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05节

  其实,整个过程就是杨博和高耀的诉苦大会,纷纷向嘉靖皇帝诉苦,因为在御前,自然最终的决定是嘉靖皇帝做出。

  而嘉靖皇帝在两人争论后也给出最终的决定,“年例外加发饷金四万两,得旨边臣不许妄侵,必节爱实用。”

  和以往一样,对朝廷的拨款,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都要增加“不许妄侵”这四个字。

  不过即便这四个字上了圣旨,对于官员们来说,按例该分润的还是要分润,并不会因为这几个字就不要银子了。

  要知道,分润那些银子的理由是“漂没”,是属于正常损耗,可不是谁贪污。

  兵事说完,袁炜这时候也出列奏道:“陛下,礼部奏,四方所进鲜芝共七百六十九本,其五色盈尺者尚不多得,请申谕明年加意采取。”

  “准。”

  嘉靖皇帝马上就说道,这说的是采购灵芝一事,对他来说自然是多多益善。

  刑部尚书蔡云程这时候也来凑热闹,道:“陛下,本欲来日上本奏报,今秋罪囚应决之事,今既在御前,还请陛下示下。”

  嘉靖皇帝略微沉吟后才说道:“五月苦旱,应祷垂霖秋,赐禾祥玄庥不偶,恩至感焉,今年暂免刑,其系狱如故。”

  说完,看到殿上众臣再没人出列,嘉靖皇帝挥挥手,示意黄锦把之前批红的奏本拿出,说道:“宣大总督李文进、巡抚迟凤翔等以七月中宣府捷闻,请叙副总兵马芳等功,兵部覆奏请赏,朕已经批了。”

  随着嘉靖皇帝话音落下,黄锦翻开奏疏念道:“赏文进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凤翔及总兵官李贤各二十两,二表里,马芳升秩二级,参将孙吴、戴恩、丁淳,参议杨巍各二十两一表里,参将王孟夏等军门分别犒赏。”

  黄锦念完,下面众臣反应不一,不过大多和他们关系不大,毕竟除了李文进和迟凤翔等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夫,只是严嵩眉头跳了跳。

  魏广德的小册子已经递到他手里,其中就有这马芳的名字,想要谋总兵官一职。

  现在马芳升秩二级,马芳现在是都督签事,升两级就跨过都督同知和右都督,成为左都督了,实职升总兵水到渠成。

  拦不住了。

  严嵩知道,这次别的人都有赏赐,而马芳却是升职,这就是要提拔的意思。

  皇帝有这个想法,他是绝对不能阻止的。

  和他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杨博,他哪能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想想李贤现在的年纪,宣府总兵官看来是要换人了。

  之前兵部就有人想要把马芳调往蓟镇,不过被他拦下,毕竟宣大是京师西北屏障,位置极为重要。

  如果俺答汗以后的目标从宣大转向蓟镇的话,倒是可以考虑此事。

  旨意宣读完,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看看众人开口问道:“各部还有事吗?”

  召集这么多人说了这么久,嘉靖皇帝有点乏了。

  其实今日召人入宫,主要就是说说边镇的事儿,如果没事儿就该让他们走人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杨博再次出列奏道:“陛下,万安守备一职,兵部已有人选。”

  “何人?”

  嘉靖皇帝看着杨博问道。

  “贵州西路参将、指挥佥事俞大猷。”

  杨博答道。

  听到这个名字,严嵩又一次皱眉,倒不是因为魏广德,因为魏广德给他的小册子上并没有俞大猷的名字,而他记起以前胡宗宪送来的书信里提过。

  这个人,当初本该是被治罪的,可最后被陆炳用条件给换走,之后又因为在大同立功得到升迁。

  那个时候,严嵩就意识到对于俞大猷,只能尽量打压,所以当初兵部叙功的时候他就一直压在俞大猷的封赏。

  没想到,今日在御前,杨博又提到此人。

  在皇帝面前怎么打压?

  严嵩意识到怕是无法阻止此事了,若是兵部上奏,他在内阁还可以拦下来。

  想到这里,严嵩虚眯着眼看了看杨博。

  “俞大猷?”

