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37节

  后世的上海主城,其实就是此时松江府上海县城区到府城华亭县一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实更多属于华亭。

  不过新世纪上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就是浦东则属于上海县,而不是华亭县。

  至于此时的青浦县,还是算了。

  反正魏广德接下来就打算派家人去上海和华亭购置田产、商铺,虽然新城不让外人插手,可周边的利益,能占多少算多少。

  以点带面,周围以后的发展肯定也不会差了。

  至于此项议题要是没能在内阁和宫里通过,魏广德其实也不慌,在那个地方置业,总是不会亏的。

  魏广德都这么说了,谭纶和江治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此时,三个人心里其实都已经打定主意,搜罗家里的钱财过去置业。

  “此事先保密,等我筹划两日,差不多的时候就找叔大和双林商议下再传出去。”

  魏广德对两人挑挑眉,那意思自然都懂的。

  怎么说也得为他们留点时间,魏家家大业大,倒是可以快速调动银钱去松江府,可谭家和江家应该没这么强的实力。

  三五千两银子或许能随便拿出来,可这点银子在那里能做些什么?

  或许徐阁老会看在同僚份上帮他们一把,交易一些资产给他们,但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次魏家肯定要拿出大笔银子购置资产的,另两家估计也会砸锅卖铁筹钱。

  “对了,说这么多,今晚的事儿”

  重要的事儿说完,魏广德才想起今天找江治的目的。

  “松辽运河在地图上是看不出来什么的,得工部派人实地查看,测量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后才能定下来。”

  江治秒懂魏广德的意思,马上就接话道。

  “那工部要安排下,尽快派人先过去大致看看。”

  魏广德点点头说道。

  “这马上入冬,怕是来不及安排了,只能是明年派人过去详查。”

  江治却答道,有些事儿真不是心急就能办好的,非得春暖花开的时候不行。

  “这样啊,也行。

  那运河之事就放到明年,到时候兵部和工部协商好,最近主要还是辽西走廊战事为主。

  等战事结束以后,我就和首辅、内相商量再开一城的法子,弥补此战亏空。”

  魏广德当即笑道。

  “嗯,估计那时候首辅大人也会为今年的财政焦头烂额,商量此事倒正当其时。”

  谭纶笑道。

  之后闲聊一阵,等魏广德送走二人后,才回后堂和媳妇儿说起此事。

  “老爷,按你说的,这松江府以后可不就要发达了?”

  徐江兰听完双眼就是一亮,说道。

  “那是自然,所以尽快安排人去松江府置业,主要还是选在上海县城到华亭县一带。

  我估摸着上海县那边可能比较容易购置产业,比较华亭县大户颇多,不过也可以请徐阁老搭个手,帮个忙,牵线搭桥一番,反正两地都要尽可能购置产业。”

  “明日我就安排此事,只是,我兄长那边,还有定国公府.”

  徐江兰虽然知道利害,可想着自家亲戚,魏家过去置业若是不提前知会,以后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先安排家里人过去,那边,等上半月再隐晦的提醒一下就是,不过得暗示清楚,此事得相当保密进行,绝对不能传来,否则你夫君可就不好做人了。”

  魏广德想想才说道。

  “那新城那边,怎么就不让人插手,利益全部都让朝廷得了去。”

  徐江兰这时候想到魏广德说的,港口及新城的土地全部归朝廷,每年收租,心里不由得对那里有了想法。

  “国用不足,我等朝臣还是要以国事为先,想方设法补充国用,不能全部为自己着想。

  有国才有家,徐、魏两家都是世受国恩,可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只有国家好,我们两家才能更好。”

第1272章大宁

  “国用不足,我等朝臣还是要以国事为先,想方设法补充国用,不能全部为自己着想。

  有国才有家,徐、魏两家都是世受国恩,可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只有国家好,我们两家才能更好。”

  魏广德多少能猜到夫人的想法,不过这点上他还是很看得开。

  实际上,钱多到一定程度就已经不是钱了,而就是数字。

  再多有什么意思,那怕魏家夺的天下全部财富又如何,那时候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觊觎,也就到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了。

  现在家里有上万亩田地,还有大量投资可以源源不断为家族赚取银钱,可以说家人随意挥霍也不会减少,只会变得更多。

  因为,真没多少花钱的地方。

  徐江兰听到魏广德的话,也觉得不错。

  只要大明还在,凭借魏国公府的关系,自己的孩子只要不犯下造反的大罪,也不会有什么人敢招惹。

  就算魏广德以后告老还乡也是如此。

  “对了,府里去兰州采购了一批兰绒,打算给家人都做一身内袄。

  这批兰绒采购可是不易,花进去不少银子”

