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04节
张居正对魏广德笑道。
“叔大兄先请。”
魏广德含笑谦让道。
“同去,同去。”
张居正笑道,不过还是当先走了过去,魏广德在他身后半步。
虽然两人是平级,但科举中张居正可算是魏广德前辈,不过两人没走几步身后就有小內侍跟上来小声禀报道:“二位先生,刚刚收到消息,陛下传谕内阁和兵部。”
“是什么事?”
魏广德和张居正都停下脚步,张居正转身问道。
“陛下忧虑边务,今秋恐有扰者,要内阁和兵部早定策以遏之。”
那內侍小声答道。
“还有其他事儿吗?”
张居正皱皱眉,随即又问道。
在得到没有的答复后,让小內侍离开,两人继续往里走。
“快八月了,秋高马肥之时,边镇又不安宁了。”
张居正小声说道。
魏广德只是点点头,没答话,心里也在盘算此事。
“前些天宣府马芳打了一仗,估摸着就是在试探虚实,陛下应该是想到此节,所以才下的这道谕旨。”
张居正继续说道。
“兵部有的忙了,闽广反贼还没剿灭,又到鞑虏兴兵扰边之时。”
魏广德也是摇着头说道。
在北京城做官这些年,魏广德感觉京城的官老爷们似乎一直都是在处理这些事儿,北边鞑子,南边倭寇,时不时西南还有土司造反,现在又增加了福建反贼,感觉一年四季不断有战事发生似的。
“不过杨尚书总督过宣大和蓟镇,对兵事当可放心,就看这次陛下批多少银子给边镇.”
魏广德继续说道,两人说话间渐行渐远。
礼部紧锣密鼓准备各种祭祀仪式,而魏广德通过几日打听也确定,兵部确实还未对万安守备一职选定人选。
以往那些惯会钻营,想要往上爬而又没有真材实料的武将,这个时候没一个走关系争取这个职位的,万安守备这个差事可不是闹着玩的,随时可能上战场。
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怕不是丢官罢职那么简单,褫夺世袭武职甚至被发配都是有可能的。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反而不急了,只是呆着裕王府里支棱着耳朵。
现在万安守备的事儿被兵部暂时放在一边,当务之急还是陛下问起的边事。
北京这边兵部知道是怎么回事,而南京可不知道。
说起来南边的战事,自然他们得到消息比北京更快,对局势的了解也更深刻。
在万寿圣节前一日,南京吏科给事中周京、兵科给事杨铨、御史林润等联名上书,言闽广、江西流贼初由建昌继及泰和,杀虏文武大吏,屡败官军,兹且延及万安、永泰、崇仁、乐安诸邑,而当事诸臣一筹莫展,请简任南赣都御史选,委附近良将及敕南京兵部发练卒策应之。
万寿圣节当日,魏广德和其他同僚一起穿上朝服在奉天门外行五拜三叩头礼后,眼睛就盯着前面的兵部尚书杨博。
毕竟他是在裕王府当值,都察院都少有过去,还真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和兵部的大人说项。
至于他那些同年,留在兵部的官职也不过主事,属于官员中最低级的存在,在这种事情上发言权真心不大。
所以,魏广德盘算后打算亲自和杨博说说俞大猷的事儿,之前和杨博打过几次交道,正好借举荐之机和杨博拉近些关系,也算是帮裕王府办事儿。
百官礼毕后各司其职,有差事的匆匆而去,无事则返回各自衙门办差。
魏广德是王府属官,今日是要等到御宴后才能离开,不过看到杨博带着兵部的人往外走,故意挡在路中假装未见。
等到杨博走近后,魏广德才急忙拱手行礼,“拜见大司马,几位大人。”
“呵呵,善贷啊,你.啊,对了,你们今日还有公务。”
看着大多都在往外走,而魏广德只是站在那里未动,杨博张口说了两句就想到裕王府的人还有御宴的差事。
魏广德看看杨博又看看他身后的人,笑道:“杨尚书,不知陛下问的边策可有定论?”
“大致有了想法,还需和内阁大人们商议后再上书。”
杨博笑笑,看向魏广德道:“善贷可是有妙计?”
其实兵部对北虏也早有定计,无非就是那几套路数,杨博这会儿也好奇魏广德是不是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出来。
“善贷愚钝,倒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魏广德急忙恭敬说道,随即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不知兵部对万安守备一职可有人选,不瞒大人,京城不少老乡听说有流贼入江西,担心不已,这些日子不断到我家里问朝廷可有应对之策。”
“南京那边也是在催问此事,不过边事要紧,这几日都在筹划边镇举措,还未就万安守备之事定下人选。”
杨博摇头叹道,“善贷是江西人,自然关心此事,我理解,兵部会尽快定下守将,保江西太平。
对了善贷,你心里可有人选?”
这时候,杨博心里已经有了预感,这魏广德站这里拦路,不会是想给自家人求官吧。
别说,貌似现在九江卫指挥同知吴占魁要是愿意镇守万安的话.
