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73节
魏广德看完吴山所拟《辞朝仪》,对大明藩王离京就藩的程序有了个大致了解,不过就在这时,耳朵里就听到殷士谵在问高拱道:“文书过内阁了吗?”
“当然,今日上午的时候送到的内阁,这会儿已经送入宫中了。”
高拱抚须含笑道:“我知道伱在想什么,严阁老倒是保持一贯的作风,秉公而为。”
“呵呵.到这个时候,他就是想要做什么也是晚了。”
殷士谵却是笑道:“回头我给陈逸甫去封信说说,让他也高兴高兴。”
“别,他看邸报也会知道的,你要真写了信,要是传出去,对殿下不好。”
高拱急忙出言阻止道。
“肃卿兄。”
魏广德听他们说到公文送入宫中,不由得心中一动,开口喊道。
等高拱、殷士谵等人的注意力转过来后,魏广德才开口问道:“我看吴尚书所定的《辞朝仪》,程序如此繁琐,陛下那边会过吗?”
好吧,平常的朝会就不说了,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三大朝会,嘉靖皇帝都会提前下旨全免,只安排个国公率满朝文武行礼,唯一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现的也就是每三年一次的殿试。
按照吴山所列的《辞朝仪》进行的话,在景王离京前两日他都要出面,还要面对景王和景王妃,嘉靖皇帝会做吗?
虽然大部分朝臣都认为嘉靖皇帝不上朝和不愿意见二王,主要还是和前朝正德皇帝一样,整日里忙着修仙大业所以耽搁了朝政和家庭亲情。
正德皇帝是忙着玩儿,嘉靖皇帝是忙着修仙,可是魏广德却是持不同意见的。
实际上这也是后世的,比较通行的看法,嘉靖皇帝并不是惰政,而是因为被整怕了。
见了两个儿子,结果不久儿子就死了,所以他相信的陶仲文的说法,“二龙不相见”的箴言已经深深刻入了他的骨子里。
尽管是景王离京就藩,嘉靖皇帝也未必会接见他,否则正旦日就见景王了。
后世观点,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中,除了最初那几年,朝政落在杨廷和等人手中外,之后的时间,朝政权柄都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一刻没有失落过。
之所以会如此,那就是嘉靖皇帝虽然忙于修炼道家秘术,却每日从不懒惰,坚持处理内阁所转来的公文奏疏。
对于内阁的票拟,嘉靖皇帝从来都不是盲从的,而是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在有了内阁以后,他又设立直庐的原因。
对奏疏中不懂的,或者不知的,马上就召见大臣进行询问,然后再做处理。
拍板权,始终牢牢握在手里,让阁臣们虽然能得势,却不敢肆意妄为。
“这是制度,陛下应该”
高拱一开始还没太在意,可是随即也领悟了魏广德话里的意思。
嘉靖皇帝破坏的规矩已经不少了,即便当年被认为荒唐透顶的正德皇帝也没有像当今这样,十数年不上朝的。
“你是说,陛下可能会驳回?”
高拱瞬间脸色大变。
“不知道,圣心难测。”
魏广德摇摇头说道,“不过就算是驳回,应该也只是会对辞行的仪程进行大幅删减,有可能入宫的那些会被删掉,毕竟钦天监已经算好了时间,要是真的直接驳回,这一来二去的,说不好就误了吉时。”
其实魏广德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嘉靖皇帝或许真的抗拒见到他的两个儿子,担心他们会因为看到自己而发生意外。
高拱这时候已经站起身来,搓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
“我怎么没想到呢。”
高拱来回走动,嘴里也小声嘀咕道。
《辞朝仪》在递上去前可是过了他的手的,当时他还觉得吴山所做四平八稳,完全按照仪制而为,断然不会有错,却偏偏忘记了当今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皇帝。
虽然在选择储君的问题上遵守了祖制,可只是一个亲王就藩的事儿,就算嘉靖皇帝真的违反前朝制度,可现在满朝文武除了一部分人外,其他大部分人都巴不得景王早点离开,自然不会多生事端。
想到这里,高拱站定后对三人说道:“此事是我马虎了,如果公文真被陛下驳回,那我就向吴尚书提议,直接删除景王入宫的仪式,换成景王携王妃遥拜帝后辞行,百官立候。”
不仅是嘉靖皇帝不愿接见他们,往常连百官女眷入宫觐见都一同取消,不过高拱话说道这里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毕竟景王母妃卢靖妃还在,不安排母子相见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正该如此。”
魏广德说道,“之前我在严府也看到过陛下批阅的奏疏,我看其中不少都有红字改动。”
“是的,一些陛下认为不妥的,会御笔修改。”
虽然这些改动,执笔之人其实大多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所写,可都是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所改,说是御笔也不为过。
以前魏广德在严府串门时就看到过发还的奏疏,以魏广德当时的看法,这类修改中其实有些是无关紧要的文字,该不该动其实都不要紧。
可是嘉靖皇帝还是在奏疏中改了,之后魏广德才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提醒百官和内阁阁臣,你们的奏疏朕都有看过,别想糊弄我。
当然,对着想法,魏广德谁也没有说过,至于其他人是否也这么想,魏广德也懒得去问。
只是,魏广德、高拱等人没想到的是,《辞朝仪》的批示还没有下来,仅仅两天后,就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
嘉靖四十年二月七日,当天红日高悬,天空晴朗有片片白云飘过,虽然依旧有些寒冷,可也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
巳时正三刻,天空忽然逐渐变得昏暗起来,如同即将入夜般,隐约可见漫天星斗。
“日食。”
天空的异像发生之时,魏广德和张居正就不约而同的喊道。
正在屋里闲聊的人,包括裕王在内都纷纷跑出屋子,抬头看向漆黑的天空,本该红日高悬却已经只剩下小半。
“钦天监该死。”
看到这样的场景,裕王不由得怒骂道。
明制,凡遇日、月食,均先由钦天监测算日、月食的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而这次的日食,钦天监却是没有推算出来
第415章山雨欲来
“怎么会如此.”
