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55节
对于打俺答汗,魏广德可不指望,人家手上三四万人马,要是把其他后备兵员动员起来,怕是七八万也不止,要消灭这样的部族根本不现实。
倒是魏广德记得马芳说过,黄台吉和青台吉都是万户,手上主要战力也就万把人,这就好打很多了,至少规模上不会很大。
而且,完全可以利用他们攻打宣府或者大同的机会采取行动,包围而歼灭。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马芳就知道魏广德有点动心了,不过他也不会谎报什么,而是实话实说道:“精锐战兵至少三万人。”
“三万?三倍兵力围歼?”
魏广德听到马芳报出的数字,微微沉吟。
“不止,三万人马至少是五六倍鞑子,完全有机会消灭他们。”
马芳听到魏广德的话,马上解释道:“大人,鞑子攻打边镇不会倾巢而出,往往只会动用一半左右的兵力,实际也就会五六千人。
若是倾巢而出,那战事可就大了,鞑子其他各部往往也会在不同位置发动攻击,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是没办法集中精锐发动围歼战术的。”
听了马芳的解释,魏广德自然明白什么意思。
他也只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才会有之前那样的判断,其实坐下来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北边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消息传回来?草原上就没有出现和俺答汗势力接近的部落吗?”
此时蒙古似乎是俺答部一支独大,魏广德自然希望辽阔的草原上也能出现新的强大的部族,他们必然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相互征战,也就是内耗。
“没有,现在北边草原稍微有点实力的也就是左翼三部,但是为了避免被俺答汗部吞并选择东迁以后,就再也没有部族可以和俺答汗部对抗了。”
马芳摇头说道。
“左翼三部东迁到了什么位置,他们的大汗现在是谁?”
魏广德不由得想起之前翰林院里的讨论,实际上在他进翰林院以前,里面大部分翰林官都还以为蒙古是一体的,直到前年他从宣府打完仗回去一说,翰林官们才知道蒙古部族之间争斗也是很激烈的。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魏广德听马芳说的。
不过翰林院收集的文献资料很多,所以大家跑到藏书楼一顿翻找,还真找到不少关于蒙古各部的资料,只是时过境迁早已经物是人非。
看那些书,只能研究蒙古诸部的历史,对于当下却是毫无意义,所以这次魏广德见到马芳,自然也打算再了解多一些东西。
“听说左翼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一部分选择东迁,据说是在辽河河套地区,现在的左翼公认的大汗是达来逊库登汗,能力上肯定没法和阿勒坦相比,不然也不会选择逃离,就是因为惧怕被阿勒坦吞并。”
马芳皱眉想了一会儿才说道,他回到大明多少年了,对于蒙古那边的消息也就是通过走回人和俘虏口中了解一些,信息都很是零散。
他需要把这些零散的消息拼接起来,自然需要动动脑子。
大明朝到现在,其实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军事情报系统,边镇中使用间谍等刺探军情还更多的是派出斥候,而不是派出间谍。
当然,也可能会有将领在作战中灵光一闪想到这个,派出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显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锦衣卫或许已经承担这样的任务,但是他们只对帝国顶层服务,也就是只有嘉靖皇帝可能才会知道这些外藩情报。
魏广德对辽河河套在哪里当然是不知道的,估计应该是靠近辽东的地区。
“左翼三部都是叫什么部族?”
