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00节

  妖民假以诈术诳惑愚民,愚民所利福田利益,妖民所逐溷杂淫污而巳,人心一蛊,妖说遂行愚者求福,智者避祸富者倾家以结纳,贫者以身为奴婢,然未有不与其邪谋者。

  数年以来,民穷财尽,邑无安居之户,里无乐业之家,于是妖言盛行,根盘枝蔓,异党之人,邂逅相亲一呼响应。

  魏广德北行之时,一路上也听到人说起过沿途匪患严重,只是没想到居然还有人妄图从中谋利。

  妖人是甚么?

  魏广德不打听也知道,就算不是白莲教徒那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

  章焕的奏疏在魏广德看来,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算言之有物,貌似平乐的大明朝,其实也是危机重重。

  不过就在京城朝堂还在为章焕的奏疏吵吵嚷嚷的时候,一封来自福建的加急奏疏又被火急火燎的送进了通政使司。

  福建兵变。

  听到福建闹事儿的时候,魏广德就觉得脑子嗡嗡的。

  上月还和嘉靖皇帝说江南百姓虽因胡宗宪加赋而苦不堪言,已到末路,可应该还能再挺一、两年。

  要是才一个月福建就闹出民变来,那就大条了,这就是自己这个差事出了岔子,说不得嘉靖皇帝的鞭子就要抽到自己身上。

  等芦布把听到的消息详细和魏广德说了下他才放下心来,不是民变,是兵变。

  实际上,在看到章焕的奏疏时,魏广德就有点预感,或许自己把现在各地的严重事态想的有点简单了。

  其实,在他手下人回报的过程中,就福建一地就有多处匪盗聚集。

  只是这些匪盗都是明人,而且平常打家劫舍的勾当干的还算少,而且又都是因为倭寇骚扰不堪官府的赋役才落草,所以福建官府对他们也没有全力围剿,毕竟此时他们眼中头号大敌还是倭寇。

  对于这些,魏广德在面见嘉靖皇帝时就忘了说,只是在奏报里提过一段。

  至于这次的福建兵变,魏广德了解详情后也不作他想了,就是些老兵油子干出来的混账事儿,有的是人去收拾他们。

  当初福建为抗倭之需,招募福建、广东卫所馀丁,但所募多轻生无赖,日索犒赏,有司难以足其所欲。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初六日,福建士卒三百余人起事,自沙县、将乐县出发攻陷泰宁县,官军守备王址战死,兵变队伍遂鼓行入江西广昌、乐安,再奔永丰。

  奏疏是福建巡按御史郑本立奏报,弹劾乱兵主官千户王兆元及地方其他官员失职之罪。

  这一次朝廷的反应就快多,随着内阁票拟呈送司礼监,嘉靖皇帝很快就批复同意,“赠王址为都指挥使,逮问失职千户王兆元,守巡、参议孙应鳌等夺俸戴罪剿捕。”

  福建、江西都司围剿兵变士卒一事魏广德自然不担心,就那么几百人能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别的不说,要是他们跑去九江府,那乐子才叫大,就自己大哥手下那帮人也能灭了这伙兵油子。

  他们也就是穿着官兵的服饰,一开始打了官府一个措手不及,官府真要上心,灭他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不过此时,魏广德坐在自家书房里,手里正拿着大同来的书信。

  信是发配过去的俞大猷所写,他已经知道陆炳的事儿了,嘉靖皇帝手诏,自然会被收入邸报中刊印全国。

  对于老友的死,不知底细的俞大猷写信的目的自然有询问缘由之意。

  邸报中所述陆炳乃是抱病坚持工作,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药石无效。

  好吧,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是信了,可俗知自己老友底细的俞大猷可不会认可这番说辞。

  魏广德想想,还是决定把听来的消息写封信给俞大猷说说,免得他心生心结,说不好真以为是自己的事儿拖累了自己兄弟,认准了是被严嵩一帮人害死的,悄悄回京城报仇,那乐子就大了。

