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7节
“什么?秦老爷子去了?”
马当镇就这么大,镇上人口也不多,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所以也都相互认识。
而让孙夫子这样失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一个熟人的故去,而是因为家里有了这事儿,今明两年的县试,秦泾川怕是就去不成了。
和以前的王朝一样,大明朝“以孝治天下”定为国策,“孝”也是我国古代基本的道德规范。
东汉经济学家、文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这样形容,“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通俗说就是,孝,就是好好善待父母的人,从老的一辈做起,到你这辈再做起,子继承老一辈的孝心代代相传。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影响也是极大。
现在这个都已经报名参加县试的学子,家里出了丧事,作为直系晚辈,秦泾川是肯定要守孝的,这样的话,未来两年算是耽误了。
不过问题也不大,因为他还年轻,今年也不过十六岁。
不过现在摆在孙夫子面前为难的就是今年学堂里只有九个学子参考了,少了一位。
因为是事出有因,其实九个就九个,去参加县试也不是多大的事儿,毕竟秦泾川是报了明,因故不能参考,五生联保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孙夫子想到这里,也只是微微叹息了一下,并不多感怀,低头就看到面前的十三份卷子最上面一份,思想清晰,文笔也还通顺,看字迹就知道是魏广德写的。
魏广德的字,在这十三个孙夫子看好的学生当中,只能算中下,所以他能一眼认出。
至于这个中下,也就是孙夫子这种,因为功名无望,所以沉下心来教授学生,没事儿就抓起笔来练几篇字,因为心无所往而能够沉心静气,这些年字儿到是有了不小的长进,所以才有这么一个评价。
如果按照孙夫子年轻时候的水平来说,虽然差了些,但也差的不远,算中等吧,入得了眼。
孙夫子想到这里,不由心里一动,回忆了下前几天魏广德写的八股文章,说实话,还是稍显稚嫩了点,但是似乎也可以去县试逛一圈了。
反正年轻,就当历练好了,熟悉下县试的过程。
“广德。”
想到这里,孙夫子抬头看了眼正在念书的魏广德,喊出了他的名字。
魏广德正在读《孟子》,猛然听到先生叫自己的名字,于是马上放下手里的书,恭敬的站立起身。
“你过来一下。”
孙夫子看着魏广德,捋着胡须说道。
听到夫子的吩咐,魏广德马上转出书桌,走到堂前。
按照以往的习惯,孙夫子在看了他们交上的作业后,往往会一个一个的叫上来说教一下,好让他们知道文章那里做得好,那里做的差了,以后就要注意措辞。
在他看来,今天怕也不例外,只是自己今天交的早,怕就是反而落在最后一个给先生看了,所以才第一个把自己叫上去交代。
走到堂桌一侧站好,整个动作都显得甚是恭敬,让孙夫子看在眼里很是满意。
“这些天因为要照顾你那些待考的同窗,所以对你考校的少了一些,那些书你背的怎么样了?”
出乎意料,孙夫子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文章进行点评,而是问起之前安排魏广德读和背的那些书。
因为魏广德记忆力超强的缘故,所以在四书五经之外,孙夫子也让他适当看些杂书,当然这个杂书里面肯定不会有通俗小说,只是先贤编著的其他书籍注解之类的。
一切,其实都是为将来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做的准备。
“学生都认真在看在记,先生可以随便考校。”
对于背书,魏广德还是有信心的,当然他不敢说倒背如流的话,那个有点作死,但是正常的考校还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魏广德背书,孙夫子还是很满意的,他清楚自己这个学生的记忆能力。
其实说这一段话,不过就是提醒他,不能因为这几天没有考校就放松了自己。
“刚才你也听到了,泾川家里出了事儿.”
孙夫子坐在那里继续说话,不过听到魏广德耳朵里就觉得怪异了,秦学长家里有丧事,你和我说这些做什么,能不能直接上干货,把我的作业点评了,我这卑躬屈膝的动作还是很难受的。
心里这么想,但是脸上还是一副庄重的神情,似乎对于同窗家里发生这样的事儿感到惋惜。
他当然知道秦泾川家里出了这档子事儿,今年的县试算是泡汤了,不过在自己前面的可还有几位学长。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耳朵里忽然就听到让他悚然而惊的话语。
“这科我属意让你也去试试,虽然你年纪尚幼,功底还欠扎实.”
魏广德把孙夫子的话全部都听到了耳朵里,我还小,我学问不够,你还让我去参加县试?
现在什么时候了,县试还能报名吗?
稍微在内心里发了一点恼骚,魏广德还是马上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时间,现在还赶得上报名吗?
