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405节
而大明的商人,那真是便宜占尽。
或许国朝之初的商税,在当时确实按照三十税一进行征收。
可到了中后期,商品产量增加后,怕是百税一都没有。
手工艺品产量可以增加,但田地产出确实基本不变的,所以朱元璋重视的农耕反而有点税赋没降,商人则是占尽便宜。
“我看张尚书的奏疏就很不错,既不增加官府负担,也能让户部有长远进项,而且还考虑到民生,对百姓生计影响几乎忽略不计。”
魏广德说的,自然就是对百姓真正使用的普通商品征税三十税一。
“对于商贾,朝廷征收的税费,其实最后不也是买家买单,并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取什么。”
魏广德说这话,也是在提醒张四维,户部加收的换帖银,最后其实还是消费者在承担这部分税收,并不是让商人出银子。
好吧,张四维也只是刚看到这份奏疏,所以本能的以为是户部要对商人加税。
可是他却忘记了,商人承担的税收,其实最后都是转嫁给消费者,他们居中才不会承担什么损失。
而对地方,其实明万历年间关于矿税为代表的争夺,本质上就是万历皇帝在抢地方征收的商税。
各地商税是定额,不能超收,就算有多的,也是官员们私下里笑纳了,并不会登上官府的账本。
万历皇帝派出税官到各地征收矿税等商税,就是从官府本就不多的商税里抢钱,导致官府收入减少,自然遭到文官集体反对。
地方官员可不会把可以放进自己口袋的钱拿出来,贴补被皇帝拿走的那部分商税。
被改良后的换帖银,是跳出了商税的范畴,地方官府依旧按照商税的征收额向牙行收取牙税,给他们继续经营牙行的许可。
换帖银是一种新税,直接入国库,不影响地方税收,下面反对的声音自然就不大。
但凡心里有朝廷的官员,其实多少都知道朝廷面临的财政困境。
不影响他们利益这个大前提下,执行换帖银,若是收银子收得多了,也是他的政绩,在年底考察时有机会出彩,获得晋升机会,也是皆大欢喜的事儿。
听了魏广德的话,张四维只是思考片刻,也算是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户部这边有了动静,晚上的时候,魏广德就叫来了申时行,问起之前和他说的那事儿。
“魏阁老,这是我写的关于重整社学的奏疏初稿,请过目。”
之前,魏广德就曾召见申时行,倒是没说很快就要转迁吏部,有个积累功绩的机会,暂时留在礼部似乎更好。
只不过,还得等张学颜那边动起来,礼部这边才好跟进。
魏广德接过初稿快速看了一遍,大致和他们之前商议的一样,官府把地方社学纳入管理,请朝廷拨银为各地社学基本经费,满足教育所需。
这样,地方上就形成社学和官学两个学校,社学是普及初级教育,也就是识字,而官学则是对其中科举有望的学子进行继续教育,让他们有机会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进而参加会试、殿试,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阁老,此事就算上奏,可朝廷户部财政困窘,也拿不出银子维持社学啊。”
不过,申时行这时候也提出他的忧虑来。
“此事汝默不用多虑,朝廷已经有办法解决社学所需银钱。”
魏广德开口道,于是魏广德又把今日户部上奏的奏疏,请征换帖银的事儿说了出来。
“根据附近府县记录推算,各地每年至少可以新增数百两不等的换帖银,其中留下社学所学银钱,其余部分解入户部补充财政所需。
事关国家教化大业,自然不容有人阻止。
明日内阁就会把户部的奏疏递上去,想来各衙门很快也会有消息传出。
明日一早,你就把这份奏疏递上去。”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申时行自然也没什么担心的。
其实,这种建议礼部官员早就有想过,只是朝廷没钱,自然没人会提出来。
这次,申时行也意识到,户部新征税收和手里这份奏疏之间,显然是早就有关联,甚至一切都是内阁在筹划。
增加一项税收,同时提出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交相辉映,反对之声自然也就小了。
第1247章缅甸消息
第二天的京城官场,就被申时行这道奏疏震惊了一把。
昨天晚上,许多官老爷还聚在一起研究推算户部新税能给朝廷带来多少银钱收入,自己的衙门还有什么事儿该做而没有做的是,没想到礼部居然在这个时候传出这么一道奏疏。
申时行打算在全国所有府县大力推行社学,原本有稳定捐资的社学,如果不愿意,捐资人愿意保证经费充足的社学,官府自然乐见其成,只是会时刻关注这些社学的教育情况。
而对于更多的,因为经费不足而难以为继的社学,官府会直接接手,将每年地方上收取的“换帖银”中一部分拨付给社学,让他们能够稳定经营。
社学将免费教授民家子识文断字,教他们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让懂的并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育目标。
剩余换帖银,才会解送户部,补充国用不足。
为此,申时行在奏疏里提出,要由翰林院编撰《教义》做为社学通用教材,并逐步推广全国。
礼部编制的《教义》,其印刷与《大明历》一样,由礼部负责印制,免费发放全国社学,以不使百姓徒耗银钱。