此时,钦天监内,一名身穿青袍的官员冲出官署,提着官袍前摆快速跑向院子里的一处高台,胸前的绣着白鹇的补子不断律动。
他一边跑,一边不是抬头看向天空,而在他身后,陆陆续续有官员跑出。
上了高台,他就急不可耐的开口问道:“怎么回事,今日有日食,为何没有推算出来。”
此时高台上,三个青袍官员正站在浑象仪前不知所措,听到来人的诘问却是张口结舌,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灵官,你来说。”
“监正大人,今日天空异相,我也不知该如何解释。”
“怎么会推算不出来?”
“监正大人,自古天象难测,从古到今许多都无法预测”
在监正和灵台郎对话的功夫,身后的人也陆陆续续到来。
“保章正,天象可记录了?”
看两个五官灵台郎都解释不清楚原因,钦天监监正把目光转向旁边站立的一人问道,他是钦天监五官保章正,专事记录天象,而先前所问的五官灵台郎则是专门观测天象的官员。
那保章郎捧着手里的记录念道:“嘉靖四十年二月辛卯,朔日食,是日微阴。”
“咚咚.咚.”
正说话间,远处西苑方向隐隐传来阵阵鼓声。
“陛下在击鼓救日。”
身后人群中有人用颤颤巍巍的口气说道。
随着西苑鼓声的响起,整个京城各处城楼和鼓楼里,守卫的官兵马上按照规矩跟随敲响了大鼓,一时间整个京城鼓声隆隆。
“完了完了完了.”
已经有人被吓傻了,只知道嘴里不停念叨着“完了”俩字。
古人比较迷信,而且天人感应学说随着儒家的不断发展壮大,深入人心,所以在他们看来日食的发生代表的是老天爷示警天子。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先见,故常加儆省,不敢逸豫。”
将政治活动与天象联系起来是历代帝王强调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帝王对“天垂象,现吉凶“的深信体现在天文历法机构的设立和对天文历法工作的重视。
为此,朱元璋还专门颁布了救日月礼,规定了发生日食的时候官员们应该怎么去救助日月。
在救日月礼上,朱元璋以高规格礼乐来进行救护,并且佐以文武百官恭敬的救护礼节,这些都说明了朱元璋对于“日食”和“月食”现象发生的看重。
对于日月食的救护逐渐制度化和复杂化,从最开始的面对日月食,到天子敲鼓来吓退天狗再到皇帝需要穿常服,不能再正殿居住等,都可以看出封建王朝对于日月食的看重。
日月食的测算主要依靠钦天监这样的机构,而由于历法的偏差,经常会导致钦天监在测算日月食的具体时间时出现偏差,所以很多钦天监的官员会因为测量时间的失误而获罪,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王朝对于日月食现象的看重。
如景泰元年正月辛卯发生了月食,但是由于钦天监的官员预测时间比实际发生时间晚,被皇帝关进了大狱。
而这次的日食则是完全没有推算到,想到可能遭遇到的处罚,此时高台上众人无不瑟瑟发抖。
一半是在高台上被寒风吹的,一半则是被吓的。
钦天监是明代的天文历法机构,执掌天文占卜、制定历法、推算节气、择日堪舆、报时等事务。
明朝钦天监的前身是太史监,太史监设立于元至正十六年,次年改监为院。
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的机构设置,于洪武元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后改名钦天监,形成钦天监下辖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的格局,“掌天文、定历数、占侯、推步之事”。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还在发呆的监正猛然间抬头看向天空,高挂天穹的红日虽然大部被遮掩,可并未完全被掩去,而此时,监正隐隐感觉似乎天色正在逐渐由暗转明。
“日食是不是要结束了?”
监正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好像亮了。”
“是亮了。”
在七嘴八舌中,监正猛然想到什么,随即抢过五官保章正手里记录天象的册子不禁念叨起来:“朔日食,是日微阴.是日微阴”
随着日食现象的逐渐消失,天空重新恢复了光明,太阳依旧高挂天穹之上,短暂间慌乱的京城也恢复了秩序。
此时西苑鼓楼上,嘉靖皇帝把手中的鼓槌往黄锦身上一抛,双手一挥衣袖,背着手气呼呼的下了鼓楼,黄锦双手捧着鼓槌紧紧跟在皇帝身后。
“马上派人去钦天监,朕要解释。”
今日的日食事发突然,之前完全没有得到钦天监的示警,相应的救护仪式根本就没有准备。
日食发生后,嘉靖皇帝才慌忙冲出寝宫来到这里,此时心中火气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