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25节
不过,这还不是让魏广德最担心的,他其实是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忧虑。
这一战如果最终战败,看似是因为大同军莽撞的军事行动带来的,可毕竟整个计划大略是他提出来的,不管怎么说,都是打输了,他要承担责任。
输了就是输了,狡辩并不能带来什么。
魏广德此刻甚至已经想到,此战结束以后,自己怕就要被外放了,这一辈子都离内阁的位置无缘了。
这就是战败要付出的代价。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魏广德心里不由得暗想,或许在原来的时空,没有他的出现,这个时候大同军或许也会有这一遭。
可是按照朝廷最初的想法,这个时候延绥、宁夏二镇的马兵正在赶往宣府助战的途中,或许在大同军被俺答部击败后,这支部队就顺势补充了大同的防务,最终让这次战役化险为夷也说不定。
按照这么看来,或许自己还真成了朝廷的罪人。
如果自己不是提出让他们去攻打河套而是让他既继续东进支援宣府的话。
魏广德进永寿宫后不久,他就注意到兵部两位大人在殿上看他的眼神都不对,或许就是已经想到了这一截,只是没有在这个场合把话说出来。
说起来,魏广德也只是提议,最终还是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而最终还是殿上那位拍的板。
但这并不是说魏广德没责任,相反,责任都是下属的,上位者是不可能有错的。
不管怎么算,好像自己都是这个替罪羊的最好人选。
魏广德现在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侧头看了眼殿侧悬挂的那副巨大的边镇舆图,上面有详细的帝国北方军事重镇、河道、山脉等信息。
如果自己是俺答汗,在大同长城外击败大同军后,同时又收到河套地区被明军偷袭的消息后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其实,之前嘉靖皇帝在殿上说的,调集内地官军严防俺答部南下抢掠,魏广德是嗤之以鼻的,即便是南下打破紫荆关,再次突破内长城,回手扫荡北直隶全境,魏广德也觉得可能性很小。
俺答部没能力攻破京城城墙,到现在魏广德还是持这样的观点,只是理由他说不出口。
而要抢掠,天底下哪里还要比京畿地区更加富庶的地方。
有,那可就是在江南,俺答部的战马再厉害,也不可能跨越大明帝国北境跑到江南去。
那么他担心的是什么?
继续西进,消灭延绥宁夏二镇兵马,再回大同打破边墙,然后沿桑干河河谷进入宣府军后侧,两面夹击明军,一举打败宣府守军。
是的,打破大同和宣府的防御,消灭两地的明军,那样的结果将是大明朝廷完全无法接受的。
北京城西北方向的屏障被打破,不仅会让京师时刻处于被蒙古草原威胁的境地,最重要的可能会牵扯到帝国国土的沦丧。
大同、宣府两地防御的范围是外长城,明军主力被消灭,俺答部完全可以占据此地,最后的结果是朝廷丢失两块土地,还放弃几代人苦心经营,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才完成的外长城防御线。
搞不好,自己被杀头都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中惧意更甚,还有什么比丧师失地更大的罪责,或许除了谋逆外就找不到了。
想到前几日才从高拱那里知道的,兵部确定的最终计划,将要抽调山东等地卫所支援京城,汇集十余万大军,如果连带蓟镇的兵马和京营能拼凑出来的几万人马,二十万应该有吧。
这么多人马,能不能被投入到宣府战役中去呢?
宣府和山西的兵马,凑一块应该还有十万左右,再有二十万大军出居庸关长城进入宣府,三十万大军是否可以击败俺答部十万人马?
面对可能的悲惨的后果,即便魏广德已经完全不看好此战前景,可他还是想要赌一把。
现在什么也不做,战后可能逐渐被排挤出朝堂,甚至多年后被找个由头问罪也说不定。
做了,赌一把,打赢了或许会让他迎来一个高光时刻,最起码,内阁入不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却可以预定下来。
只是一旦输了.
如果更大胆一点,加强内长城防御,不给俺答部突破内长城的机会,让俺答部只能选择继续南下抢掠。
以空间换时间,给俺答部足够的地盘分散兵力,然后调集南方湖广、江西卫所,包括是胡宗宪手上打击倭寇的主力部队,还有谭伦和戚继光新练出来的新军由南向北攻击呢?