“杨尚书,不妨考虑下贵州西路参将俞大猷”
第443章升,迁
“杨尚书,不妨考虑下贵州西路参将俞大猷”
就在杨博以为魏广德拦路是要举荐自家亲戚的时候,没曾想听到魏广德说出的却是旁人。
魏广德还在那里说着俞大猷参与过的大小战事,而杨博已经抚须点头。
别说,魏广德举荐的人倒是真适合。
如果说以前杨博对俞大猷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在去年大同之战后还不知道就有些失职了。
只是这也不怪杨博,毕竟他上任兵部尚书才多久,之前离开宣大后还在蓟镇呆了不短的时间。
魏广德还在说俞大猷的过往经历,这会儿杨博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人选。
魏广德这会儿絮絮叨叨的,其实也是担心杨博嫌麻烦,毕竟俞大猷现在有实职,调走要经过黄光升那里,还要考虑谁接替,贵州那地方可不是谁都愿意去的,俞大猷离开了会不会闹乱子。
不过,对魏广德来说有些麻烦的事儿,其实如果兵部做出决定,不过就是几份公文的事儿。
当然,也不是下公文就了事,毕竟需要选拔出将官接替俞大猷,这其实才是最麻烦的。
摆手打断魏广德的话,杨博开口说道:“你举荐俞大猷这事儿,我知道了,兵部会尽快商议此事。”
说道这里,杨博忽然笑道:“如果有俞将军坐镇万安的话,江西还真就固若金汤了。”
他这话,其实也表现出他对俞大猷的态度,这个人很难打,是大明朝这会儿难得的武将,特别是当初俞大猷还在浙江担任总兵时,经常率领水师出海剿倭,将大部分倭寇拦阻在海上。
这也是嘉靖三十六年之后倭寇进攻明显南移,向福建、广东发展的原因。
不过这几年嘛,浙江、福建和广东持续遭到倭寇袭扰,虽说胡宗宪报告是王直残部报复,但不得不说俞大猷被治罪导致水师无力出战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杨博说完后,冲魏广德拱拱手,随即迈步往前走,回兵部衙门去了,他身后的侍郎等兵部官员在两人说话的时候也在思考魏广德举荐之人,都是觉得这个推荐还不错,所以都笑吟吟冲他拱手后追着杨博去了。
魏广德目送他们里去后,也赶紧往左阙门去,今日那里可是御宴,招待藩王府和海外藩国使团。
万寿圣节当日,众多仪式先后举行,不过每年如此,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岔子,礼部操办的还很不错。
万寿圣节后第三日,朝堂重回正轨,该处理的公务也要开始处理,而内阁阁臣和六部九卿再次被召入西苑。
“今之九边,大率以蓟镇为重,盖腹心既安四肢自无可虑,今虏止是永邵保兀慎摆腰三部兵寇大同镇川堡,而其酋俺答黄台吉把都儿及土蛮等潜形不露,窃恐其谋窥蓟镇伏承宸虑,臣谨以六事献。
一请先敕边臣,逐大同之寇,坚壁清野以固其守,设伏出奇以挫其锋,分精兵以捣其巢,简恶少以邀其马,使贼不得近蓟镇;
一御贼必先独石哨探”
今日众臣进入永寿宫后,嘉靖皇帝直接拿节前谕旨问话,问杨博兵部对边镇的策略。
而杨博在昨日就已经去了内阁,和严嵩及徐阶进行过商议,基本算是定下六条策略,现在不过是拿出来念一遍,以宽帝心。
等杨博说完,嘉靖皇帝皱眉问道:“兵部虑俺答部今秋欲进兵蓟镇,可有把握?”
“陛下,此前虏数万在宣府及大同寇边,其他边镇毫无动静,宣府副总兵马芳曾率部袭击入寇鞑子,发现并非俺答汗精锐.”
杨博急忙答道。
其实,这一时期,明军虽主守,但也不是一味防御,也有将官敢于出兵攻击兵临城下之敌,只不过战绩不佳,自然也不会往上报。
而且,如果不是俺答部尽出,只是少量鞑子骚扰,明军在有优势的情况下还是敢战的。
战绩不佳,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明军军中骑兵不足,即便取胜也很难阻拦鞑子北逃,没有首级,将官说什么也很难被认定,甚至还会被扣上虚报战功的罪责。
如果鞑子大部杀来,明军虽多但分散在各处军堡,反而不占优势,自然也不会傻傻的出战,只能勉力维持战线。
听了杨博的分析,嘉靖皇帝面色缓和,转头对严嵩问道:“内阁怎么说?”
严嵩忙拱手道:“陛下,兵部所言甚是。”
说道这里,回头看了眼正在点头的徐阶后继续说道:“内阁无其他意见。”
一个小动作,看在屋里众人眼中,自然这个意见是内阁两位阁臣共同的决定,而非严嵩一人之言。
“然。”
听到内阁没有什么意见,嘉靖皇帝这才放下心来,“所奏事宜悉允施行,令户部亟发主客兵粮毋误。”
“陛下,户部奏请按年例发放粮饷。”
这时候,户部尚书高耀急忙站出来躬身奏道。
“高尚书,昌平居庸黄花镇三区与宣府怀来隆庆永宁四海冶相为唇齿,宣大总督当秋近时移驻怀来策应蓟镇,且近年蓟镇主客兵粮屡称缺乏,宜即时给发,按往年例发放怕是不够。”
杨博急忙说道。
户部,自然考虑少花钱,而兵部则考虑打胜仗,阻俺答部于关外。
今秋防御,兵部计划调宣大精兵东移协防蓟镇,大军在外自然消耗大增,按惯例肯定是不够的。
而且往年秋冬时节,各镇军粮缺乏,自然想要借这个机会说出来,在御前争取从户部多讨要一些东西出来。
高耀这么急着站出来,其实就是担心杨博接下来要银子,若是不借这个机会把要拨发的粮饷定下数来,杨博下来后再上奏要多少多少,想来嘉靖皇帝那里也是会批的,户部就太被动了。
于是接下来,杨博和高耀开始争论起来,为的就是要加发多少饷金才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