魏广德忽然心中一动,问道。
“左翼三部最强大的就是察哈尔,还有喀尔喀部和兀良哈,右翼的鄂尔多斯、蒙郭勒津、永谢布,这都是达延汗那个时候分封的,阿勒坦就是鄂尔多斯部首领,右翼三部共主。”
听了马芳的回答,魏广德点点头,兀良哈还有察哈尔他倒是有点印象,至于鄂尔多斯,魏广德不知道那个部族,但是知道那个地方,脚下全是煤。
不过这六个部族却没有魏广德熟悉的科尔沁,他就有点搞不懂,难道科尔沁是这六个部族中一部后来改名字了。
只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官员来说,去分辨蒙古各部族太麻烦,他们一般只认准部族首领就够了。
比如俺答汗所部,在明廷就统一为俺答部来称呼。
对于明廷储相们对蒙古的糊涂认识,魏广德虽然觉得很不对劲,可是他也没办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也分不清楚蒙古各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是个什么关系。
他只是潜意识里认识到,如果搞不清楚蒙古诸部之间的历史和关系,对于想要分化、拉拢蒙古诸部可能不会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
魏广德不清楚的是,马芳口中的左翼蒙古东迁在历史上被称为“左翼蒙古南迁事件”,这次迁徙事件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在之后几十年中直接影响到大明朝走向。
实际上在左翼蒙古东迁之前,蒙古人虽然也偶尔会出现在大兴安岭东南大,但是不管是规模还是驻留的时间都不会很长。
随着左翼蒙古的迁徙,不可避免的他们和北边的女真部族开始产生了交际,同时他们的到来也增大了辽东明军承受的军事压力,并最终在女真和蒙古的联军进攻下一败涂地。
就在魏广德和马芳聊着北边蒙古部族关系的时候,东南边之前派去查看怀来方向的探马已经打马往回跑,看样子像是发现了目标。
人还在他们后面的话,他们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果然,在两名护卫奔到魏广德身前勒住坐骑,拱手向魏广德禀报道:“前面大约还有半日路程的地方发现了浙江的官差队伍,还有囚车。”
“怎么这么久才回报?”
魏广德诧异道,派出他们可不是刚刚,而是之前就已经派出去寻找了,都找了两天时间,结果却在他们身后半日路程上。
“大人,这可不怪我们,他们这些官差嫌白天日头毒,都不怎么赶路,只是利用早晚两断稍微凉快点的时候才上路,所以我们错过了,还是吃饭的时候听店家提了一嘴我们才知道。”
其中一人急忙答话道。
“浙江官差那边似乎也知道把人犯送到了地方怕是在劫难逃,似乎也是在有意拖延时间。”
之前说话的那人又开口说道。
魏广德对这些没有兴趣,不过想想也能知道,沈家在浙江不管怎么样,都还是会有一些亲朋好友的,眼看着沈家落难,虽然明着帮不了,可是私下里也是会打点的,至少让沈襄一路上不会太难看。
“大人,你是打算出手把人救下吗?”
等那两人被魏广德叫下去休息的时候,马芳才疑惑的问道。
魏广德在这里停留就是为了等人,听到两个护卫的话,马芳自然明白他们等候的是谁了,浙江来的囚车,还能装谁,那只能是沈炼的儿子。
不过,他对于魏广德出手劫囚车却是大有意见,囚车好劫却是不好收场,这可是大罪。
不过魏广德却是摇摇头,“劫囚车那和造反何异,我等身为朝廷命官,怎么能干这种事儿。”
听了魏广德的话,马芳还“砰砰”剧烈跳动的心这才平缓下来。
“我来宣府是奉旨办事,了解这里现在的情况,至于沈襄,只能看他的命了。”
魏广德对马芳解释道:“你给我的信,其中我捡重要的已经发给了京城,想来朝廷很快会有决定。
只是,不管怎么说,既然知道了沈家的事儿,我也不想袖手旁观,不能直接阻拦,想办法拖延一下还是可以的,只要拖到京城来新的旨意,我们也算功成身退了。
再说,我身上的差事还没有卸,这边的事儿了结,我还要赶回去跟着唐大人巡视蓟镇。”
“当初杨博大人在的时候,边堡怎么说都还能及时得到物资补充,可是现在的杨顺杨大人,那吃相.”