  转头,徐江兰就把松江府建新城开港的事儿抛到脑后,对魏广德说起府里的安排。

  “还是借着你阁老的身份,才把兰绒凑齐,其中一系本来是打算进贡到宫里的,只是数量不足,才给了府里一些,宫里的要明年凑齐一并送进去。”

  徐江兰说起兰绒,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毕竟,这批兰绒品质上佳,与贡品无异。

  府里三年前就派人过去联系,好容易才凑齐一家的量。

  别看家里的商会已经有了羊绒织品,但是和兰绒相比,还是差了许多,所以徐江兰并没有取销之前的订单,依旧每年派人去兰州采购。

  “快入冬了,府里下人的冬衣安排好没有?”

  听到这里,魏广德点点头,随即问道。

  “已经做好了,都是一身棉袄、一身羊绒,不会丢了你阁老的面子。”

  到这地步,很多时候下人也是主子的脸面。

  不管主子身份地位多高,可要是下人穿着寒酸了,对他们也是影响。

  “料子上可不能马虎,绝对不能用上等料子。”

  魏广德提醒一句。

  羊绒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上等的那是给京城勋贵、官员和富户准备的,要是府里下人也穿着上等羊绒,那出门被那些人看到,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但那些人肯定不会再使用羊绒,他们宁愿穿更厚实的棉衣,也绝对不会使用羊绒。

  “放心好了,我省的。”

  徐江兰乐呵呵说道。

  随后十数日,京城向西面三屯营和辽西走廊的快马日益增多,大量情报不断被送回来。

  锦衣卫的情报获取还是值得信任的。

  辽西明军只是根据发行的蒙古军队行进路线分析出目标在辽西走廊,可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按照辽西走廊上城镇的重要程度,戚继光判断蒙古鞑子的目标是锦州,因为这里是最富庶的区域,便于他们抢掠。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和锦衣卫的汇报一致,黄台吉带领的四万蒙古骑兵目标直接奔着锦西去的,但也不排除打算在锦西入寇,然后转道向南拿下宁远。

  毕竟,两地相距太近。

  实际上,锦西就是后世的葫芦岛市,而宁远则是相邻的兴城市,两地直线距离不过十余里。

  而且,锦西的明军卫所也是宁远中左所负责,后世这里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塔山。

  只能说辽西走廊虽然在中国版图里并不起眼,但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明朝到解放战争都是如此。

  这里,就是东北三省和关内陆地交通的咽喉所在。

  看似不大的一场仗,若是大明失利,则整个辽东就危险了。

  兵部大堂,职方司主事已经在巨大沙盘上以黄台吉的身份考虑,猜测他对此战的构想。

  实际上,很难让人相信,此次黄台吉对锦西的觊觎是为了抢掠一番,而更大的可能还是他把视线看向了整个辽东。

  大明进军辽东,本就是为了从东面侧击蒙古。

  对他们来说,辽东明军的存在也成了蒙古的肘腋之患,欲除之而后快。

  只不过因为大明的强盛,自元朝灭亡后,蒙古大汗不断变更,或许他们都有这个心思,但碍于两边实力对比,都是不敢轻举妄动。

  也不知道黄台吉是喝假酒喝多了还是什么,居然在这个时候打起辽东的主意来。

  只能说,不自量力就是对黄台吉很好的评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他或许想用辽东来证明他比他父亲俺答汗要强,在俺答汗没几年可活的时候影响蒙古各部,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但可惜他真没那个命。

  历代蒙古大汗都有自知之明,即便有心也没人敢真对辽西走廊打主意,可他黄台吉就干了。

  “黄主事的分析,我以为极好。

  切断辽西走廊,或许才是黄台吉的真实目的,他想要整个辽东。”

  大堂右侧席位上,魏广德侃侃而谈。

  这里是兵部,他不会喧宾夺主坐在谭纶的位置上。

  “所以此战大明绝对不能输,若有闪失,不仅是辽东军将受罚,兵部的责罚而已少不了。”

  魏广德说完看向谭纶。

  “魏阁老,兵部已经给广宁卫发去消息,让他们严守广宁城,绝不许给鞑子半点机会。

  辽东军在戚部率领下已经从锦州南下,支援锦西,最迟明日下午先锋军可抵达。”

  谭纶微微一探身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43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