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36节

  帮助工部,其实也是在为他笼络人心。

  赚钱

  后世国家发展阶段,工业生产是赚钱的。

  随着生产力提高,产能增大,需要殖民地分销这些产品。

  但是现在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里面涉及到他分给勋贵和士绅的蛋糕。

  抬头,魏广德一眼看见谭纶。

  当初他和朱衡在台家庄附近买地,谭纶也有参股,只是不多。

  买地

  想到这个词,魏广德不由得想到后世最暴利的行业——房地产。

  忽然,一个想法不由得出现在他脑海里。

  造一座城,做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土地全部朝廷和内廷所有,不出售所有权,而是出租使用权,这样随着海贸的发展,朝廷可以持续获得其中的利益,不再局限于税收环节。

  海贸利润大,就提高租金,以后海贸利润减少就降低租金,让朝廷真正获得海贸之利。

  产生这个念头,魏广德自然而然就想到后世的东方明珠。

  别误会,当然不是香江,那地方是机缘巧合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东方之珠此时不过还是个小县城。

  松江府周围,找到合适的港口位置,圈起来建城,依托港口建仓储。

  至于原来有主之地,直接用官地置换过来。

第1271章国事为先

  松江府周围,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找到合适的港口位置,圈起来建城,依托港口建仓储和城市服务功能,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

  甚至,可以按照后世城市规划的模式,充分兼顾卫生、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明全新城市的样板。

  四九城虽然按照魏广德之前的要求,对城市排污渠道进行过整治,也让差役经常上街巡查,对不讲卫生行为进行处罚,但现在也只能做到表面光鲜。

  除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再到朝天门这一路是铺了石板路外,其他道路大多还是土路。

  加之此时车马全靠畜力,满街的骡马,就算挂了袋子依旧有滴落的屎尿。

  放到后世简直不能忍受,不过这个时代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京城还算是做的最好的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就开始考虑其他需要着手解决的难题。

  土地问题,其实是魏广德最容易解决的,原来那些有主之地,直接用官地置换过来就是了。

  土建,那是工部的差事儿。

  又是工部,魏广德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个往常最不被朝廷看重的衙门,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貌似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历代朝廷对于工部的态度,除了给皇帝修陵寝,剩下就是修宫庭和河工了。

  对了,明初这北京城也是重新整修过一番的。

  顺着先前的话头,魏广德想明白后就继续说道:‘朝廷不可能同时开放多个口岸,不过再设立一个还是可以的。’

  “那就好那就好。”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不管是谭纶还是江治脸上都浮现出喜色,嘴里不住说道。

  “怎么,你们也打算参股海贸,准备也要个船引?”

  魏广德多精明的人,马上就想到他们今晚的反常举动,于是笑着问道。

  “呵呵,善贷,你当初在月港是大手笔,在我们都不看好的时候插手月港海贸,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大家说起你经商之事都是一脸不屑,可心底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江治乐呵呵笑道。

  “是啊,说实话,月港之后没两年我就有些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让家里人也过去,在那边入股一个商会。”

  谭纶苦笑道,“之后听说海贸之利才知道如此丰厚,怪不得当初连浙江、广东的商人都往福建跑,想要分一杯羹。

  失策啊,失策。”

  “现在有人想要船引,所以今日你们才这么说?”

  魏广德继续追问道。

  “是啊,不少老乡,还有一些同年也都有此意。”

  江治说道。

  找到谭纶的人还不多,毕竟知道他在朝廷里也没几年了,何况年龄也大,和他同一辈的官员大多也致仕。

  不过谭家人后面也经商,自然也听说了海贸之利。

  当然,其实一开始这些官员家人更想参与的还是贩盐,毕竟大明盐商的富甲早就名闻天下。

  不过此时江南,海商实力在这些年里大爆发,已经大有追赶盐商的意思。

  倒是那些手工业商人,开工坊和织机的,虽然收入也是大增,但始终是比不过那些商人的。

  他们把商品卖给那些商人,所得利益也就那么多,和卖到国内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的获利。

  而海商拿到他们的商品,卖出国门后价格往往都要暴增,利润反而比他们赚辛苦钱的还要多。

  “这样啊,说明如果朝廷这次开放港口,颁发船引应该会有许多家族争抢才是。”

  魏广德淡淡说道。

  闻言,谭纶和江治都是微微点头,并不否认。

  “这个,后面肯定还要好好斟酌,先不说这个。”

  想到这次可能面临的难题,魏广德不由得有些发愁。

  船引不可能无限制的发放,虽然每张船引都意味着朝廷每年都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如果太多了也不好,无法体现出价值来。

  而且,不管是大明的生产能力还是西方的消化能力也存疑,所以无节制的大规模扩张外贸不可取。

  大明商品一定的稀缺性,更能让商品卖出更好的价格来。

  “工部,如果银钱投入足够的前提下,能否在一年内建立一座小城?”