同时奏疏还再次强调,按照洪武、正统和弘治年的旨意,全国上下孩童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应送社学读书,并建议朝廷,对于凡志于学文者,近乡子弟,年20以下,皆可入学肄业,入学者得免差役。
二十岁以后科举无望者,朝廷不再提供免役及免费教育。
申时行虽然很是上心此事,但其中诸多条款,其实还是魏广德参考后世经验,根据此时大明的现状,用后世的角度思考后提出来的法子。
现在的大明朝,少年很小就要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或进城做工,换取所需衣食。
好吧,放在后世,那就是童工。
十来岁的孩童少年,还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时候大体力的劳动对他们身体发育其实并不好。
根据这道奏疏,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少年就可以进入社学学习,不入学者按照弘治年间的旨意,那就是“罚其父兄”,实际上已经是后世所谓的“义务教育”。
而阻碍民间学习的关键,那就是昂贵的书本费问题,朝廷也一力承担下来。
实际上,大明朝每年十月发布的《大明历》,就是由钦天监编制,礼部印刷后皇帝下旨发放全国,那是禁止私人刻印的。
每本《大明历》上,都印有钦天监的官印。
当然,因为印制数量巨大,所以纸张都不怎么好,属于最低廉的草纸印刷。
但是《大明历》毕竟是每年都要印制,或者说保质期就一年而已,所以纸张差点其实无所谓。
而《教义》也会如此,每年翰林院会对《教义》进行审核,或许会对其中一些地方进行修改,所以也不要求纸张和书肆书本一样选择优质纸张,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数量和低成本。
因为《教义》的印制数量,是要比《大明历》还要多的。
就算如此,也能让百姓为此减少许多开支,要知道,这年头书本可是很贵的。
朝廷直接把书钱和老师的束脩都给百姓解决了,惟一没有管的,也就是孩童的口粮而已。
况且,这种强制教育只执行到十五岁,那时候少年已经长大,愿意继续读书自然可进学,不愿意的,也可以自谋生路。
仔细看过申时行奏疏的人,都能够想到,自此大明目不识丁者怕是不多了。
申时行奏疏没有送到魏广德手里,对于这份奏疏,魏广德有把握内阁通过,所以并没有打招呼。
不过不出所料的,临近午时的时候,张居正值房那边就有人来请。
魏广德过去后,看到的就是张四维正拿着申时行奏疏和张居正讨论。
“善贷,你看看这份礼部的奏疏,是右侍郎申时行所奏。”
张居正让魏广德坐下后,面露笑容对魏广德说道,同时把手里奏疏递了过来。
他其实也能猜到,申时行的奏疏,八成是由魏广德授意。
只是,这份奏疏做的极好,可谓考虑到方方面面。
至少张居正看完以后,就没想到有什么需要补充或者修改的地方。
“礼部奏疏?我看看。”
魏广德故作不知的样子,伸手接过,快速翻看一遍,随后由装作低头思考后才说道:“汝默这是早就有这个打算了,呵呵
昨日内阁才对户部奏疏做出票拟,听说昨晚不少官员都在讨论此事。
没想到,隔天他就拿出这么一份奏疏来,算是把户部的银子算的明明白白。”
“呵呵,推广教育也是礼部本职,想来在礼部他也没闲着,只是朝廷那时候缺银子,他才没有拿出来,知道看到有机会了。
嗯,若真执行,也算是全了礼部教化之功。”
张居正含笑抚须说道。
“叔大兄以为这奏疏如何?”
魏广德听到张居正这么说,于是笑着问道。
“甚好。
若是前两日拿到手里,我还会难以抉择,但现在嘛
若是户部奏疏能在内廷批红用印,户部有了这笔银子,社学之事大有可为。”
张居正答道,“适才我和子维还在说,汝默的奏疏,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实在难得,不愧状元之才。”
“既如此,我这里也没有意见。
教化本就是朝廷职责,大力推行社学,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儿,内阁理应支持才是,想来户部也会为大局着想,会全力支持才对。”
魏广德接话道。
“子维,奏疏是你接的,这票拟还是你来吧,内阁全力支持。”
张居正已经从魏广德手里收回奏疏,随即递给张四维,示意他对这份奏疏进行票拟。
张四维也不客气,这可是利国利民大好事儿,他能票拟奏疏传出去对他声望也是有好处的。
就在张四维拿着奏疏到一旁书案后进行票拟的时候,魏广德不经意对张居正说道:“叔大兄,我看汝默进入礼部已近两年,历练的也差不多了,是不是该转迁吏部了。”
张居正脸上笑容稍微一收随即又很快恢复,只是依旧轻抚美髯,却没马上接话。
魏广德话里的意思很明确,调申时行去吏部,完成礼部和吏部官职的转换,这就是为最后一步做准备了。
对申时行这个人,张居正早有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名声不错,还因为当初是魏广德把他拉进的礼部。
自那时候开始,张居正就知道申时行应该是上了魏广德的船。
无缘无故,谁会帮忙把人往内阁里塞,最起码申时行也向魏广德表达了愿意投靠的意愿才会如此。
借着这份奏疏的功劳,让申时行再进一步,确实也说得通。
张居正要打压民间私学和讲学之风不假,但官学自然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