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48节
不多时,张吉就从外面小跑进来,躬身在魏广德耳边低语几句。
“我曹。”
魏广德在心里暗骂一句,想不明白怎么京城这次办事效率这么高了,才两天时间公文就到了京里,还有了批复,还给送过来了。
其实并不奇怪,虽然他们的路程要走两天甚至更久,但是大明急递铺和马驿却没有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依旧在高效的运转着。
他们送往京城的文书不过一天时间就到了京里,兵部送交内阁很快就被批复,司礼监这会儿也不会拿捏什么,一看没什么问题,直接就批红发了出来。
在京里的时间半天都不到,自然也就被送到了怀柔。
其实新的命令也没什么让魏广德觉得神奇的地方,都是之前他就推测到的。
朝廷之所以派他一个兵部右侍郎巡边,还不就是为了在战时可以成为前线临时指挥,统御周边参战卫所。
大明朝以文制武,多少年没出现过武人在前线出任总指挥之职了,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既然得到正式任命,运行翁溥统帅薊镇、宣府和大同的兵马和俺答部交战,翁溥的决定自然就更不会有人阻挠了,魏广德这个时候只能缩头乌龟跟在翁溥后面,亦步亦趋。
要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让老家伙不高兴,或者发觉他有点畏敌怯战,直接先把他拿下他都没地儿苦去。
他只是个从七品小官,若不是进士身份在,都可以说他差不多是个不入流的官员,翁溥自然有权利处置他。
别忘了,临出京城时翁溥还得到加衔,督查院右佥都御史,五品一下的官员都是可以直接拿下的,超过五品的也可以让人放假直接回家等结果。
明朝官员外出巡抚地方,大多会被加个督查院的衔,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便宜行事,随时随地可以处理一些低级官员,他们可是代天巡狩。
这次虽然没有用巡抚的职衔,而是用的巡边大臣,也是因为比较时间比较仓促。
另一个就是涉及三镇,那边可都是有巡抚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一切要按制而行。
接下来两天,魏广德继续骑着马跟在大队伍往昌平赶,同时各地的文书也开始向他们这边汇聚。
现在的翁溥是前敌指挥官的角色,自然所有的报告都要经他手,职责范围内的他直接就批示了,超出的则直接往京城报送。
此时的京畿之地,蒙古鞑子叩关而入的消息已经传开,附近百姓也是惊恐的不行,纷纷收拾家当往附近城池跑去避难,可没人管鞑子都没杀到,跑什么。
真要看到鞑子骑兵了,估计人头就没了。
要跑,自然是要在看到鞑子前就进城才安全。
魏广德他们一行人出了怀柔,走了一天时间就碰到了这样大股逃难的百姓,拖家带口的往前走。
魏广德注意到,这队人里面,还有不少马车,看上面大多打着延庆州的牌子,显然这些都是从延庆州跑出来的马车。
他们也算是消息灵通,在鞑子入关不久就得到消息,怕是不比官府慢多少,随即果断收拾一番就跑出延庆,过了长城碍口,到了京畿附近投亲访友。
这么多的难民,自然也影响到了魏广德他们的前进速度,原本两天就可以到昌平,硬是被拖到三天才走到昌平,都还没进城。
