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27节

  半晌,魏广德从首辅值房出来,显得很轻松。

  他不仅回头看了眼屋里的张居正,虽然他依旧显得从容,但魏广德相信他现在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

  魏广德昨晚就收到消息,回琼州的海瑞都上奏,请求朝廷撤销禁书院的政令。

  不过今日,魏广德并没有看到这份奏疏,显然不是在张四维那里就是在张居正手里,只是被压住了,没有拿出来。

  实际上,张居正手里还有徐阶给他写的信,也是劝告他不要做得太过火。

  徐阶需要张居正帮助徐家,自然也不希望张居正倒台。

  而现在张居正禁书院的举动,实际上就是在玩火儿。

  即便他现在能压得住一时,难道还能压得住一世?

  不过张居正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他看到了书院兴盛带来的思想爆发。

  书院,在大明不仅是个讲学教书的地方,更是学术自由相互论证之所,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中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从而影响到朝廷的稳定。

  但是学术自由官员不待见,特别是手握重权的高官们并不喜欢。

  但是对于底层官吏来说,对他们则是无所谓,因为并不妨碍他们当官。

  书院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即便宋金元更替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书院被战争毁坏的很多。

  但在战争结束后,“元朝统治者对于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

  元朝鼓励书院建设的同时,积极将书院转为官学。

  例如书院教师由官府任命,招生、考试等由官府主导,书院经费由官府提供。

  也就是从元朝开始,程朱理学成为了国家正统思想,而各大书院的讲学内容也基本就是程朱理学了,从此书院就开始失去了“百家争鸣”的特征了。

  所以元朝时期,书院是为朝廷服务,自然不存在太多问题。

  而到了明朝情况变化很大,特别是两大著名的心学讲学者,分别是湛若水和王阳明。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推广,致使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书院突然进入中兴期,并很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步入辉煌期。

  陆王心学始终不是明朝官方的学问,湛若水、王阳明等大肆讲学,宣传心学,这必然会遭到程朱理学的攻击,同时也会遭到官府的打压。

  明朝第一次毁灭书院是1537年,当时有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于是嘉靖皇帝下令毁掉湛若水创办的所有书院。

  第二次是1538年,礼部尚书许讃认为官学颓废,而书院则“聚生徒,供亿科扰”,因此建议毁灭书院。

  嘉靖帝听闻后,“即命内外严加禁约,毁其书院”,“甲毁天下书院”。

  不过此时执政的首辅严嵩虽然也恶书院,特别是里面尽是抨击他们父子专权和贪腐之事,但也知道厉害,所以很大程度是把权利下放地方处置。

  于是,地方上自然想方设法维护,把书院保护起来。

  实际上,嘉靖晚期严嵩倒台后,徐阶、张居正积极参与书院讲学,未尝没有显示和严党政策对立的意思。

  只不过,毕竟讲学的多是士林中人,书生意气,根本就拿不出什么治国安邦的好措施,多是空谈误国。

  而张居正这次,则是在动真格的,还是真正要关闭,拆毁私人书院。

  而此时山西金阳城里,一群官兵和差役已经把城中晋阳书院团团围住。

  “冲进去,把里面所有人都驱逐出来,强行关闭书院。”

  随着领头的青袍官员下令,大队官兵直接闯入晋阳书院中,将书院里的教授、士子全部强行拖拽出来。

  随即,书院大门被官府用封条封住,一队队官兵从侧门进入其中,开始拆毁里面的屋舍。

  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晋阳在历史上曾一度为太原郡、并州治所。

  晋阳书院建自明,嘉靖九年时,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士、仕子讲读于此。

  此时的晋阳书院,是山西最知名书院之一,但依旧在张居正禁令下被强行关闭。

  士子在书院外哭闹不止,不少人对着带队官员破口大骂,不过他们却对此充耳不闻,只是不断下达各种命令,指挥军卒进入书院进行毁坏。

  而此时,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里,山长、博士带着一众学子,向着书院正殿行跪拜大礼。

  “山长,真要关闭书院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礼毕后起身,一个博士双眼含泪对着山长询问道。

  而他得到的只有山长的摇头叹息,“无法,朝廷禁令在此,实在难以抗旨。

  只不过他们也答应了,虽然书院关闭,但他们不会来此拆毁书院,还会派人严加保护。

  等日后允许重建书院,自会再开山门,招收弟子入内学习。”

  “呜呜呜”

  在山长说完,身后就传来博士和学子的低声抽泣。

  年老的山长没有回头,而是忽然提高音量高声说道:“书院关闭,可是诸位还可以回家开私塾,朝廷禁止书院,又没有禁止开私塾教导学生。

  何况”

  说到这里,山长忽然遥指香炉峰继续说道:“香炉峰下,飞瀑帘前,大家大可随意探讨,不是在书院,只是好友结伴游玩,难道官府还不准大家说话了吗?”