  嘉靖皇帝嘴里念叨一句,似是想起人来,问道:“就是那个在大同立功的俞大猷?”

  “正是。”

  杨博答道,“之前俞大猷上任贵州后,快速平定几股叛乱,现贵州西路已经安定。

  此次闽广流贼侵扰江西,兵部商议后觉得,调俞大猷坐镇万安实为万全之策,且俞大猷熟悉山野作战,若大军进剿,俞大猷可督军自西向东攻打反贼。”

  “内阁怎么说?”

  嘉靖皇帝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看向严嵩和徐阶。

  没有和徐阶讨论,严嵩就出列道:“俞大猷战功不俗,当可胜任此职,只是他本就是福建人,这.”

  严嵩话说道这里,忽然感觉不好,自己理由没找对。

  他是用文官的规则说的这话,就是文官是不能在家乡任职的。

  万安处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虽不属福建,可先前杨博可说了要让俞大猷派兵进剿反贼,那不就进福建了吗?

  只是,话说了一半才发现,俞大猷是武职,武职可没有这个说法。

  “阁老所言差矣”

  果然,杨博在严嵩顿住的时候马上就出言反驳,而徐阶则用略微诧异的目光看着严嵩的背影。

  很少见,严嵩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

  不过很快,徐阶心中就有了自己的猜测,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考虑不周。

  这,是身为内阁首辅致命的缺陷。

  想到这里,徐阶向其他人看去,果然发现许多人看向严嵩时,目光中都露出惊讶之色。

  严嵩先前的说辞不占理,在杨博的反驳中自然找不到话来应对,而他一时也想不到理由阻止此事。

  或许,如果是兵部上奏,他在内阁还可以让严世番出主意,想到阻止选调俞大猷的理由,可在御前,在这个时候,他是真的想不到该说什么拦下此事。

  看到杨博说完后,严嵩只是沉默不语,嘉靖皇帝也做出了决定,当即说道:“指挥佥事俞大猷充参将任万安守备,分守江西南赣等处。”

  嘉靖皇帝的话自然是一锤定音,严嵩也没想要再阻拦,主要还是找不到理由。

  等众人退出永寿宫后,杨博还很是兴奋,今日兵部的提案全部御前获得批准,他急着回兵部宣布此事,之后的流程还要尽快完成。

  严嵩走在后面,看着前面疾步而走的杨博,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怨恨之色。

  没拦住俞大猷改迁其实也无所谓,出宫以后严嵩心里就有了计较,回头争取把江西也纳入胡宗宪管理就是了,俞大猷在胡宗宪手下做事,还怕找不到理由摆布他。

第444章贼势燎原

  没拦住俞大猷改迁其实也无所谓,出宫以后严嵩心里就有了计较,回头争取把江西也纳入胡宗宪管理就是了,俞大猷在胡宗宪手下做事,还怕找不到理由摆布他。

  之前,虽然胡宗宪号称江南总督,但其实准确官职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是管不到江西兵马的,但可征调,通过江西都司调派。

  胡宗宪欲治罪俞大猷,自然把人弄到他手下,还不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当初剿灭王直残部后,胡宗宪还不是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人告了,圣旨一道锦衣卫拿人,严嵩此时只是想要复制一下,就可以轻易让他重蹈覆辙。

