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0节
对魏广德进行的搜捡进行的很快,至少在魏广德看来比较粗糙,只是简单翻看了下他的考篮就让他进去了,同时进去的还有几个,都是之前和魏广德一样站在大门附近的几伙人中的。
至于门前的这些搜捡衙役会不会对剩下的考生也这么搜捡,那就不是魏广德需要关注的了,和他有什么关系,反正他没有夹带,就算认真搜查他也是不怕的。
进门后,魏广德就被门后的一个小吏叫住,看了他手里的准考证,然后带他到旁边的一处空地,有小声给他说了一会儿他考试的位置才离开。
魏广德这个时候也注意到前面甬道两侧摆满了考桌,每几张考桌旁边还挂着一盏糊纸灯笼,上面自然是考号,方便考生更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过魏广德已经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儿了,就在大堂屋檐下。
县试,虽然是地方上一个经常进行的考试,可是并没有专门修建考场考棚,往往只是在县衙或者周围找个大点的空地进行考试。
而在彭泽县的历年考试,都是选在县衙大堂前的空地上进行,因为这里足够大。
要是天气好倒还没什么,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在空地上的考生可就惨了。
二月的县试,骄阳似火可能也就帝国最南边才会有,对于帝国大部分疆域来说,是不存在的,其实只是怕遇到下雨天。
屋檐下,也不错,虽然今天明显天公作美,不会下雨。
天已经微亮。
魏广德站了好一会儿,在他身后已经乌泱泱站满了人,都快挤到大门去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唱名也开始了。
不过在唱名前,久闻大名的唐县尊穿着官袍出现了,让等候的学子有了一些骚动。
唐县尊也只是对站在外面的考生们勉励了几句,就转身回到大堂上。
说的话不多,可是魏广德也听清楚了,毕竟站在前面,这次县试考五场。
其实明朝县试,选择性很强,都是知县自己选择,四场考试也可,五场考完也成。
魏广德也没有在考试场次上有太多想法,随便他怎么考。
随着唐县尊离开,官吏开始点名,凡是被叫到名字的考生都要站出来,一般都是喊五个人的名字,让他们一起进入大堂。
魏广德估计这就是按着互保关系来喊的,毕竟五人互保,叫到一起都见个面,要是有枪手就能发现,一旦发现不报,将来被查到后可就要倒霉,跟着连坐了。
没叫几队人进去,魏广德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魏广德可能是本次考试最后报名的,可是舅舅的关系在那里,魏广德可不知道舅舅也是使了钱的,吴占魁自然也不会去说。
很多东西,人情是人情,该表示的也要表示。
“马当镇魏广德、林天悌、柳石贞”
听到名字,魏广德往前走了几步就进到场内,随后身后很快又站出来四个人,都是同窗多年的,魏广德看到他们出来后就微微弯腰拱手见礼,随后几人都是相同的动作。
“你们五人互保,现在可有话说?”
那唱名的官吏对着他们几人问道,其实这也是之前重复过几遍的了,就是确认互保之人的身份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以后发现了自然就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
对于官吏的问话,五人都是弯腰拱手,口中说道:“没有。”
“你们进去吧。”
那官员看了他们一眼,身体微侧说道,让他们走进了大堂。
第53章我的历史使命
进入大堂,此时天色只是微亮,自然大堂里本来应该比较昏暗的,可是两侧的灯笼蜡烛去却是把整个屋子照的亮如白昼。
魏广德等人走进来后就看见除了唐县尊坐在堂上外,旁边还站着几个穿着襕衫的学子,其中一人他还认识,正是那高翔高秀才。
“马当镇魏广德、林天悌、柳石贞具由禀生高翔作保。”
在魏广德等五人向堂上唐县尊躬身一揖后,旁边一名官吏才拿着一份卷宗高声唱保。
“禀生高翔做保。”
就在官吏唱完后,人群中的高翔高秀才就站了出来,向唐知县那里微微作揖,口中也是高声唱道。
随着唱保的流程走完,也就是魏广德等五人互保和禀生结保的官方仪式完成,他们随后走出大堂各自找自己的考座。
魏广德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大概位置,所以很快就找到自己位置,在考桌前坐下,从考篮中取出自己的笔墨纸砚准备接下里的考试。
纸其实就是报名时候发的考卷,也就是后世的答题卡,十几页的红格子宣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字,附带草稿纸数张,字要是台阁体,写在红色网格内。
好几百人的县试,唱保这个环节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结束的,魏广德做好了准备,看着进进出出的考生,好一会儿才终于有最后一队考生从大堂中走出。
这个时候因为考桌旁都已经坐满了人,这几人倒是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魏广德的座位号是天字十二号,其实天字似乎就是位于大堂屋檐下的考座,应该是最好的了,不会受到刮风下雨的影响,可以安心考试。
县试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以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
因为甚为关键,所以正场考题也比较正式,要出四书题两篇,五经题一篇,还有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随着考生全部入座,大堂里很快就传出这次县试的考题,知县在出题后,由书吏抄写在大门板上,有衙役抬着在考场内回来走动,让所有考生都能看到这次的考题。
魏广德早已准备好笔砚,快速把题目抄到草稿纸上,边写心里边笑,还真是自己熟悉的东西,母亲烧香拜佛是起效果了。
因为,魏广德已经看到今天县试的第一道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出自论语述而篇。
好吧,看到这里,魏广德就知道县试确实考的比较简单了,只要读过四书的,应该很容易找到题目的出处。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而第二道题出自大学第六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意思就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看到这道题目,魏广德心里就微微一动,这题貌似出的有问题。