届时二十万大军出居庸关封闭俺答部北逃路线,彻底把俺答部主力消灭在关内,这样的计划又是否可行。
在预见到自己可能会有悲惨未来的时候,魏广德脑瓜子里也开始蹦出无数的想法来,天马行空,越来越不靠谱,倾国之战都被他莫名其妙给想出来的。
好吧,魏广德也是被逼急了。
因为他很快就想到了,以现在明军的战力,要维持这么庞大作战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许明初那些军队才勉强可以完成吧。
看似完美的计划,其实各个点都是漏洞,俺答部只需要找准一个点进行突破,就可以让耗费无数资源的所谓作战计划付诸东流。
摇摇头,魏广德想要把不切实际的东西甩出脑袋去。
纸上谈兵要不得。
刘汉,还有那个叫李文进的家伙,可把劳资害惨了。
魏广德这会儿只会在脑袋里不断咒骂这两人,以前他对着二人是很陌生的,李文进倒是听说了,还是俞大猷的信里提到过。
想到之前杨博分析二人时就说,这两人应该都想不到也不敢做这样的大事儿,这里面透着古怪的话,魏广德心里又是一凛。
回想此战,不会是明军完全落入俺答部的圈套了吧。
佯攻宣府,让大同有了出兵理由,用板升城为诱饵,吸引大同军出战然后全歼,顺势从大同破关而入,这么说来,大同镇高层有白莲教匪,用尽手段才达成这样的目标。
此时,魏广德脑海里不禁又想到了在大同镇上演了一幕无间道,白莲教奸细混入大同高层,骗取李文进、刘汉的信任
“退朝。”
魏广德正想到此处时,耳朵里忽然传出黄锦那尖细的嗓音。
条件反射般,魏广德随着其他人一起向御座上的嘉靖皇帝行礼,随后众人缓缓退出大殿。
不敢看上面那位现在的样子,失魂落魄的魏广德如丧家之犬般匆匆离开了永寿宫,离开了西苑。
而此时刚刚完成扎营的俞大猷和刘汉两人自然不知道局势的发展,虽然即将和俺答部交战,但两人都没太大压力,都是打老了仗的人。
此时二人正在看着手下亲兵烤羊腿,这是今晚的晚餐。
在大草原上,秋风爽爽,头顶无尽星空,脚踏广袤大地开始一场野餐。
第372章实战测试
“也没什么好看的,四周都是一马平川。”
刘汉和俞大猷已经到了安银堡,先是在军堡周围转了转,发现这里地形全都是平坦的草原,没有可供利用的地方,随即就打马进了堡内。
此刻,两人踏足军堡废弃的城墙上,四处眺望后略有些失望。
远远的看上去,军堡的城墙好像很完好,可是近了才发现,整个军堡城墙坍塌处就有十余处,可以说就是个四处漏风的筛子。
不过相对来说,有一道土墙,有比在草原上临时扎下的营盘要强一些。
“这里只能是最后的手段了,最好还是在阵前击败俺答部追兵。”
俞大猷沉默片刻回了刘汉一句。
“对方大约一万人,我们八千人,不过都是精锐,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刘汉点头道。
说完话,两人不自觉就朝着东方望过去。
快中午的时候,北面出现了长长的队伍,那是明军的大队人马已经赶到了安银堡,很快就有亲兵迎了上去。
俞大猷和刘汉自然不用去管他们,上午的时候他们已经大致分派了下部队驻扎的地方。
运输队全部进入军堡中间的几处还算完好的院子里,其他部队也都安排了大致驻地,之后自然是埋锅造饭。
“哒哒哒”
东面十余匹战马飞奔而来,那是刘哈派出去监视俺答部的哨探,一次性回来这么多人,显然鞑子已经距离此地不远了。
果然,几名夜不收进入军堡栓好马匹,就在队官的带领下登上树立这二人大旗的城墙。
“禀报将军,敌军总数在一万三千人上下,其中一万人是鞑子骑兵,怀疑有小部份是俺答汗王庭卫队,但俺答汗应该不在队伍中,没有看到王庭大纛,可能是临时征调的万户,另有三千人可能是板升城骑兵.”
那领队的夜不收半跪在刘汉和俞大猷跟前汇报他们侦查到的敌情。
“王庭卫队么?”
刘汉略微惊诧一声,略作思考就对俞大猷说道:“这么看来,俺答汗还是挺重视我们的。”
“他们什么时候能到这里?”
俞大猷闻言微微点头,能够被选到俺答汗身边的战士,肯定都是草原上最勇猛的,战力自然不用多说,而且从俺答汗派出的人马中海油王庭卫队在其中,也可以判断出这支部队也是临时凑齐的人马。
显然,他们的目标应该就是直接奔着几个边堡来的,就是要在长城边上截住明军。
本来,从时间上看,留给俺答汗的时间并不充裕,可他们依然赶到了。
“下午晚些时候就会到这里,他们在前面河口有拐弯,应该是发现我军动向了。”
那领队急忙回答俞大猷的问道。
“不奇怪,我们有夜不收,他们也有斥候。”
俞大猷点点头,两军交战,敌军动向很重要,对面的领军将领不可能连这个都不知道。
即便他们派出再多的哨探,也很难完全封锁住敌方斥候的探寻。
“他们应该会绕过安银堡,在安银堡南边扎营,防止我们南逃。”
接着,俞大猷又开口说道。
“你们先下去吧。”
刘汉挥挥手,让几个哨探下去休息,随后回头对俞大猷说道:“那趁他们扎营的时候偷袭,还是今晚偷营?”
对面的鞑子战力不会弱,这是哨探回报的信息里,刘汉能听出来的。
如果对方只是普通的俺答部卒,他还有信心和他们一战,可在知道对方有可能是俺答汗身边的精锐后,一较高下的心思就淡了下来。
人数比对方少五千人,战力也略占上风,野战不好打。
“突袭很难,三五千人扎营,其他大军环伺在侧,我们一点机会也没有。”
说到这里,俞大猷环视军堡周围广袤的草原又接着说道:“这样的地形条件,没有丝毫可以使用计谋的机会,只有正面迎战一途了。”
话音落下后,刘汉也微微点头,不管是突袭还是偷袭,貌似在现在的战场环境下都很难实现,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正面迎战的话,我们的胜算就低了。”
刘汉低声说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