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96节
当初可不就是因为这个,满朝大臣才群情汹涌,坚决反对下西洋之行。
你是宫里大管家,自然目光长远,手下那些鼠目寸光之辈,适当的敲打还是有必要的。”
“是啊,杂家也是想着把陛下的大婚办的隆重点,钱不钱的,反正都是户部那边出力。
对了,这次回来后,朝廷还会再组织这样的活动?”
冯保不关心其他,而是听到魏广德说以后还会继续这样的远航,到时候内廷那些仓库里吃灰的东西,可不就派上用场了。
那话冯保爱听,就是宫里的东西,出来了,价格可就不是宫里账册上那个数字,最少翻一倍都有人要。
之中的差额,他们这些人可都是有好处的。
当年中官李彬倒台,可不就是因为一个人吃了独食,拿罚没抄官的东西变卖,用鸳鸯账登记,可是贪了好几十万两银子。
那还是偷偷做的,结果被锦衣卫发现了。
到时候利用下西洋,把货物买的远远的,人证物证都叫人找不出来,这钱拿到手里才叫稳当。
“善贷,到时候别忘了宫里就行。”
冯保乐呵呵说了句。
魏广德找冯保,主要是为了索南加措的事儿,而冯保赴约,则是想着内廷和自己在缅甸的份子。
现在冯保的事儿说完了,也只有魏广德的事儿没个准信。
或许是有些觉得不好意思,冯保这时候也继续说道:“善贷,其实你的想法我明白,都是为了朝廷好,只是这里面风险有点大,所以内廷商议后,娘娘拍板等叔大回来,还要听听他的意见,倒不是对你的盘算全盘否定。
你这次的筹划,赌性太大,一个不好就会闹出大乱子。
太后对其他的不关心,就是关心蒙古实力的壮大。
等半月,叔大回来看看他的意见,我会在娘娘面前为你说话的。”
好吧,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冯保打个巴掌给颗甜枣,反正没有大包大揽,只说会帮他说话。
“那对蒙古俺答汗家族那些王子的分封呢?”
魏广德小声问道。
“这自然是极好的,只不过娘娘担心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
毕竟塞外苦寒,那帮人一刻也不会忘记我大明的大好河山。
真有了实力,逮个机会可不就兵合一处南下了,他们可未必真会按你想的,在草原上斗来斗去,只为了争一个‘可汗’的虚名。”
冯保答道。
魏广德笑笑,只是说道:“可只要我大明官军战力起来了,他们就算想向南看,他们也得有这个实力才行。”
“弄到银子,按照戚继光那套编练出新兵营,想来娘娘们就可以放心了。”
冯保知道魏广德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于是说道。
“银子,我也知道重要,可那那么容易弄。”
听到又提起银子,魏广德心里就叹气,大明朝做什么都受限于银子。
得了,还是等张居正这头老黄牛回来,催促他尽快清丈田亩,把朝廷的赋税给收起来才是正事儿。
“对了善贷,有一个事儿我一直在琢磨,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冯保这时候开口说道。
“什么事儿?”
魏广德好奇问了句。
“你不说倭国那边不是有金银吗,还有金山银山可以采出金子、银子,让登莱水师跑一趟,就带点穿的用的过去,只要不是铁器、火器,应该能赚不少银子吧。”
冯保小心翼翼说道。
“双林兄慎言,对倭国可是有禁令在的,禁止我大明商品流通倭国。”
魏广德虽然背地里就在经营大明和倭国之间的贸易,但是在冯保面前,他还是义正辞严拒绝道。
开玩笑,这条商路利润确实大,但那也是来回倒腾才行。
把大明的丝绸布匹和茶叶、瓷器贩卖过去,再从倭国倒腾回来纸扇、刀具,甚至铜料,差额才会兑换成金银。
来回一次,差不多七、八倍利润,一条船一年可挣近百万两。
这可是垄断生意,魏广德自然不希望其他人也插手其中。
利润大,风险也大。
不过大明商品进入倭国,魏广德相信内廷也知道,只不过以为都是些海商和夷人商人在倒卖,想不到是他手下的商会在做这个生意。
过去十倍不止的利润,因为现在竞争增加,也只剩下七八倍了。
若是冯保真插手进去,五倍利润怕是都难保住。
最关键,到时候说不好登州水营就要有内廷派出的太监坐镇,有些事儿就更不好操作了。
“我也就是想着把不值钱的东西倒腾出去,给内廷和兵部都赚点银子,也算为朝廷分忧了。
倒是我唐突了,倭国鼠辈,还是少和他们交往为好。”
不知道冯保的话是否意有所指,最后说了这么一句。
魏广德面色不变,拿起酒杯就和冯保喝起来,不过内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安。
不确定是否是锦衣卫密探在倭国发现了海商踪迹,顺藤摸瓜牵连到他身上,所以冯保今晚才说出这话。