  等人走出西苑不久,消息也开始在京城衙门里扩散,第一时间也传入裕王府。

  以前,裕王府在收集信息方面是薄弱的,但在高拱入朝为官后,这样的局面大大缓解。

  礼部侍郎,三品高官,地位超然,行事自然方便很多,也能接触到朝中一些大事,这让裕王府的消息也变得灵通起来。

  兵部对于边镇的应对策略,其实之前朝野中就有流传,早在去年魏广德也有预判,倒是没有让王府中人感到诧异,不过也让魏广德在王府中的地位有明显提高。

  能谋兵事,魏广德将来入朝为官最起码可以坐镇兵部,不愁没有合适的职位。

  而这会儿,对于西苑传出的消息,魏广德感兴趣的自然是马芳升秩两极的消息。

  俞大猷调任江西,其实只需要了解俞大猷经历就可以理解,在朝中只需要一个推手,就可以达到,而马芳则不同。

  九边重镇延续多少年了,其间诞生无数将门,实际上现在九边重镇的总兵、参将这些重要职位,大多都是这些将门把持,他们是世代练兵的经验传承。

  而马芳则明显是个外来闯入者,凭借军功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

  总兵官,左都督,这已经是武将能够达到的最高军职了,剩下的不过是虚衔,什么时候加三公散傅。

  当初魏广德是想着让马芳以副总兵身份去蓟镇,立下功勋才好冲击总兵官一职,但是现在貌似没必要了,那是否还有必要帮他谋调任呢?

  想到早前和马芳书信中知道他的心思,老了还是想回大同,而不想到京城入五军都督府挂闲职,不过现在的马芳还年富力强,倒是没到准备养老的时候。

  而到了总兵这个级别,调任也变得麻烦起来,毕竟全大明就那么些总兵,都是在嘉靖皇帝那里挂上号的,魏广德一时间觉得貌似没什么好帮他的了。

  顺其自然吧。

  以这几年对马芳的了解,他也不像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人,他也是需要在朝中有人保他的。

  别看魏广德现在品级低,甚至都没有职权,可是将来的潜力大啊。

  翰林出身,又是裕王府讲官,就算在嘉靖皇帝这里得不到提拔重要,到裕王当政的时候飞黄腾达也是可以想象的,他那些同年可一直把他当主心骨,甚至超过了诸大绶、陶大临他们。

  魏广德打定主意,回家后再给马芳那边去封信问问,他是否还想在疆场上建功立业。

  至于俞大猷那边,魏广德就不打算去信了,因为贵州那边来回也不方便,都不知道俞大猷什么时候可以到江西赴任。

  不过按照以往的情况来看,俞大猷交接贵州的差事到江西上任万安守备一职,最快也得两月时间。

  时间悄然而过,很快进入九月。

  张琏反贼的消息不断传入京城,不过都不是好消息。

  反贼这段时间不断攻城略地,连破福建多县,甚至攻破南靖县兵锋直抵漳州府城,破镇海卫城,掠铅山、贵溪等处,奔袭建宁,还攻陷宜黄县。

  坏消息不断传来,再次在朝野中引发小小震动,特别是福建镇海卫城被破的消息,更是让五军都督府丢尽脸面。

  而福建、江西等地巡按御史也奏报地方官吏出现空缺,新任官员迟迟不能到任,导致地方管理混乱。

  兵部一面紧急下达命令,加快调派兵马速度,一面也催促征调武将尽快到任,而吏部也开始对福建、江西等地官员赴任进行核查,对逾期为上任官员就地革职。

  虽然朝廷里坏消息不断,可是在这段时间和裕王的接触中,魏广德也敏感的发现,裕王对于开海禁似乎变得更加坚定起来。

  想想也正常,闽广流贼发难的根本还是这些年的加派,导致百姓无以为计,不得不铤而走险,若开海则倭患可渐平复,不用加派,自然也就不存在流贼发动的土壤。

  这天,魏广德和裕王独处时,裕王开口说道:“昨日听闻,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奏请定议南京增设都督坐营官一事,善贷怎么看?”

  魏广德想想才答道:“闽浙局势危急,南京或许已有感知,所以请调都督坐营官,也是以防万一。”

  说完这话,魏广德又想到前两天兵部下的公文,有说道:“兵部前两日已经下令,对张琏反贼的战报五日一报,已经不再是地方官员自行其事,而是要时刻掌握信息,可见兵部怕也有不好的预感了。”

  在此以前,闽广流贼的消息都是地方官员在失陷某地后才上报,现在已经被要求按时上报,不管有无战事,可见兵部已经觉察到地方官员有些隐瞒、懈怠倾向,不利于他们掌控战局。

  “兵部那边有消息吗?议定何人担任南京坐营都督一职?”

首节 上一节 40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