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38节
当初那一战,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刻大同军出现在左近,吓跑了实力不足的俺答汗,魏广德很怀疑会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这次又不同,明军出塞兵马就那么几千人,情报上可是说了鞑子追兵万余,实力并不对等。
魏广德可不相信刘汉带队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战绩,若是可以,早干什么去了。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魏广德愉快的心情,和其他人一样,魏广德虽然感到惊讶,但是却并不怀疑,他不相信大同锦衣卫的人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也不认为大同的官员会选择虚报战功,这是找死。
有这样的好消息,魏广德当然要摆上一桌好酒好菜款待劳堪,明日他也要回翰林院上值了,顺便还要去詹事府和都察院走走。
这些天,他在家里也憋的狠了。
第二日一大早,魏广德就走出家门返回翰林院销假上值。
对于魏广德的回归,同僚们看到他也都是会心一笑。
前段时间怎么回事他们自然知道,魏广德告病的原因他们也清楚的很,其实这也算是官场的一个规则了,纷纷上前和魏广德寒暄后才各自散去。
随后几日,魏广德恢复到往常的生活,每日按时上下值,同时,来自宣大的好消息也逐渐传来。
最早的好消息是来自宣府,报告俺答部在攻破长城进逼至长安所后,鞑子的进攻势头就被遏制住了。
紧随而来的就是大同巡抚李文进和大同总兵刘汉上报捷报,第二日到京城的奏疏,更是很详尽的把这次明军出塞和返回途中两场大战的过程进行了汇报。
至此,朝廷对大同战事才算彻底放心。
虽然战事并未结束,俺答部仍然占据龙门卫下面多个长城关隘滞留在关内,但是朝廷的注意力显然已经被从关心战事转移到大同军是如何在野战中击败俺答部上来了。
之前,大家都只是好奇,大同军凭什么击败的俺答部。
锦衣卫提供的最早情报中提出了安银堡这个地名,所以不少人想当然认为明军是据堡坚守,重创鞑子攻城主力,甚至可能打死打伤鞑子首领,才成功逼退俺答部追兵。
但是当大同详细战报送抵京师后,官员们才惊讶的发现,大同军居然是野战制胜。
明军在野战中击败占据优势的俺答部,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甚至比官员们知道大同军打了打胜仗还要让人难以接受。
就是难以接受。
一直以来,蒙古骑兵的攻击力都是明军的噩梦,自土木堡之后,明军在野战中就鲜有获胜的战绩。
当年大将军朱寿指挥的应州大捷倒是有一次野战,那次到底是战胜还是战败也不好说,但是整体战略上,明军应该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毕竟应州之战后,蒙古人二十多年不敢突入大明,也就是在边堡附近转转而不敢深入。
其他衙门的人也只是吃惊,而到了兵部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战报中的过程进行了复盘,其中两个亮点引起他们的关注。
第一就是明军参战部队的火器集中度非常高,虽然战报中说参战明军有马步军七千人,但实际上真正参战的只有俞大猷率领的三千人马。
而就是这三千人马,却装备了鸟铳千杆,佛朗机炮百门,这样的配置,让兵部大小官员们是目瞪口呆,他们的火器占比非常接近神机营。
明朝的神机营标配是步兵3600人,配置火铳3600杆;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手把口短火铳400杆,盏口将军炮160门,全营共计官兵5000人。
俞大猷率领的明军虽然还没有达到神机营八成的火器配比,但也相差不大。
当然,这只是纸面数据,实际上现在的神机营全营官兵拉出来有没有三千人都成问题,骑兵就更是少了一大半。
而第二点就是战报中提到的俞大猷设计了一款独轮战车,不仅轻便,对各种地形的适应新也非常好,还顺带可以解决军资运输问题。
独轮的设计,让这种战车在战场转向非常方便,本身车架就是佛朗机炮的炮架,前面的大盾还可以保护车后军卒,也可以视作是移动据马,因为大盾前面还装上长矛枪头。
实际上,在明初的时候,神机营就配置了一种偏厢战车,全军配置128辆,但这个时候配属保护步兵用的,可以防御对方的箭矢,但是一旦近身就没办法了。
当然,那时候的明军战力强大,真到了对方冲上来的时候,有明军骑兵早就冲上去了。
随着明军战力的衰退,老款偏厢车已经不适合战场形势的变化,逐渐退出了明军的序列。
直到十多年前的三边总督曾宪重新开始打造战车,把已经被淘汰的偏厢车拾起,但是最终因为一些原因,这批战车也没能上战场。
兵部这些年,实际上已经把此事都忘记了,忘记了可以尝试用战车对抗鞑子骑兵,在他们的思想里,只有筹集大批战马,也像鞑子那样武装出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才能与其在大草原上一决雌雄。
苦于朝廷财政困窘,兵部知道不可能筹集到银子,收购马匹自然也办不到,组建大骑兵军团的想法也只能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实际上,明朝立国后,对马政一直都很重视。
“独轮战车虽然好,可是毕竟靠人力,不适合长距离作战使用。”
“是啊,不过倒是一个办法,看能不能改动下偏厢车,让偏厢车也具备独轮战车的功能,给各镇配置一批.”
