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02节

  “树”和“叔”同音,亦如“龟”和“圭”,张居正家中排行老三,“叔”也有三的意思。

  叔是汉语中的常用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捡拾,也通“菽”,指豆类植物。

  后假借为伯叔的叔,即父亲的弟弟,又指丈夫的弟弟,还指在兄弟排行中比伯、仲小,居第三位的。

  张居正有了李士翱和顾璘指点文章,自然就比魏广德要强很多。

  “江西书院,多讲心学,善贷也是其门人?”

  张居正微微点头,继续问道。

  “心学、理学,其实殊途同归,不过是各人对一件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已。”

  魏广德闻言微微皱眉,他不是心学门人,但也不算是理学门徒,他是实用主义者,见利忘义之辈,只不过比其他人强的在于他有后世的见识,分得清轻重。

  这点,其实和张居正类似。

  都说徐阶是心学门人,其实也不过是乡野传闻,徐阶虽然参与许多心学举办的聚会,但却从未说过他是心学门人。

  实际情况是,当时心学发展极快,带动许多学子学习。

  徐阶为了在士林中攒声望,于是就眼巴巴跑去,刷刷存在感而已。

  作为政治人物,怎么可能有明显的偏向,能带来好处的他就用,没有利益自然不会考虑。

  而张居正其实也类似,倒是尽得徐阶真传。

  “不同理解,倒是说得好。”

  张居正微微点头,这点其实说到他心里去了。

  张居正早年学的是理学,但是却和心学门人接触甚多,所以有了自己的判断。

  在他看来,现在那些打着心学门徒的人,不过是些招摇撞骗的投机分子,他们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读懂了王阳明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

  遇事,格物致知,也就是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张居正虽然自认不是心学门人,但是他的政治选择却是“知行合一”,是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坚定坚持地去做下去。

  张居正大可安逸享乐,毕竟已经坐到首辅宝座,根本没必要继续冒险再升一步。

  但是,张居正知道大明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急需解决之法,否则贻害无穷,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至于我是不是心学门人,呵呵

  我的老师可是正统理学门人,当初我要游历时,夫子就坚决反对我去白鹿洞书院。”

  魏广德乐呵呵笑道,“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对心学实在好奇的紧,而夫子却从不教授这方面的内容。”

  “呵呵.”

  张居正闻言笑笑,魏广德的意思很明确了,他不算心学门人,只是好奇去书院看过心学著作,否则也不会这么说了。

  “那善贷应该知道,现今心学主流泰州学派,可是在各地书院异常活跃,时常聚会批评朝政。”

  张居正说的,半真半假。

  泰州学派确实是现在心学最活跃的门派,但是批评朝政并不是他们聚会的主要目的,只是偶有谈及。

  更多的,其实还是讨论心学,推广心学。

  至于那些攻讦朝廷的,还是以失势官员的聚会为主,他们可不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骂骂朝廷,非议张居正,而是大庭广众之下进行。

  只能说,大明朝的言论气氛其实很宽松,真的是“言论自由”。

  那心学做靶子,张居正其实不过还是为了拉一批打一批的政治斗争手段而已,打压利用书院广播思想的心学,博得理学门人的支持。

  毕竟理学根深蒂固,根本不需要通过书院大肆传播。

  这时代士子,理学占过半,剩下的才是心学,之所以看似心学势大,隐隐有超越理学的气势,还是因为心学习惯聚会讲学,闹出的动静比较大,给了那些政治钻营之人一个新的思路。

  魏广德此时却陷入沉默,他隐约猜出张居正的目的,书院是非禁不可。

  是的,张居正很反感聚会讲学的模式,认为是蛊惑人心的好办法。

  朝廷禁止讲学,但若是不对民间书院也进行严格限制,那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为书院的教授,又该如何?