只要不是往倭国倒腾铠甲、火器,其实魏广德不觉得是多大的事儿。
倭国在冷兵器打造上,其实比大明还要精湛,火铳也是不错,不过他们缺铁,武器的生产始终受到限制。
不过和魏广德有关联的海商,是严禁往倭国贩卖铁器的。
而在缅甸阿瓦城,魏广德派出的商队也已经抵达这里,不过对于这里错综复杂的形势,还是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魏广德盘算的矿山,大多已经被李成梁和沐昌祚私底下分掉了,他们介入,可就是抢人家的蛋糕。
两个都是统兵大将,商队掌柜还真不知道该处理这个事儿。
第1240章竹杠
“东家,上面交待的事儿,怕是有些不好办呐。”
阿瓦城一家客栈里,顶级客房中,两个人正面对面坐着,说着话。
“是啊,现在那些矿都被李都督和沐国公分了,还真不知道魏阁老那边会怎么做,还要不要这些矿藏。”
说话的两人,一个中年贵公子模样,另一个也是中年人,只是肤色稍黑,显然是常年混迹海上的。
“锦龙,现在想来,当初还真不该主动请缨,求下这件差事儿。”
那贵公子有些垂头丧气的说道。
对话这两人,一个是福锦商会的大东家李锦,一个则是商会掌柜陈振龙。
福锦商会是以经营大明和吕宋贸易的商行,不过之前因为受邓子龙委托,从吕宋弄回来红薯藤,在福州试种不久,就有朝廷劝农司的人前来考察。
好吧,虽然那时候红薯刚种下不久,但是朝廷似乎对这个新作物很是上心,不仅派人时刻关注红薯的种植和生产,还带走了部分红薯藤,甚至从地里挖出了一些刚刚结出果实的红薯一并带回京城。
就是靠着和南海水师的关系,李锦这次在福州老家也算是狠狠刷了一把脸,地方官府官员看到他都是客客气气的。
之后邓子龙坐镇吕宋,不能随意回到大明,过年前,邓子龙又委托跑船的福锦商会带回大明一批吕宋特产捎往京师。
知道邓子龙在京城有关系,李锦大包大揽下送货的差事儿。
邓子龙虽然是武将,可如果有文官靠山的武将,那还是很不得了的。
更何况还是李锦、陈振龙这种,在官场没多大人脉关系的京中贵人。
不过,在知道要往京城送的那些人家后,李锦就更加伤心。
开玩笑,不是当朝阁老家,就是尚书家,或者侍郎、郎中什么的,随随便便一个人出来,都不是福州知府能轻易慢待的客人。
所以,从邓子龙手里接了礼物和礼物清单,李锦、陈振龙回到福建,年都不在家里过了,直接启程北上,赶在年前把礼物按照礼单送到各家。
魏府,接待他们的自然是大管家张吉,送上邓子龙的礼物和他们的礼物。
邓子龙的礼物,主要是个新奇,毕竟是吕宋本地特产,而李锦的礼物可就丰厚了,让张吉都有些咋舌。
毕竟是海商,生意的赚头太大,出手甚是阔绰,隐隐可以和盐商一拼。
收了礼物,张吉自然也热情的邀请他们在府上用饭。
席间闲聊,知道他们就是从吕宋弄回红薯藤的商人。
那想,当初劝农司的人从福建带回来时,魏广德就专门过问过。
当然,现在大明已经在吕宋扎下根,红薯已经算不得秘密,通过询问当地人,大明对这种作物的种植和产量已经有了很深了解。
不过,毕竟当初李锦可是费了不少力气,完成了邓子龙的委托,从夷人手里弄到红薯藤,这没有功劳,苦劳也是有的。
做为掌管魏府对外投资的大管家,福锦商会也被魏广德投资,不多,只占两成份子,那都是魏府的常规操作。
由此,李锦也算是搭上了魏阁老的线。
不管怎么说,福锦商会都有一块船引,单就能在月港拿到这东西,说明李家在福建也是有点影响力的。
之后,福锦商会依旧坐着月港到玳瑁城这条航线,不过李锦和陈振龙也意识到,只经营这一条路线对于福锦商会来说,已经算是遇到发展的瓶颈,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朝廷没有增发船引的计划,所以福锦商会没法弄到新的海船,自然无力拓展新的航线,但这不重要,既然搭上魏家的线,自然可以寻找其他机会。
于是,李锦有专门跑了趟京城,正巧就是魏广德筹划缅甸,在缅甸经营生意,李锦自告奋勇抢下这桩生意。
“东家,要不派人给京城送消息,看魏阁老怎么说?”
陈振龙这时候提议道。
李锦思考良久,摇摇头说道:“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尝试就给京城送消息,这显得我们太无能了。
再怎么说,也得先尝试下,看李成梁和沐国公是什么态度,才好给京城递话。”
“魏阁老不是给东家书信,要不明日就拿着书信找李成梁试试。
若是他不愿意,做为这里的地头蛇,我们就真没办法,除非京城贵人出手。”
陈振龙想想也对,什么都没有,报给京城有什么用?
“其实李成梁那里或许还有机会,就是那个国公爷那关,怕是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