  魏广德话头一转,忽然看着江治问道。

  “筑城?”

  江治闻言一愣,小声问道:‘可是要在辽西走廊筑城?

  如果是那里,需要从关内征发徭役才能快速完成,钱粮管够的话还是没有难度的。’

  虽然江治之前还说役夫吃紧,但那是朝廷只能拿出不多钱粮的前提下,按魏广德所说银钱足够投入当然是另当别论。

  其实在大明,虽然大部分人口都是务农,但田地就那么些,其实已经存在劳动力因为分布不均衡出现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一些苦寒之地人口不足,浪费大量土地,而关内,特别是南方,却有无数流民存在,因为失去了田地这些赖以谋生的手段,不得不到处流浪乞讨。

  “不是辽西。”

  魏广德摇头说道,“我的意思是在松江府,长江的入海口处建城,像月港那样建立对外开放的港口,这就需要除了兴建港口外,仓储和居住也都要考虑到。

  那里靠近海边,江浙又时不时闹出水害,所以我想着建立这座新城需要考虑周全。

  城市的排水、卫生都要兼顾,把这座新城打造成大明的样本、典范,以此向各府县施加影响。

  包括京城以后也要参考这座新城.”

  魏广德把他的考虑都说了一遍,末了还说道,“虽然浙江手工业也很发达,可终究距离月港太近,若将新的开放港口设立在浙江,容易招致北方省份不满。

  港口设在长江出海口,不仅能让内陆商品方便通过长江水道水流而下进入港口,也能让北方货物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过去,我觉得在松江府附近选择一地开放较为合适。

  至于建城土地,官地自然直接征用,若是民地,则以附近加一等官地予以置换。

  城市及港口、仓储土地,全部归朝廷和内廷所有,具体比例后面还要和冯保商量,商人可以在租用的土地上建房,但需每年缴纳地租。

  这样,朝廷和内廷每年都能新增一笔银钱收入,再加上开港带来的船引、关税,还有因为位置带来的便利,假以时日,想来每年收上两三百万两银子也不难。”

  “善贷,你的意思是新城土地全部由朝廷所有,和内廷分配地租?”

  谭纶心里一动,不由问道。

  “是啊,朝廷在月港收到的不过是关税和船引银子,但是海商赚的更多,特别是原来的地主,靠着出租土地和房屋就赚的盘满钵满。

  我想过了,这次,这部分利益要归朝廷所有。

  若是那些民地不愿意置换,那我们就换地方,换到满足建城条件的地方建城。

  朝廷必须有足够的岁入才能维持,不能朝廷给了旨意,利益还到不了手上。

  本身开放港口,对于民间就是有利的,不能让他们把全部利益都占走。

  而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好做就租地方做生意,不好做也可以退租离开,损失也不大。

  不能因为他们早一步进场,盘下地方和店铺,就算不做生意靠收租也能赚银子,这不利于引入新的商人。

  这座新城,就是要大改特改,要让商人也流动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商人入驻。

  再通过商人之口,把新城的风貌推广到全国各地府县去。”

  魏广德说完,就看向谭纶和江治说道:“或许你们也想着趁着早知道消息,就去那地儿盘下一些地契,坐等收租赚钱。

  不过这次不能答应你们,所有的利益要进入朝廷,商人还是要靠经商赚钱才是正事。”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压低声音道:“虽然新城土地不对外发售,但松江府那么大,好地方多得是。

  我想随着这座新城的发展,周边也会受到影响。

  松江府不管是华亭还是上海,甚至青浦,城里的房屋、土地价格也不会便宜,所以还是大有可为的。

  甚至,隔壁的苏州府、嘉定府的地价房价也会因此水涨船高。”

  魏广德当然不会说假话骗他们,旁边可就是苏州,俗话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整个一块地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的重心,现在朝廷不少赋税也是靠这里收取,民间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再有了松江府开放海禁的新港口城市,只会更加刺激附近的工业发展。

  这个位置,不仅在后世,在大明朝,全依托水力运输的年代,位置也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不是开放海贸,而是国内贸易的话,南京无疑才是最好的枢纽。

  依旧是借助长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便利,可以快速贩运大量商品都各地。

首节 上一节 143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