此时,由兵部尚书杨博主持,召集兵部官员们开会议事,讨论这次大同之战的得失,自然话题就被引到了这两点上。
俞大猷设计的独轮战车虽然经受了实战的考验,但是在兵部官员眼中,依旧不是适合大量打造的装备,缺点就在于其是以人力推动,难以长距离机动。
但是他们却从独轮车的变化中想到了马拉的偏厢车,其实也是可以改进的。
“武库司有空和工部那边议一议,看能不能重新设计下偏厢车,就以这独轮战车为蓝本进行改进。”
下面人的议论也提醒了杨博,明军九边军中还有大量偏厢车,虽然大多残破,可是曾宪当初打造的那批还是能用的。
只要重新设计一下,让偏厢车变成正厢车,哪怕重新打造也是可以的,只要确实可用。
“难,这独轮战车和以往皆不同,它用正面对敌,怕是不好改。”
当即有人就提出来道。
“那简单,这独轮战车简易,不如直接下发各军镇,让他们自己打造,武库司也要和工部一起想想新的偏厢车为好。”
确实,独轮车真的太简单了,看着那副简图,不少官员感觉自己似乎都能出手打造这么一架出来。
“大同叙功的事儿,内阁怎么说?”
杨博觉得有道理,所以也不想继续说战车这个事儿,随即开口讯问武选司郎中。
杨博的问话,那郎中却是一脸苦逼道:“又被退回来了,好像是因为俞大猷的事儿。”
第383章夜话
杨博问起大同叙功一事,没想到武选司郎中却是一脸苦逼道:“又被退回来了,好像是因为俞大猷的事儿。”
“怎么回事儿?”
杨博很是惊讶,大同打了打胜仗,兵部为部将请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麻烦了。
“这个.”
武选司郎中显得甚是尴尬,支支吾吾半天却没有说出话来。
“有什么就直说好了。”
杨博微微皱眉,开口催问道。
“杨大人,这事儿好像严阁老不同意。”
那郎中这才走近杨博,小声说了一句话。
“因为俞大猷?”
杨博盯着那郎中,继续追问道:“阁老怎么说的?”
“严阁老说,这俞大猷在浙江剿倭就中放跑了倭寇,导致现在江南倭患日益严重,虽然这次在大同立功,可也只能抵消部分罪责.”
俞大猷和胡宗宪、严嵩之间的事儿,杨博自然有所耳闻,只是没想到在取得大同大捷的情况下,严胡二人依旧不打算给俞大猷起复的机会。
也是,俞大猷没什么背景就能做到总兵官一职,这次大同的胜利也是居功至伟,足以显示出其人的能力。
杨博是兵部尚书,可还真没有直接决定俞大猷前途的能力,除非取得嘉靖皇帝的支持,否则他也不想因为俞大猷和严嵩之间生起龌龊。
“那严阁老的意思是?”
杨博不想和严嵩、胡宗宪怼上,虽然他并不怕他什么,可毕竟一朝为官,能不结怨就不结怨的好。
“恢复俞大猷的荫庇,让他继续做百户。”
那郎中说道,不过从他的表情来看,还是很为俞大猷不值的。
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居然不能官复原职,而是以百户重新起步,搁谁身上都会叫屈。
虽然现在的严嵩,说一句权侵朝野都不过分,但是在中下级官员当中,不少人都是发对他的。
为了升官,自然要给严府送上黄白之物,但是私下里,反对严嵩才是政治正确的做法,而兵部武选司郎中显然也是这样的人,他对严嵩在此事上的处理颇有微词。
“这还是徐阁老转圜后,严阁老才点的头,一开始只答应让俞大猷做百户,说都已经连升三级了。”
那郎中还在愤愤然继续说道。
现在俞大猷是犯事被贬,剥夺了官身,身上只有军卒的身份,严嵩说连升三级也还说得过去。
只不过俞大猷这么大的功劳,居然就给个百户,实在是说不过去。
杨博闻言只是微微点头,徐阶从中说和,给俞大猷的封赏中增加了恢复世袭武职这一条,虽然杨博觉得还是不够,但是也不好继续说什么。
“刘汉呢?还有李文进,吏部是怎么报请的?”
随即,杨博又开口问道。
“刘总兵由都督签事改加都督同知一事,内阁没有意见,吏部请的是李巡抚升副都御史,内阁也没有意见,不过.”
那郎中犹豫了一下,似乎很踌躇的样子。
“不过什么?”
杨博心中好奇问道。
“我出来时,顺耳听到徐阁老和严阁老似乎在里面说,似乎打算让宣大总督葛缙升兵部右侍郎,让李文进接替宣大总督一职。”
听到武选司郎中说出这话,杨博也只是点点头。
调葛缙回京城这事儿,他之前倒是有听过,是嘉靖皇帝的意思,皇帝的本意是让李文进总揽宣大事务。
虽然鞑子还没有退兵,但是目前宣府报来的消息,鞑子已经呆不住了。
明军在宣府实施坚壁清野,俺答部抢掠不到多少财物,而且在河套被袭后,不少部族青壮也想要返回各自部落去。
至于对大同、延绥等镇实施报复,想来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定下来的。
这次俺答部进攻明朝,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板升城被一把火烧掉,河套地区不少部族也跟着遭了殃。
如果是以前还好,各部族还有青壮可以抵抗明军的进攻,可是现在这些人大多被抽调到他这里,明军进攻的时机正是各部族最虚弱的时候,许多部族来不及逃走就被明军一锅端。
想来,鞑子退出宣府的消息很快就会传来,至少杨博想不出这仗还有继续打下去的必要。
而此时,在西长安街旁的一处茶室里,高拱和魏广德相对而坐,身前的茶几上摆放的香茶茶香四溢,却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徐阁老原话就是这样,看样子严阁老是打算一直压着俞大猷,不让他有机会重新起来。”
高拱看着魏广德,认真的说道。
“就给这样的封赏,陛下那里能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