  他们就可以在书院课堂上大讲特讲,灌输自己的思想给学子,依旧达不到张居正想要的效果。

  士子进学,完全可以去官府在各地开办的官学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去书院。

  “叔大兄,书院在民间影响甚大,你可要三思啊。”

  魏广德不去回应张居正的话,而是真诚的提醒道。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书院之名虽然出现于唐,但唐代的书院类似于后世的馆阁,并非教育机构。

  作为民间讲学基地的书院出现于五代,北宋时期,以理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为了重振儒家文化,有意识地兴办书院。

  而大明的书院有官办和私立之分,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私办书院自聘山长,须呈报官署备案,生员名额无定。

  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山长或名师讲经、讲文、讲诗无定期。

  维持书院,则多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这就让书院可以不受官府钳制,可以自由发展,于是自宋朝起,书院就是思想碰撞之地。

  早年理学发展,就是走书院的路子推广,并逐渐成为主流。

  而现今心血发展,也是走理学早年的老路,通过书院传播。

  也因此,书院在中国士林中地位崇高,可以说张居正的奏疏一出,势必引得天下一片骂声。

  不止是心学门人会反对,理学派怕未必会按照他的意思,选择站在他一边联手打压。

  “吾所恶者,恶紫之夺朱也,莠之乱苗也,郑声之乱雅也,作伪之乱学也。

  若不能铲除书院,则士林思想混乱,早晚要出大乱子。

  以心学泰州派做目标,就是因为他们思想过于激进,批评理学,抨击腐败,败坏朝廷名声。”

  张居正继续说道。

  不自觉,魏广德手微微一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何心隐药丸”。

  是的,张居正一再提及泰州学派,其实就是在给魏广德提示。

  现在泰州学派的领袖何心隐,他猛烈抨击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震撼观点。

  魏广德和何心隐其实并无多熟悉,只是当初魏广德在家丁忧时,何心隐曾来过彭泽见他。

  不过,何心隐思想太过激进,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点,所以魏广德见过两次后就主动疏远了他。

  魏广德并不确定,张居正是不是拿何心隐的命在和他做交易,让他同意关闭书院。

  是的,何心隐的主张,其实是取死之道。

  五伦中,他最看重的不是君臣,也不是父母、兄弟,而是朋友,可见其独创性,既不是传统的儒家伦理,也不是韩非法家的社会观。

  但就因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这个观点,就足够让朝廷重重惩处他了,在皇权、专职时代,简直是大逆不道,倒反天罡。

  好吧,就因为何心隐是江西人,是魏广德老乡,在有人准备拿他做典型的时候,作为老乡,自然就要像搭救一把,和以前一般。

  魏广德会出手相救,自然不是为了利益,仅仅是为了江西士人的支持,为的是名声。

  “叔大兄,真要做的这么绝吗?”

  魏广德语气猛的严厉起来,质问道。

  魏广德的能感受到,张居正似乎已经铁了心要书吏典型,而这个人就是泰州学派领袖何心隐。

  最近一段时间,这个人太活跃了,他的一些观点甚至已经触及皇权。

  “那不过是各人的想法,就算是他的学生,也未必真全部赞成他的说辞。”

  魏广德继续说道。

  “善贷,我现在做的,不能让下面有其他声音。”

  张居正是真的下定决心,就在回来的路上,他已经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第1245章谋划

  “啪。”

  一件纯白茶盏被狠狠砸在地上,碎裂发出清脆的响声。

  “老爷。”

  芦布快步进入值房,看了眼地上的茶盏碎片,急忙又出门,很快拿着扫帚簸箕回来,快速把地面上残片扫走。

  清理干净地面后,芦布又很快给魏广德重新沏了一杯茶送进来。

  这次,魏广德没有拿起茶盏再砸向地面,而是静静坐在那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从张居正值房回来已经小半个时辰,可魏广德依旧心绪难平。

  是的,张居正拒绝了魏广德的建议,依旧坚持要将民间书院一禁了之。

  同时,对于把矛头另选一个目标,放过何心隐的要求,张居正也没有明确态度。

  实在是这几年何心隐风头太升了,不断举办参与各种讲学,不遗余力推广传播泰州学派的主张,其中多有对时政不满的言论。

  一个小小举人,居然如此大肆贬低阁臣,别说张居正对他不爽,魏广德其实心里多少也有些小疙瘩。

  只不过都是在民间,魏广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过多理会。

  毕竟何心隐这样的人,你就算找人给他打招呼,他也不会在意。

  泰州学派的人,在他眼里就和一群疯子没两样。

  可就算心有不满,可魏广德还得看在同乡面上适当照应着。

  “你出去传个话。”

  就在芦布要离开值房的时候,魏广德忽然叫住他,说道。

  芦布立马站住脚步,走了回来。

  “让外面的人去工部和兵部,请谭尚书和江尚书晚上到我府上坐坐。

  对了,刑部魏侍郎也一并请来。

首节 上一节 140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