看到沿途百姓混乱的场景,魏广德一开始还想要排出官军维持秩序,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不能这么做。
这年头官兵大多都是卫所兵,在本地附近的时候,都是街坊熟人,做事儿还有分寸,算不得是纪律,就是知道不能抢本地人。
大家大多都是军户,说不定谁谁谁的亲戚就在自己的队伍里,到时候不好看。
可要对上外地逃难来的,这些大头兵可未必会手下留情,只怕对这些百姓的祸害会更大。
魏广德本来就在军堡长大,自然很容易就想到这些。
算了,不管他们了。
逃难队伍依旧浩浩荡荡往京城方向跑,场面混乱不堪。
好在魏广德他们一行都是骑兵,气势上足够威风,难民看到他们大多自觉往两边避让,前进还是没有阻碍,就是不能撒开马跑,速度慢了很多。
等他们一行人进了昌平,看到城里的景象都是大吃一惊,城里现在已经是人满为患。
据昌平知州汇报,城里涌入数万难民,城外还有十余万,根本不敢放进城,已经达到极限了,这也是不少人选择绕过昌平往京城跑的原因。
而此时长城那边和宣府、大同的文书也不断送来,鞑子倒是没有攻打永宁、延庆和怀来,在打败长安所驻军后就散开了。
只是之前报告的是发现鞑子侦骑,现在就变成了大队鞑子骑兵,还都是千人规模的骑兵。
魏广德跟在翁溥身后,也跟着翻看送来的文书。
现在永宁和延庆两地都驻扎着朝廷重兵,永宁驻守着永宁卫,延庆州驻扎延庆卫和延庆左卫、右卫,其中左卫和右卫驻扎在居庸关上,应该没什么危险的。
而怀来就显得力量弱小不少,虽然叫怀来卫,但是主力只有一个怀来守御千户所,人马自然也是最少的。
想到明军现在的缺额现象,怀来那边怕是有千八百能打的就不错了。
“咳咳.”
魏广德正思考的时候,旁边翁溥忽然捂嘴剧烈咳嗽起来。
第207章战场
“咳咳.”
翁溥一阵剧烈的咳嗽,看的魏广德心惊胆战,好像要把肺咳出来似的。
实际从昨天起,魏广德就感觉到翁溥有点扛不住了,马车里就不时传出剧烈咳嗽声。
想想也是,出外差吃住条件本就不好,现在战事又起, 估计翁溥那边的压力比魏广德可大多了,还要担忧战局变化,担心一旦俺答部再次突破内长城威胁京师。
其实翁溥还有个担心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一旦居庸关有失,鞑子进兵昌平,这附近可是埋葬着大明朝永乐之后历代帝王陵墓,意义绝不比南京和凤阳差多少。
好半天, 翁溥终于缓过劲来,接过魏广德递过来的茶水, 喝了一口。
“大人,我给你找个郎中来看看吧,你这些天操劳了。”
魏广德小声对翁溥说道,只是翁溥摆摆手,“我的身体我知道,不碍事,可能就是这几天急着赶路吹了风,受了凉。”
翁溥并没当一会事儿,到了他这个岁数,平时在京城养尊处优的,一年也会请两次郎中看看,都是些小病, 吃两副药就好的那种。
“我还是找人看看,大人现在已经是奉旨提督军务,前线大军可都要你来统筹, 要是在大战之时大人身体有什么闪失, 可就群龙无首,后果不堪设想。”
魏广德还是说道。
“你叫人来看看吧,你今晚早些休息,明日我们去居庸关。”
翁溥对于魏广德前面的话倒是没有动心,但是后面的话可就要上心不少。
现在应该只是小毛病,可要真拖了时日,养成大病,若正好是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还真就是群龙无首的局面了。
魏广德听到翁溥的话,先是心里一喜,待听到后面的话后心就是一凉。
还真遇到个不怕死的主儿了,这是真打算上前线去和鞑子死磕了?
