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8节

  这次九江卫出发的船队明显比前年小了不少,规模也就大概一半的样子,魏广德看到后面几条船上还是装的粮草。

  想想也是,镇江那个地方虽然粮食也多,不过大多都是过境北运的漕粮,自然不可能给卫所士卒食用。

  好在前两年官府加收的粮食储备在长江和大运河沿岸,这个时候正好先调拨一批到军前。

  倭寇云集舟山的消息已经由南京兵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传回的消息也到了,现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策略被认可,同意他集结南方卫所兵马准备围剿倭寇。

  是的,兵部尚书给朝廷的奏报,不仅写了现在浙江沿海的紧张局势,也表达了自己计划趁此难得的倭寇汇集的机会出兵围剿的打算。

  对于倭寇,在北京的皇帝和官员来说,都是疥癣之患,在他们看来,只要官兵一到,匪徒倭寇还不是就束手就擒。

  在读书人心目中,虽然看不起武官和胥吏,但是盗匪在看到这些人的时候,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

  你抢劫杀害百姓,那只是触犯大明律刑法,要是敢和官军、衙役对杀,那就是造反。

  在这时代的大部分读书人就是这么看的,至少对国内战事的理解就是这样。

  作奸犯科,那些刁民自然会做,也不奇怪,一样米养百样人,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和他们这些读书人一样道德品质高尚。

  但要是攻击官府的人,犯上作乱,在他们看来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是在北京城里的官老爷,还是外省各地的大人们来说,虽然都知道卫所糜烂,战兵缺失,可丝毫不以为围剿一些倭寇还能怎么样,难道还会打不赢?

  张经的奏报里也说了,集合周边卫所精壮二万余全力围剿倭寇,谅倭寇插翅难逃。

  这十来天魏广德自己琢磨的文章交到孙夫子那里以后,孙夫子看完就把魏广德叫到一边就是一顿痛批,写的什么玩意,有好几篇思想立意就有问题。

  然后手把手的教魏广德该怎么改,那些说法是错误的。

  都是一些比较冷门的题,其实孙夫子也只是靠自己的理解在教,效果也就那样了。

  “按我说的,回去再好好改改。”

  说了一大通后,孙夫子才端坐下来,手里拿起茶盏喝了一口润润干燥的嗓子。

  “这次的考题你怎么答的,给我说一下。”

  这会儿闲下来,孙夫子才开始问魏广德的答卷。

  魏广德考了县试第三十五名,他老早就知道了,但是对于考卷可就不清楚了。

  魏广德老老实实把自己的答卷和孙夫子说了下,这些答卷也就后面的试帖诗孙夫子没什么印象,应该是魏广德临时拼凑的。

  虽然不怎么样,可好歹过了县试。

  “接下来你把之前的那些文章都整理下,准备接下来的府试。”

  孙夫子提点道:“知道我让你们作文的道理了吧,这些文章回去你按我的说的好好整理下,重写交给我看。

  你也别去打听你考过了的同窗写的什么,平时让你们写就是为了考试时候有东西可用。”

  “学生明白。”

  魏广德连忙又是躬身作揖,开玩笑,自打一开始作文,孙夫子就告诉他平日里练习的文章不要轻易示人,当时魏广德其实就已经有了猜测,而且他还据此为自己的科举考试制定了计划。

  抱着一大摞文稿,魏广德回到自己座位上,把文稿先码好放进书包里,这才又拿起桌上的春秋继续读起来。

  午间休息的时候,三个和魏广德一样考过这次县试的考生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这次十个同窗参加县试,六人落榜,他们四个就在说后面去参加府试的事儿。

  府试的日期已经定下了,四月十六日开考,两场,这也是以往九江府的成例。

  县试以后,最新一届的录取名单就会报到府里去,他们需要在十日前到达九江府,依旧是在礼房完成报名,拿到准考证就好了。

  “听说府试会有上千人参加,那几十个名额,想想就头痛。”

  “好好记,好好背,就希望府试的题也和县试一般就好了。”

  是的,这次县试题目说不上刁钻,很是普通,都是比较常见的题目,也是孙夫子押题中的,只不过在相互的比较之后,十个考生也只有四个人顺利通关。

  好吧,内卷,在大明朝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广德,你什么时候去九江府?”

  这时候有人开口问道。

  魏广德家里是军户,他去九江府参加考试,九江卫内部肯定会给他提供方便,别的不说,就说一路上的交通,随着魏广德去九江府参加考试,说不好还不废脚力。

  “四月五日出发,在彭泽县码头,那天有千户所哨船去九江府卫所。”

  魏广德自然也明白他们的想法,随口就说道。

  这船也是舅舅离开前就安排好的,到时候表哥吴栋也会和他一起走,陪着他去九江府张家,直到府试结束。

  九江卫对于卫所子弟科举,其实也是有优待,至少卫所有专门接待的客房,就在九江府附近,方便卫所子弟参考,食宿还都不要钱。

  当然,这个不要钱只是名义上的,该给的小费也不会少,不过位置确实好,就在考场旁不远。

  不过魏广德肯定不会去那里住,只会去张府,毕竟早就安排好了的。

第67章再赴九江

  “能不能顺道带我们去九江?”

  有同窗急忙开口说道。

  “问题不大,你们带小厮吗?只多几个人的话应该是可以的。”

  魏广德想到之前去九江府的时候乘坐的那条大船,载二三十人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不知道自己这帮同窗会不会夹带私货。

  毕竟有两位同窗家里可是做生意的,要是把掌柜伙计啥的也带到九江去采购货物,那也麻烦的很。

  “我就带个跟班,不会让你为难的。”

  “我也是。”

  “我就一个人,到时候你们带的小厮可要帮我照应着。”

  “没问题,一句话的事儿。”

  “这样也就是多五个人,没有啥问题,到时候我们一起启程。”

  魏广德听到他们这么说,算算就是三个同窗加两家的小厮五个人,顺道过去也好,路上还有个说话的。

  “广德,回来前县里有没有个说法?”