马芳说到这里不由得大摇其头,“我万全左右卫的军饷早该拨付,可却是一直被压着,听说军饷变成了赏银,都没打胜仗,哪来的赏银,不过是被他们贪墨去了。
我也是没有办法,以前做游击,手下吃饭的少还能想点办法,现在手上两个卫所上万人要吃饭,我也是没办法了才求到大人这里。”
“有难事直接找我。”
魏广德却是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你手下有机灵的人吗?”
第306章缺额
“你手下有机灵的人吗?”
既然知道了囚车和官差的位置,魏广德就要尽快把事儿定下来,安排人去办。
至于最后的结果,他已经不关心了,听天命吧。
本来这事儿写封信交代马芳去做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广德还想见见马芳,毕竟要笼络一个副总兵,不多使用些手段是不行的。
以前或许魏广德还可以只把马芳当成一个普通军将看待,可是马芳从参将升副总兵却不是他的手笔,听说是宫里的意思,马芳算是入了嘉靖皇帝的法眼。
好容易来一次宣府,见见马芳,顺便打听下北边蒙古的情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至于问起马芳手下有没有机灵点的人,自然是打算把下药的活儿让马芳的人去做。
“大人的意思是”
马芳自然不知道魏广德打的算盘,有点惊讶的问道。
“是这样”
魏广德把之前他准备的拖延时间的手段和马芳说了说,“不管怎么说都是忠臣义士之后,知道了如果不出手救上一救,总归心难安。”
“大人仁义。”
马芳在一边抱拳恭维道。
其实,魏广德决心做着一把秀也是为了向马芳表达一个态度,对于忠臣义士,魏广德愿意出手,想法设法施救。
对素不相识的人尚且如此,对自己人那就更加不同了。
不过魏广德的这场秀也就到此为止,他身上还背着巡视蓟镇的皇命,自然不能在宣府久留。
魏广德叫来张吉,把之前准备的那副药交给了马芳,“你也知道,我身上还有皇命在身,不能在此久留,你找两个机灵点的,想办法把这药让沈襄吃了,他会虚弱三天,但不会有性命之忧,之后会逐渐好转,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
听了魏广德的话,马芳还是犹豫不定。
对于押解的人犯,死活其实不重要,就算死了,死在那里就报地方官府验明正身,盖上官印就算有了凭据,对于押解之人来说,不过是囚犯自己命不好,该死。
到时候,他把药给沈襄吃了,那些官差不管不顾继续赶路怎么办?
那不是要把人直接整死在路上吗?
想到这里,马芳不由开口道:“要是官差不管人死活,继续赶路怎么办?”
“那就听天由命了,拦是绝对不能拦的。”
拦截执行任务的官差其实和造反无异,魏广德自然不会让马芳做出这样的事儿,“那些官差一路并未为难沈襄,想来他老家那边的人也是给足了油水的,量不至于如此。”
看马芳还在担心,魏广德笑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沈襄若是命不该绝自然不会死在这里,我们不阻拦,他给送进保安州,量也活不过两天时间。
到时应该还会更惨,就像他两个兄弟那样被人杖杀。”
魏广德的话进了马芳耳朵里,自然让他担忧减去不少。
牢狱之中,能弄死他的法子多了,而且要多惨有多惨。
说句不好听的,死在外面或许要比死在牢里要幸运得多。
想到这里,马芳也不再迟疑,双手抱拳道:“大人放心,这事儿就交给末将,一定办好,今晚就派人过去。”
之前魏广德已经说了,他还要赶回蓟镇去巡视边镇,在宣府这里他是没有理由呆着的,即便听他意思好像是奉嘉靖皇帝密旨到的宣府。
密旨这玩意儿,他们武将奉旨倒是没有什么,可是文官奉旨那就有待商榷,因为密旨意味着很大概率是中旨,没有经过内阁和六科就下达的旨意。
安排护卫往保安州方向搜索,寻找派出去的护卫,他们休息了一会儿就要沿着原路离开宣府返回蓟镇。
魏广德也不知道自己搞这个事儿,要是被嘉靖皇帝知道了会怎么看他,但求无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