  不过对于信中拜托的另一件事儿,魏广德就有点皱眉。

  俞大猷信中所述,他到了大同后过的还不错,大同巡抚是他当初的顶头上司李文进,对他的到来很是欢迎。

  不过俞大猷的信自然不是报喜的。

  他在大同这些时日仔细了解了大同边军和蒙古鞑子之间的交战过程,深感明军步卒对阵鞑子骑兵的劣势,故而又提出了重建大同兵车营的构想。

  兵车这东西,魏广德在保安州之战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宣府军中就有一个车营,乃是当初曾铣欲收复河套地区而打造的装备。

  按照俞大猷的想法,兵车营是可以独立作战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依附于步卒,只是拱卫步兵方阵两翼的保护墙。

  至于俞大猷提出这个想法的原因,自然是他在大同进行亲身实践。

  大同巡抚李文进对俞大猷是真的看重,在俞大猷提出步卒对阵鞑子骑兵的不足后,就拨了一笔银子给俞大猷进行新装备的研发,而俞大猷不负所望还真弄出成果。

  他总结多年战场的经验,制造出一种叫做独轮战车的兵器。

  用独木做车轮,用人力推拉,不论山地沟渠,还是崎岖不平的斜坡,都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进退,车里面安置长枪、弓箭,可以击坚,也可以远射,车前有遮拦,使敌方射击没法生效,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战斗武器。

  这种独轮战车被俞大猷打造出一批,在边镇应对鞑子骑兵是使用,效果居然出奇好用,鞑子对明军使用的这种武器束手无策。

  在俞大猷的设想中,大同官军立兵车七营,其制为:车一辆,士兵四十人,为一队;合十三队为一小营;合十小营为一大营。

  李文进想要以此上书,不过坐过一次牢的俞大猷比以前谨慎许多,先写信给魏广德,想让他帮忙试探下朝中的反应。

第349章独轮战车

  “车一辆,士兵四十人,为一队;合十三队为一小营;合十小营为一大营。”

  看了俞大猷对兵车营的构想,魏广德嘴里喃喃念道。

  继续往下看,这才明白一辆战车四十人的组合是怎么回事儿。

  俞大猷给每车配备的四十人可不是纯步兵,而是一个混合兵种的小队,他现在提倡以步兵奇兵取胜的小成本战法,倒是类似魏广德在浙江看到戚继光训练出来新兵的战法。

  戚继光的那套战术,魏广德在后世也是闻名遐迩,那就是鸳鸯阵,小队士兵用多种武器相互配合剿杀倭寇。

  战阵变化多端,既可以围剿落单的倭寇,也可以和大队倭寇对峙甚至袭杀,这也让魏广德知道了为什么后世把鸳鸯阵吹得神乎其神。

  都不用说,戚继光设计的这套战阵肯定是使用效果奇佳,否则也不可能流传后世成为一个神话。

  只不过在魏广德去杭州监斩王直的时候,新兵还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实战,所以魏广德也不便在嘉靖皇帝面前给戚继光吹嘘甚么。

  而且和戚继光接触的时候,魏广德就敏锐的发现,戚继光和胡宗宪之间关系很深。

  虽然魏广德和胡宗宪几次见面大家都很客气,但是魏广德站在裕王一边,天然的敌视严嵩一系,或者说景王一系的官员。

  戚继光看样子上了胡宗宪的船,他也没必要为敌人做嫁衣,在皇帝面前吹捧他。

  俞大猷的战车车阵,用马上步兵十人,骑兵二十人,战车一辆,步兵十人,一共四十人为一队。

  遇敌则用战车列于前,车上军士击发弓弩铳炮,马上步兵骑马出阵,距离近到和敌军马匹相交时放铳及弓矢,完毕后回到本阵,之后若有机会则骑兵趁机冲入敌阵砍杀,步兵十人专管割首级。

  战车车式为独轮,车前装有长矛,轻便易运,遇坑数人即可抬起。

  “独轮战车?”