魏广德想到的有问题,倒不是说这个题目有问题,而是这段话似乎更加偏向于王阳明的心学,唐县尊考出这道题,其中就颇有点耐人寻味了。
王阳明这个名字,也是魏广德在去年从孙夫子口中听到的,不过孙夫子却是对他大加斥责,认为他的学说是妖言惑众。
不过,这不影响魏广德想起这么个人来,“知行合一”和“格物”,好像很有名。
后来又从其他地方听说,当年宁王造反,貌似王阳明参与镇压叛乱,不过到现在,这人早已作古。
人虽不在,但是他开创的心学却是继续在士人圈子中广为流传,并逐渐于盛行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
当然,因为心学粗创,在影响上远不及理学,也被理学一派所敌视。
魏广德不仅转头看了眼大堂方向,虽然看不到大堂上的情况,但是魏广德心里却是想的,不会这位“无为而治”的知县是个心学门人吧,要不怎么会出这么一道题目。
后面还有五经题一道,五道题自己任选,还有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五经题,魏广德自然选择自己选修的《尚书》,自然也就选尚书题来答。
来参加县试,四书五经自然都已经全部看过,至于记忆和理解,就看个人。
魏广德当初选择五经,因为和四书不同,四书是要全部掌握,而五经只要学好一门即可,不过魏广德可不知道怎么选择,索性全部囫囵吞枣都看了一遍。
儒家五经,在魏广德的理解来看,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的《诗经》、社会性问题《礼记》、政治性问题《尚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周易》。
诗经和周易,还有春秋都被魏广德第一时间剔除出去,实在没法学了。
剩下社会性问题的礼记和政治性问题的尚书被他反复看了几遍,最后选择了尚书。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魏广德总感觉不适应现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来了一年多,但是始终还是感到一点不习惯,他还是想着他的电脑、手机、网络.
而选择制尚书,自然就是魏广德希望能够借助多了几百年的见识,特别是信息大爆炸后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够比这个时代的人想的更多,看得更远。
想来,以此为依仗,作出的决定应该会超越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吧。
别的不说,在魏广德心里早就打定主意,如果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是上天注定的事儿,那么自己肯定就是带有使命而来的。
那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魏广德想了很久,当然不是让他来享受古代的荣华富贵,妻妾成群的。
想想后世看吐了的辫子戏,魏广德觉得应该是让他来终结那段历史的,毕竟自己穿的这个年代真的有点不尴不尬。
那个奴儿哈赤到底出没出生,不知道,貌似嘉靖朝里最后的崇祯皇帝应该很远。
中间隔着几代皇帝,魏广德是真不知道,不过没关系,反正想办法把建州那边的猪尾巴都处理了,应该就不会有后世的悲剧发生,汉家江山也就不会亡于异族之手。
第54章答题
想象着自己降临这一时空来的意义,魏广德才有了一点主角意识,他感觉自己是天命之子。
可惜不是穿越在明末,要是在崇祯朝就好了,说不得就和满洲鞑子干一架,打赢了就赢得整个江山,岂不是美滋滋。
不过,这些想法那都是以前的事儿了,现在,摆在魏广德面前的就是解决唐县尊出的考题。
说实话,魏广德对于考科举,虽然有那么一点没底,主要是因为他没考过。
第一次,心里难免有一点点忐忑。
但是因为还有了一点主角意识,魏广德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那么悲催,应该不会出现后排隔着自己老远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那么悲剧,都年纪一大把了,还在和孙子辈的小孩互道同窗之谊。
好吧,回到考场上,魏广德看着唐县尊出的第一道题,心里也是暗乐,做过的,自己还在孙夫子的指导下改动过,然后夫子说可以了,那么就把自己写的直接抄上去就好了。
实际上,很多人可能都会以为古代科举,面对考官出的题,考生们都是临时想出来的答案,其实不然。
最初,魏广德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在孙夫子一番教导下他才知道,其实都是考生自己以前做过的,在考场上回忆一下,怕有疏漏才会用到草稿纸,先临摹出来,检查无误誊抄到考卷上。
他们需要草稿,那是因为怕记忆不清晰,写错漏,可魏广德不会啊。
不过魏广德也不会大喇喇直接从写在答卷上,还是运笔快速在草稿上写了一篇。
耽误时间吗?其实不耽误时间,因为八股文其实没多少字,长的能写到七八百字就算多了。
也就是毛笔写起来费时间,要是以前的钢笔,魏广德可以写的更快速。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魏广德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开始写起来,这就是破题,是几篇卷子里选的最好的破题法,在这个时候自然要毫不犹豫的用上。
破题之后就是承题,魏广德依旧不慌不忙写着。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承题完毕就是起讲,魏广德在那里刷刷点点不断的写着,古人真的可以做到文不加点,因为这个时代就没有标点符号。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写下“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几个字后,四百多字的文章写完,魏广德算是完成了今天第一道四书题。
接下来就是第二道题,出自大学第六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