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95节

  数次攻伐在宣大吃了大亏以后,蒙古人的动作就小了很多。

  当然,这个吃了大亏并不是惨败,而是毫无收获,大明加强边镇也不是假的。

  长城周围的镇堡加强了防御军备,当蒙古骑兵突袭而来,各镇堡就据城死守,使用火器杀伤蒙古骑兵。

  蒙古的人口始终都是他们的短板,死伤一多自然就不愿意继续打下去。

  而且,现在大明已经有了野战对付蒙古骑兵的办法,那就是戚继光的营兵之法,用车营稳住、步营阵线,以骑营出奇制胜。

  这个战法,戚继光在蓟镇和辽东都已经在对阵蒙古时使用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营兵之法有些费钱,但是缩减版出来,也就是每个军镇训练五六个新军营,以此相互配合,就可以在边境和蒙古骑兵野战。

  卫所军只要坚守城池,以营兵对敌进行驱逐,这样的战法就目前看来还是有效的。

  辽东已经建立了七哥新军营,蓟镇原来戚继光留下四个,之后新增加了两个,达到六个新营,宣府也建了三个,马步车各一营。

  这,还只是最初,等训练出来以后,还会继续抽调精锐和招募壮士补充。

  按照兵部最新的计划,不管宣大蓟镇为一体,辽东为一体,其余西部包括延绥宁夏等军镇为一体,大略上划分三个大军集团。

  不管蒙古对其中任何边镇进行侵犯,其他两镇都调集新军营进入草原后方进行扫荡。

  就算在草原上和蒙古大军遭遇,也能维持战线不崩,等待其他两镇兵马支援。

  其实,只要拥有能够和草原骑兵野战的部队,蒙古人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

  汉朝能够追亡逐北,最大的原因就是汉武帝建立了强大的汉军骑兵,让霍去病、卫青能够凭借汉军强大战力击败匈奴人。

  明初,明军能够横扫漠南蒙古,也正是凭借着明初强大的官军,能够正面搏杀击败蒙古大军。

  “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

  明朝明军是以重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可即使如此,这些步兵军阵也相当厉害,可以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

  而明军的骑兵,则往往是在步兵顶住元军冲击后,从侧方杀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军军威最盛之时,当两军相遇,明军想的不是坚守,而是派出小队绕路前往敌军后方,占领山坡隘口,利用地形阻挡元军撤退。

  当然,这样的明军早已不在,但现在貌似有重生的迹象。

  “如果,蒙古人真能够控制西藏,而我大明能够压制蒙古,则朝廷的旨意以后也会随着蒙古人,被带到雪域高原之上。”

  魏广德继续说道,“利用朝贡,对草原施加影响,再以茶马贸易的名义,派出官员入藏常驻。”

  魏广德诱惑道。

第1239章麻烦

  “如果,蒙古人真能够控制西藏,而我大明能够压制蒙古,则朝廷的旨意以后也会随着蒙古人,被带到雪域高原之上。

  利用朝贡,对草原施加影响,再以茶马贸易的名义,派出官员入藏常驻。”

  魏广德继续诱惑道,“如此,朝廷的意志就算真正走入藏地,就算格鲁教有异议,也不得不执行朝廷的命令。

  毕竟,他们传教需要得到蒙古人的支持,而蒙古人则受制于朝廷。

  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的圣旨可从未在那个地方有效过,这不啻为又一个开疆拓土之功。”

  魏广德的话虽然极有诱惑,但是冯保也不傻,其中关键还是能分清楚的。

  “善贷,做这个的前提是官军能够在战力上压制蒙古人,可现在官军能做到吗?”

  冯保很是担忧的说道。

  他当然也想功成名就,留下个千古美名,可这里面风险太大。

  明廷自始至终都把蒙古人视为最大的敌人,这是按照历史经验决定的。

  每当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草原人就会成群结队骑着战马赶着羊群南下牧羊,似乎根本就阻止不了。

  魏广德说大明已经可以制约蒙古人,可熟悉内情的冯保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戚继光的新军营确实打了几场胜仗,证明这样的编制对战草原骑兵不落下风,可那毕竟是戚继光练的。

  别的军镇编练出来的新军营,是否也能如同戚继光那般获得一场场胜利,疏为难料。

  冯保不敢赌,因为建立一个新军营,虽然大部分士卒是从各镇抽调精锐组成,但朝廷也要实实在在砸下去不少银子,补充新军营的武器装备。

  同时,戚继光新军营的军饷,也比边镇的卫所兵高不少,太耗费银子了。

  大明太穷了,穷的他这个内廷总管成天只能想着怎么从户部捞银子补贴内廷支用。

  如此之多的开支,朝廷能负担的起吗?