“你现在就回家去吧,把为师的意思也父母说下,要是他们同意,你们就尽快去县学报名参加这次的县试,连保就用秦泾川的位置”
孙夫子后面的话,魏广德已经有点心不在焉了,不过重点还是记住了,后天才是报名截止日期,也就是后天之前赶到县里,还是有机会报名的。
等魏广德走出私塾大门的时候,他也回过味儿来了,孙夫子这不是说有多看好自己的文章功底,只是正好学堂里面有了一个名额,刚好要凑两队学子去参加县试,现在空着一个也不好。
到不是说少了一个人,另外四名学子就不能参加考试了,真要是秦泾川去参加考试,那四个学生才是倒了霉,要不怎么需要连保,报名表上可是要署名连保人名字的。
其实这样,秦泾川不能去考试,另外四个学生也是可以考试的,只是有个因故缺考。
还有就是,孙夫子的意思,也就是让自己去适应一下县试的氛围。
好吧,县试,我来了,就让我感受下古代科举第一步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产生了意思莫名的情绪,背着书包大步往崩山堡走去。
第48章去报名
已经过了年,魏广德今年该是十三岁了。
这个年纪参加县试,不能说早,其实十来岁就参加县试府试的学子还是很多的,更有甚者,大明明相张居正12岁就已经是秀才了。
由此,其实也可以推测出来,张居正要么11岁,要么12岁就参加了县一级的考试,并且顺利通关。
实际上很多士绅家族的子弟,都是十来岁就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这些,魏广德是不知道的,他一路上还在为自己小小年纪就能参加县试感到沾沾自喜。
算算时间,过去十三岁的时候他才读初一。
继续推下去,府试就是初二,院试就是中考,再然后乡试会试那就是高一高二的考试,怪不得后世把高考第一叫状元,似乎正和了自己。
想的兴起,魏广德一路上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步履轻快,连蹦带跳很快就回到了崩山堡。
老远就看见堡外平地上,两队士卒正在操练,自家大哥和表哥吴栋都在那儿。
这半年多,吴栋就直接住在他家了,也是为了方便。
读书科举,对于吴栋来说已经是奢望了。
前年和去年的事儿,对吴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朝廷局势变化太快,让他有点应接不暇,经过这一遭他也算是明白了,自己不可能靠着父亲吴占魁一辈子。
该醒了。
所以,他这一年来,大多数时间就在这里,和魏文才一起练兵,或许将来这里面中有不少人会成为他的亲兵家丁。
既然是世袭武职,手里还是得有人才行。
两个人这会儿正凑在一起闲聊,身边一群家丁环绕着,远远看见魏广德小跑着过来,不觉抬头看天,这天色不对呀。
“小二,杂就回来了,这才去进学没多久啊。”
看到魏广德跑近了,大哥魏文才当先就问起来。
“有事儿,先生,让我,去报名,参加今年的,县试,历练下。”
魏广德跑近了大哥,才逐渐停下脚步,喘着气说道。
“真的?”
这次是吴栋叫出来的,他当初参加考试也是十五岁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这个小表弟,十三岁就去参加县试了,而且,貌似还有俩月表弟才满13岁。
“先生说了,还有两天就不能报名了,我得马上去和爹爹说下,今天或者明天就去县里。”
魏广德这会儿已经缓过来了,说话也顺了许多。
“前几天也没听你说啊,都报名一个月了吧,怎么突然就让你去参加县试?”
吴栋还是有点摸不清楚状况,很是奇怪。
谁家参加考试不是老早就准备好了,也没谁是这样,都要截止报名了,才让他去报名参加考试。
“你连保的同窗有吗?”
“有,本来有个同学是这次参加科举的,不过家里办丧事,自然就不能去了。”
“原来是这样啊,你是去熟悉考场的。”
听到魏广德说出了原因,吴栋也就明白了,小表弟是捡了个漏,估计他的先生对他也不是很有信心,不过既然有个缺,就让他去试试,就算不中,也可以积累下考试经验。
“那你赶紧回家和爹娘说下,好安排你尽快去县衙把名报了。”
魏文才听了他们的对话,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开口说道。
魏广德辞别两人,继续往崩山堡跑,没一会儿就进了堡门,然后顺着大道就冲进了自家大门。
魏老爹这会儿正坐在正堂喝茶,这一年来也什么事儿,他也只是挂着个练兵总管的名头,不过大多是魏文才和吴栋在商量着搞,偶尔魏广德还参合一下。
不过那二百来人,在大儿子和侄儿的训练下,看上去还不错,毕竟都是按照操典进行的训练。
站队、排阵,还有就是熟悉操作手中的武器。
魏老爹也就时不时去看看鸟铳手的训练,其他的刀枪都是看家本事儿,要是那些大头兵练了一年还不能好好使用,那就该挨板子了。
鸟铳手特殊点,需要长期练习装弹和射击,还有快速走位。
大明朝建国之初,就摸索出了火器三段击,也就是火器手站三排,轮流对敌射击,这需要火器手发射完手中的火器后,要快速退到阵后装填弹药,准备新一次发射。
而且,根据需要,三段击也要随时变成射击频率更高的四段击甚至五段击,这些都需要士卒熟练掌握走位,用最短时间完成战阵的变化。
不过大部分时间,魏老爹也就是坐在大堂里喝茶,其他的事儿,他都已经习惯丢给大儿去处理,包括百户所的差事,后山那块地也是。
今天和往常一样,魏老爹坐在大堂喝茶,正就这个时候,就听到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魏老爹好奇抬头看向大门,就看见本该实在镇上读书的小儿子一路小跑就冲了进来。
“爹,爹,我回来了。”
进门,魏广德就看见魏老爹在那喝茶,手里还端着茶杯,只是正看着自己,立马喊道。
走到魏老爹近前,魏广德还没说话,魏老爹就诧异的问道:“你怎么回来了?惹先生生气,把你撵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