  老山长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就让所有人心思都活络起来。

  是的,书院的这些教授、博士,甚至是讲习,虽然不能继续在书院里面教授学生,但是他们可以在家,以私塾的形式继续教学。

  自然也可以在家里煮茶讨论,其实和在书院讲学也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山长还说了,就算不能在书院里学习、讨论,庐山如此之大,难道还不能在山野间随意谈论了。

  翠影红霞,渺漫平湖,哪里不可以讲学传道?

  “封山门。”

  “是。”

  官场上没有秘密,在张居正欲调广东官员考察信息时,其实京城里就已经有人敏锐的察觉到他的真实用意。

  毕竟,施观民的事儿,知道的人不少,早年也有御史曾奏劾他假借兴建书院之名性敛财之事。

  只不过,随着常州府孙继皋高中状元后,再讨论的人就少了。

  不管怎么说,孙继皋都是施观民的学生,他所建书院直接培养出一位状元,谁还好意思说他是敛财。

  知道施观民要倒霉,其他人这时候倒是没人幸灾乐祸,而是知道首辅那里是要动真格的了。

  于是,这段时间无数书信从京城飞出,传递到各地官员手里,无一不是提醒他们的。

  有了压力,下面的官员就算再不想动,以往阳奉阴违也不敢了。

  稍微收敛的,大多是连夜拜访书院山长,做出各种保证,或改为社学,或停学封闭书院,总之是不能和京城顶着干。

  而那些想要借此巴结张居正的,则是直接纵兵强拆书院,驱逐书院里的学子。

  过去,乡野骂张居正的多是失势官员,现在连民间士绅也加入其中,背地里无不痛骂张居正祸国殃民。

  要知道,一开始大部分人注意到禁讲学,认为是针对心学,理学派自然不怎么上心。

  禁书院,以前也禁过,但多是走过场,除非是被人盯上的那几处。

  若真是要针对心学,把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姚江书院等。

  但是现在,张居正几乎要禁绝天下私人书院,那就是把理学派的书院也要禁了。

  不过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慑于张居正权势,已经没人敢上奏再议论此事。

  旨意下了,继续反对那就是公然打脸皇帝。

  虽然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皇帝不管权,可管权的更惹不起。

  老话不说也说了吗,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

  无锡梁溪一处破败残垣前,正有几个书生打扮学子在此逗留。

  “兄长,明日你就要启程上京备考,今日何必来此地。”

  一个二十来岁书生向一位年长些的书生说道。

  “允成,还记得当时恩师说的话吗?”

  那年长书生开口说道:“这里,曾经是龟山书院,虽已荒废,但每当来此,似乎都能听到前人依旧念经不止。

  当时我也曾说过,若将来有财力,必将重建书院,广播先贤圣道。”

  说话的两人是兄弟,一个叫顾宪成,是万历四年南直隶举人,打算近期赴京会试。

  而旁边几人,先前说话的叫顾允成,其他的则是钱一本、安希范。

  如果后世来人,或许看到名字就会知道,这四位可是号称“东林八君子”中的四位。

  “叔时兄,朝廷已经禁止开办书院。”

  钱一本默然道。

  “是啊,朝廷下旨禁书院禁讲学,难道真以为就能断了我们的根儿吗?”

  顾宪成不屑念道。

  忽的,顾宪成洒然一笑,大声道:“本来我打算再学几年,争取一次进京就金榜题名,可惜时不我待,明年会试我必须参加,只希望早日为官,能够在朝堂上狠狠骂那白龟小儿。”

  “叔时兄不可啊,现下张江陵交结内廷宦官,权势颇大,京中大人们也都是敢怒不敢言。

  若叔时兄真有心扳倒他,千万要谋定而动,万不可逞一时口快误了自身。”

  安希范马上提醒道。

第1265章辽东军情

  就在大明朝廷因为执行张居正禁书院命令而忙碌的时候,一封来自辽东的战报突兀的出现在兵部大堂里。

  谭纶快速翻看完辽东战报后微微皱眉,随即吩咐道:‘速去请曾侍郎过来一趟。’

  手下得令,抱拳转身就走。

  在人走后,谭纶陷入沉思。

  魏广德一直在谋画蒙古的事儿,谭纶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没想到,蒙古那边貌似也有人贼心不死。

  戚继光这份战报,就是刚刚辽东明军发现,有土默特部虏骑寇边辽东的消息。

  隆庆五年,大明和蒙古达成了“隆庆和议”,双方之间敌对关系缓解,已经有些年没有出现大军压境的情况了,何况还是在辽东。

  而签署和议的俺答汗,此时还在青海,谭纶自然能猜到,肯定是俺答汗那个儿子在操作这件事儿。

首节 上一节 142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