  别新军营没练出来,朝廷没钱了,办不下去了。

  那边,蒙古得到西藏以后实力壮大,再来一次庚戌之变就完犊子了。

  这样的后果,可不是他能承受的。

  魏广德这个时候很想说“能”,但是他也清楚,就算他这么说,冯保也只会嗤之以鼻。

  空口白话,谁不会说。

  “这个事儿呐,还是谨慎点,两位娘娘其实更加担心蒙古人坐大威胁朝廷。

  至于西藏那边的事儿,就算维持原状也无不可。

  现在朝廷还和藏巴汗进行茶马贸易,朝廷的话,他也不可能完全置之不理。

  反倒是若朝廷支持蒙古,册封索南加措,有可能得罪他们,反而影响他们和我大明朝廷的关系。”

  冯保小声说道。

  这其实就是内廷商议后的结果,虽然大明皇帝的旨意在那里没有什么用,更像是个吉祥物般的存在。

  但是,至少明面上,西藏的官员和首领还是接受大明的册封,对大明保持着臣属关系。

  虽然这样的关系很脆弱,类似缅甸刚刚才和大明大打一仗。

  但是,西藏那地方,真不适合汉人生活,所以他们对那片地方根本就不感兴趣。

  “对了善贷,听说缅甸那边,李成梁已经出兵清剿残渣余孽了?”

  冯保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册封一个和尚不是大事儿,只是牵扯太多,正好他想到还在进行的缅甸战事。

  毕竟,就当下来说,这才是朝廷该关注的重点。

  至于对蒙古和西藏的安排,还是让张居正回来,再和魏广德商议此事为好。

  魏广德知道冯保是有意岔开话题,也不好发作,只好接话道:“之前就向兵部行文,兵部也已经批准了。

  想来,文书早已经到了李成梁手里,现在官军应该已经进发了,相信很快就会有捷报送回。”

  “如此就好,我们在那边的生意”

  冯保这时候盯着魏广德,小声询问道。

  “我的商队已经派过去查看情况了,你也知道,两地相距太远,他们又不能使用兵部的驿递,所以来回传送消息有些缓慢。

  我已经给了他们授权,寻找有价值的矿藏进行开发。

  想来,不管是李成梁还是沐昌祚,也得给我几分薄面。

  最迟明年,缅甸那边就应该有收益送到京师了,双林兄只管等着就是了。”

  魏广德说这话还是有几分底气的,他一个内阁次辅,还是主管兵部的阁臣。

  身后还有冯保这个内廷总管,这样的组合在大明可以说无往而不利,就算是面对藩王也是可以掰一掰手腕。

  “如此就好,呵呵,善贷你做事儿,我还是很放心了。”

  冯保听了心里也是高兴,乐和和说道,“就是啊”

  “双林兄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魏广德看冯保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急忙笑道。

  “这次朝廷南下西洋,你居然没有让我们内廷也参与进去。

  要知道,内廷缺银子,但好东西可不缺。”

  冯保话里的意思,魏广德自然明白,这是打起内廷库房里那些东西的主意。

  实话实说,内廷出品,那都是贡品,品质自然没的说。

  虽然民间也有精品,但数量规模都不大,最好的大多被送进宫里。

  但是宫里的消耗毕竟有限,许多上等丝绸和瓷器,其实都被放在内廷库房里吃灰。

  而这些东西,别说出口,抹去落款或者一些标记,就算是在大明民间那也是贵族富商们趋之若鹜的好东西。

  冯保说这话,自然也是想让内廷参与下西洋。

  只是,这次是朝廷主导,一开始推进的时候,冯保还没有想的太多。

  他不知道,不代表别人想不到。

  自然,这个时候内廷的大太监们也逐渐回过味来。

  下西洋的暴利,从来都是内廷的,前朝掺和什么。

  不过还是那话,两宫太后就算知晓其中猫腻,这个时候也没法插手进去。

  因为她们需要的,还是朝政的稳定,不希望因为此事引发内外廷的激烈冲突。

  到时候,外廷看什么也得不到,再重复英宗时期的事儿,直接否定下西洋的决议,好像最后还会影响到皇帝大婚。

  所以,到这个时候,就算宫里这些个大太监心有不满,两宫太后也都给他们强行压下,不允许他们再用这件事儿找前朝的麻烦。

  不过这时候,冯保借着酒后对魏广德一通抱怨也就理所当然了。

  “双林兄,此事不过小事儿,你又何必斤斤计较。

  只要西洋之行顺利,以后这样的事儿,隔上三五年来一次,还怕内廷没个进项。

  宫里只需要把次些的东西预先留出来造册,等下次西洋之行时拿出来就行了。

  宫里的东西,可是许多人都见不到的好东西,这些东西出了宫,那价钱可是不低。”

  魏广德笑着解释一句,“现在要是不让朝廷见到下西洋之利,你以为朝中会有多少官员关心皇帝大婚的盛大?

  对他们来说,藩国使者来不来有什么关系?

  来了,朝廷还要管他们吃住,实打实的亏本买卖。

首节 上一节 139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