说实在话,巡边什么的,魏广德觉得无所谓,去就去了,随便看看就是了。
他和翁溥可不一样,翁溥不是翰林,所以他最高也就是做到尚书就算到头了,而自己可是翰林, 以后是有机会冲击内阁阁臣的。
以兵事入内阁,很早前倒是有过,只是几十年都没出来过了。
魏广德之前查阅过资料, 知道兵部入内阁的,貌似就两位,而且名声都不怎么好。
第一位自然就是兵部尚书徐有贞,他是因为参与“夺门之变”,之后被英宗酬功入阁,在此之前他在于谦倒台中出力很大,坐上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还有一位兵部出身的官员倒是距离现今很近,那就是张璁,怎么上位的也就不多说了。
魏广德这会儿有点担心,要是自己老是跟在翁溥身后做兵事,会被朝廷里的人给转到军事文官上去,到时候就真的入阁无望了。
好吧,作为文官,无一不是把入阁作为自己的目标。
魏广德走到现在这一步上,自然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走进那里去。
如果之前没能进翰林院的话,他还不会奢望什么,可是现在不同了。
等昌平城里的郎中来到这里给翁溥看了身体后,自然确实没什么大碍,就是连日操劳累的,开了两副药,让翁溥多注意休息。
第二天一早,魏广德起来不久,就被翁溥使人催促着出发了。
其实长城关隘和大部分人印象里完全不同,这些碍口往往都是选择在绵绵群山中地势略低的位置,在这里开辟出一条道路,可以避免翻山越岭的疲累。
站在居庸关城楼上,魏广德看着两边城墙依然如同卧龙般顺着山势蜿蜒,看似雄伟壮丽,但是实际感觉没什么鸟用。
那些群山峻岭,正常人都非常难以逾越,更别说是大军。
人可以走,但是马匹辎却是麻烦。
是的,魏广德觉得与其劳民伤财修建雄伟的长城,不如把资金用来练出一支百战精兵。
长城的关隘还是需要的,可以避免敌人顺着官道大踏步突进,用关城迟滞敌人进兵速度,然后在确认敌军主力位置,战略意图后,调集精兵强将攻之。
至于对方轻兵翻山越岭,这样的部队也不会是大队,其实还是很好对付的。
只不过,他也知道,就以现下的官场风气,还是算了,别把自己玩死。
居庸关城楼,此时已经成为翁溥的临时指挥所,在这里收发来自前线各地送来的战报,魏广德也只能跟在翁溥身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现在算是赞画还是什么,就是帮着处理一些文书,偶尔也会被翁溥逮着询问下对目前局势的看法。
因为处在这个位置,魏广德倒是通过阅读各地送来的战报了解了目前前线的局势。
俺答部自瓦房沟入关后,兵锋北边到了赤城堡,西边到了保安州,南边在怀来,东边自然就是长城的夹角处。
范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
万全都司调集的援兵目前正在赶往保安州和长安所,怀来守御所报来只发现鞑子侦骑,未见大队骑兵,所以魏广德敏锐的注意到现在报上来曾经出现过大队骑兵的地方就只剩下保安州、延庆和永宁三地。
“大人,我猜测俺答部主力应该是集中在保安、延庆一代,周围的可能都是外出抢掠财物和侦查的小股人马。”
魏广德这会儿就被翁溥叫到地图前询问他对目前局势的看法。
“俺答部目前已经失去了先机,至少在他们选择攻打瓦房沟后,不仅没有南下直扑居庸关而是攻打赤城堡和长安所的守御所,这应该是在扫掉退路上的障碍,也就没有了突袭京城的可能。”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了眼翁溥,他此时只是盯着地图,苍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而是沉声问道:“他们在这里能抢到什么?这里可不比关内京畿之地富庶。”
却是,别看俺答部再次打进长城,但是延庆周边可不怎么富裕,和昌平、密云那边还是有差距的,至少打进密云的话,南下怀柔、顺义,还有机会攻打通州,那才会赚的盆满钵满。
魏广德自然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跑这里来做什么?
虽然魏广德有些猜测,可是也不是很确信,毕竟那都是明末的事儿了。
是的,魏广德有点怀疑俺答汗这次入关是为了接收自山西运来的物资。
因为怀来继续南下,会进入山西蔚州。
魏广德自进入翰林院后,也查过这些年山西商人经营环境的变化,毕竟“晋商八大家”还是很有名气的。
他们走私战略物资给建州女真,而交易的双方,一边是通过各种关系拿到在大明都紧俏的商品,而另一边则不断屠杀、抢掠汉人的金银用于和晋商交易。
说晋商是“汉奸”,其实真没冤枉他们。
只是现在的晋商,难道已经开始和蒙古人开始走私交易了吗?
之前魏广德可是没发现太多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