。”

  只不过没等张居正行动,冯保就说出魏广德的办法来。

  “若是如此,当是好事儿。”

  张居正马上就高兴起来,完全没有了顾虑。

  实际上,明初朝廷上下齐心协力反对下西洋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朝廷亏钱,亏得还很厉害。

  但是请注意,这个亏钱的是“朝廷”,而不是“大明”。

  实际上,按照后世计算,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七次远航活动中,一共带回来黄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白银一千二百七十六万四百余两。

  这个数字不是胡诌,而是《明宪宗实录》中明确记录的数字。

  “内承运库太监林绣奏,本库自永乐年间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银二千七十六万四百余两。累因赏赐,金尽无余,惟余银二百四十万四千九百余两。”

  这道奏本,其实就是成化皇帝朱见深没钱了,让内廷搜集下西洋收获搜计算出来的数字。

  这还只是内库的金银收入,没有包含奇珍异宝、香料苏木等贵重物品价值。

  这也是朱见深身为儿子,一直思考为什么他老父亲英宗皇帝那么执着想要下西洋的原由。

  当然,大明朝廷为船队远航,也需要耗费巨资打造船只等,此项支出也高达数百万两。

  后世有人觉得下西洋就是为宣扬明朝的威风,明朝在这事儿里给西洋各国赏了好多钱财珠宝,还准许西洋使者跟着船队到中国来进贡,朝廷又得给朝贡使团赏大量财物。

  不光这样,朝廷还得花大把钱去维护郑和的船队,因而郑和下西洋纯粹是干亏本买卖赚个名声,大臣们当然不乐意了。

  不过这说法只对了一半,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赚钱的。

  永乐时期五征漠北、迁都北京还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派郑和六次下西洋、疏通南北运河、南征安南、经营哈密,还有贵州建省这些事儿,那都得花钱啊,可朱棣当皇帝的这二十二年里,这些事儿他都给办成了,这就表明他钱是够的。

  至于怎么来的钱,自然就是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获得的巨大收益。

  只是,这笔收入并没有进入朝廷,而是直接进了皇帝的私库。

  毕竟,郑和是太监,他是给自家主子办事儿,收益自然也是皇帝的。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为郑和船队花费巨资,但是却没有多少收入,反倒因为他带回来的外国人,在朝贡贸易中损失巨大,只是赚足了面子。

  而收益,却进入内库,朝臣们根本见不到,更别说补血了。

  这就是大明朝臣齐力反对下西洋的原因,朝贡贸易简直血亏。

  之前是太监代表大明出使,收入都进了内廷。

  魏广德这次貌似打算让南海水师为主力,收入都归朝廷,这其中利益牵扯可就大了。

  虽然这次出使的收入,很可能大头落在兵部,但是六部多少都会有分赃,多寡的区别而已。

  最起码,户部应该不会亏,还会大赚。

  同时,也把皇帝大婚的时间有充足的理由推迟,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局面。

  “双林兄,我现在还在孝期,就不递上奏疏了,请回宫禀告两宫太后和陛下,臣全力支持此事。

  由善贷主持,当无大碍,可放心施为。”

  张居正马上表态道。

  “如此没有问题?”

  冯保也读过书,不过毕竟都是百多年前的事儿了,他哪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

  只不过本能的,冯保觉察出张居正态度转变有异,但却想不明白。

  但不管怎么说,魏广德的办法已经得到张居正的支持,那自己就可以回宫复命了。

  在送走冯保后,张居正还接到了户部的条子,条子是侍郎李幼滋写的。

  他在这次“夺情”事件中的表现,已经赢得了张居正的信任,正在给他谋划一个尚书位置。

  而条子的内容,如果在此以前,张居正也会百思不得其解。

  但现在经过冯保诉说,张居正就明白让户部清查账簿是什么意思了,那就是要准备下西洋的货物。

  毫无疑问,张居正给李幼滋的回信要求他全力支持魏广德此次决议,还要知会王国光等人。

  倒是回程路上,冯保还在皱眉思索为什么张、魏又达成了一致意见,实在古怪的很。

  这俩人,对外就是一副政见不合的样子,可内里经常都是一样的看法。

  他们的表演能骗过别人,却骗不过他冯保。

第1215章阁议

  “乾庵公,来的挺早。”

  大明皇城门前,江治下轿就看见早到一步抵达的礼部尚书马自强,当即马上拱手问好道。

  “舜卿,你也到了,我也是刚下轿。”

  马自强笑着回礼,嘴上谦逊道。

  最近,朝中一些官员已经商量着补阁臣的事儿,其中支持最多的就是他马自强。

  这次“夺情”事件中,马自强坚持礼法,得到了诸多朝臣的信服,之后也曾多次前往张居正府上请求他出面为吴中行、邹元标等人求情。

  可以说,这次“夺情”事件,张居正彻底失去了“民心”。

  而魏广德只知道“避嫌”,一味回避守制之事,反倒让一些官员看轻,都认为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所以,应该说这次事件,马自强是最受益的人之一。

首节 上一节 136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