  这时候,又有同窗开口问道,说话声音也压低了,感觉神神秘秘的。

  “什么说法?”

  魏广德好奇问道,那些天因为出征的事儿,魏广德要么陪着父亲,要么就在书房里写作,还真没怎么出去过。

  也就是去拜见县尊那天跟着表哥,还有曾元睿等几个人去喝了小酒,都是县城里几户家庭殷实的人家,其他时候,外界发生的事儿,他还真没怎么在意。

  “就是张好楚那厮的事儿,这次他考了县试案首,离开县城那会儿,我可听说有人议论,他是贿赂县尊拿下的案首。”

  “什么?”

  魏广德听到是张好楚,也就想起那家伙了。

  “他拿下个案首有什么的,就算真有什么猫腻,也正常,在彭泽县,他们张家还是很有点实力的。

  张好楚这人我见过,也听人说过,文才一般,不然也不会连续两次都考不过府试,还要陪着咱们继续考县试。

  这次就算真是县尊高抬贵手,其实也合理,毕竟县里捐资助学啥的,还要张家这些大户支持。”

  魏广德想想就笑道:“其实未必就是给多少银子,只要张家私下表示给县里多捐款,修桥补路啥的,给个案首,保他过府试,也是可以的,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占便宜。

  不过啊,我还是觉得不会,唐县尊在彭泽风评一向不错,不是个贪官,没刮过地皮。”

  魏广德说这话,首先就点出唐县尊不是贪官,贪官为了钱财,还真可能卖县案首,可他不是啊。

  魏广德可不会去说县尊可能在县试中舞弊,那玩意说起来的话,这次过了县试的考生怕都脸上无光,张好楚可能这么做了,其他人呢?

  魏广德可不会承认的,虽然考过之后他确实带去了不轻的拜礼,不过那也是常例,大家都要走这一步的。

  县试、府试,主考的知县和知府一般还会比较矜持,一般都不会收礼,也不会接见他们,不过今年魏广德送东西过去,可是送进去了的,往年好像就没有过,这也是表哥吴栋说的。

  想到这里,魏广德也觉得,说不好张家真给了什么好处,才让唐县尊抬了手。

  嘴上说不会,可魏广德结合表哥的话,心里其实也信了三分,至少张家应该是给了什么让唐县尊都不能拒绝的好处,才会点了张好楚县试案首,保他过府试。

  时间来到四月,镇江那边捎来消息,九江卫千多号人顺利抵达镇江,不过一直在那里休整训练,并没有着急忙慌的赶往松江府,自然也没有兵被调往浙江。

  而同时传回来的消息,宣州卫的人马没有赶来镇江,而是和苏州卫的兵马一起移防到了太仓,和太仓卫一起组成了一支三四千人的兵马。

  太仓离松江府很近,就在隔壁,要入卫支援自然很是快捷。

  魏广德从大哥那里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也想明白了。

  现在南京兵部这位叫张经的尚书应该是知兵的,人马调集起来先进行操练,显然是知道卫所都是什么货色,直接拉上去怕是要出大事儿,还不如先操练操练以备战时之需。

  据说只有浙江那边的卫所兵全部前压,住进了沿海的府县。

  看来南京兵部首先想到的还是要保证苏松二府的安全,毕竟是钱粮重点。

  “苏松财赋半天下”也不是吹出来的,毕竟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改朝换代,战乱刚平息那会儿,全国的社会生产都遭遇到破坏,这个时候苏州和松江的钱粮就是帝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了,就算到了大明朝中期,苏松二府财赋甲天下也是说得通了。

  苏州府和松江府在江南各府中也是有名的富府,朝廷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同其他。

  光是松江府,一年就要向北京內府上缴白银近十万两,还有数万石的白粮,向户部、工部、光禄寺等衙门解送几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的白银。

  最要命的还是据报,倭寇云集在舟山附近海岛上,那里距离松江府不过旦夕,所以这次倭寇云集的目标到底是浙江还是南直隶,还真的是很难说清楚。

  不过这些和魏广德没有太大关系,四月四日这天,他就在大哥魏文才的护送下去了彭泽县城,住进了舅舅家里。

  舅舅不在,自然当家的就是表哥吴栋。

  同行的三个同窗则是住在码头附近的客栈,上船前魏广德叫人通知一下就好。

  对于随船带几个人过去,吴栋自然没什么意见。

  “曾元睿这次也和我们一起走,元述会在九江码头接他。”

  吴栋听了魏广德说起还有三个同窗一起去九江府参加府试后就说道。

  大哥只在千户所住了一晚,第二天大早在送他们上船后就骑马直接回了崩山堡。

  船上多了几个应试考生,自然很是热闹,表哥吴栋也是过来人,自然就被几个同窗问起府试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路之上到是也不寂寞,很是热闹。

  临近傍晚的时候,官船抵达九江府码头,岸边一伙人早已翘首以待,为首之人自然就是张宏福和曾元述。

  曾元述和吴栋是好友,元述到了九江府,吴栋自然要联系表哥张宏福照看一二。

  张宏福虽然还没有进入官场,可是九江府的二代圈子里也算一号人物,最起码可以保证曾元述张在九江府不会被人欺负。

首节 上一节 3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