  魏广德摸摸头,随即翻出书信的最后一页,上面是用毛笔勾画的一个独轮车的图案。

  不过俞大猷设计的独轮车和魏广德见过的独轮车还是有很大不同。

  俞大猷使用的独轮车,车轮直径四尺六寸,直着铺设大木头二根,各长一丈二尺,两根大木头中间横三根小木头,以便推运,并有绳索三条以便挂肩挑扯。

  车前横一块长六尺的木头并竖着装上两小根直木作为屏障。

  车上共装大枪头四根,大佛郎机一门,盾牌两个,小月旗两面,布幔一幅。

  车的后部中间有一根立木,相当于车的方向盘,由队官一人把握,车前有两个支架,停车时放下作为车架,车后又有两个铁锥,停车时插入地里,相当于船锚。

  车辆本身再加上车上的铳、牌、枪等,总重不过三百斤,以十六人分班推行,即使是崎岖险路也可顺利通行。各车相互配合,行则为阵,止则为营。

  不过边镇缺马,俞大猷每车三十骑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设想,实际操作上肯定要大幅减少。

  比如骑马步兵就几乎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朝廷是没有足够的军马供应,他们最终也只会是步兵。

  当然,魏广德也明白俞大猷编制多达三十骑的原因,“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不管他把军阵设计多简易,朝廷如果认可,也会被砍下很大一部分,马这种战略资源肯定是首当其冲。

  魏广德想到这里,不由得嘴角一扬露出笑脸来,俞大将军也学坏了。

  一开始魏广德看到俞大猷要十名骑马步兵就觉得怪怪的,独轮车还能跑得过战马?

  要那么多骑兵做什么?

  那些骑马步兵还不如直接安排步兵上去就好,要什么代步工具,车兵不都是靠着两条腿在走路。

  魏广德还不清楚俞大猷信中所说,他这套兵车战法在边镇取得了什么成绩,印象里最近也没有听说大同有捷报送来京城。

  “信使安排住下了吗?”

  魏广德对旁边的张吉问道。

  “已经安排在前院住下了,他自称是俞大人的家丁。”

  张吉急忙回答道。

  “你去看看,若是人没有睡下就叫他来一趟,若是睡下就明日再说。”

  魏广德知道这些信使得了差事往往都是日夜兼程赶路,现在大明各地又有大大小小的匪盗出没,他们这么赶路也是危险重重,可以说是对生理和心理的极大考验。

  不多时,张吉就回来禀报道:“老爷,屋子里等熄了,应该睡下了。”

  “那明日提醒我一下,我中午回府里用饭。”

  翰林院距离自家不远,中午就不在外面和同僚们一起吃饭了,回家吃,顺便见见信使,问问大同那边的情况。

  俞大猷精明了。

  魏广德看着书案上的书信,心头一乐。

  朝廷当然想要找到击败蒙古鞑子的办法,对于开发出这种新式战术打击敌人,肯定是欢迎的。

  可是魏广德也深知,朝廷其实还有一个窘境,那就是手里没有多少钱。

  大明朝的财政困局,几乎已经是无解的,最起码在魏广德看来是这样。

  要解决可以,但那几乎是和全天下士绅、读书人为敌。

  大明朝廷现在每年能收到的白银在三百万两上下,其中近二百万两都是军事支出,全部供应九边军饷,就这样还略显不足,这还不包括南方调来的漕粮等物资。

  就算把实物收纳起来,按照官方折色的价格也就是多出两千多万两白银,这些实物包括粮食、布匹、茶叶等。

  可以说,九边超高的军费支出一直是大明朝廷急于解决的大难题。

  当初曾宪欲收复河套为屏障,同时获得马匹来源的方案为什么没有被通过,自己还身死道消,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要集大兵团作战,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超出了大明朝廷的承受能力。

  明廷无法为他的军事行动买单,打赢了或许还好说,可一旦失败,嘉靖皇帝承担不起责任。

  组建兵车营,同样会大幅增加边镇的军事开支,虽然是短期内的急剧暴增,后期会有所回落,但是支出肯定会增加是必然的结果。

  按照李文进的想法,直接上奏请朝廷决定,肯定是有一定风险的。

  最最关键的还是,看俞大猷信里的意思,李文进给他搞出了一个兵车营,还在边境地区似乎和鞑子有过交手,但是却没有看到结果。

  一个没有实战效果的东西送到朝廷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节 上一节 30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