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24节

  陈矩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不过黄锦和高忠却是有办法的。

  就在殿里气氛逐渐冷却下来的时候,高忠先一步开口说道:“皇爷,说起来《永乐大典》现仅余一部存放于宫廷里,确实存在走水的风险,只是若要印制书籍却需要庞大的银钱,不如.不如让内书房那边抄录一份分开保存。”

  是的,不能印制《永乐大典》,但是却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复印出来,那就是抄书。

  实际上,许多读书人最喜欢收藏的书,还是手工抄录的版本,他们认为书写上去的文章才是活的,而不喜欢印制,哪怕是雕版印刷的书籍。

  虽然,他们并不否认,印刷出来的书籍成本更低,更利于知识的推广传承。

  “是啊皇爷,高忠说的有道理。”

  有了高忠起头,黄锦也接话道:“其实不止内书房那些小子可以帮着抄书,朝廷里翰林院、国子监也可以参与进来。

  《永乐大典》书籍实在太过广博浩瀚,多找些人参与进来,也能更快的完成抄录工作。”

  陈矩闻言眨眨眼,抄一部书,那不是还是只能珍藏在内廷?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太监,早年都是有过内书房经历的,自然知道书籍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书籍不能广为传播,还有什么用?

  民间倒是有穷秀才会帮人抄书,可他们抄书的目的赚钱仅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为了练字。

  参加科举考试,对写字的要求颇高,许多穷苦的读书人无钱购置笔墨,就往往会在书坊找一份抄书的活计。

  通过抄书赚取笔墨费用,顺便还能赚点零花,最重要的是练字。

  不过现在说话的是高忠,是他干爹,虽然陈矩觉得抄录一部《永乐大典》其实除了多一道保险外,并无太大实际作用,也人微言轻他也不敢多说什么。

  “内书房、翰林院、国子监”

  嘉靖皇帝嘴里喃喃道。

  是的,他心动了。

  印制《永乐大典》不现实,可若是让人抄录,虽然所费也不会少,光是纸墨的开销也不会小,还有最后的装订等工作,也需要大量人手,但是相对陈矩那个不靠谱的印刷可就便宜多了。

  他喜欢《永乐大典》这部书,甚至想过要在自己死后,放入陵墓中陪葬,可若是宫中仅有一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实际上,修炼了几十年,虽然黄锦、严嵩有事没事凑趣都说他是“活神仙”,可是嘉靖皇帝岂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修炼是否有成,他自己心里清楚的很。

  印书旷日持久,投入过大不可取,抄书的功夫也不会短,即便真的投入大量的人力在其中,也是破费时间的。

  “好了,此事就此打住,容朕好好思量一番。”

  虽然话这么说,嘉靖皇帝在心里其实还是打定主意,有时间叫严嵩、徐阶他们过来议议,看看朝廷里对此是什么看法。

  嘉靖皇帝要重刻前礼部尚书胡濙所进卫生易简方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朝野,对此朝堂上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嘉靖皇帝在位这些年,下旨刻书不再少数,可是那些书多是道家典籍,而这次却是医药书籍。

  有人自然联想到皇帝此前病重的缘故,所以认为或许于此有关,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刻印医药书籍还不如刻印圣人之言好,纯属浪费。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堂上反对的话却是一句没有。

  临近年底,百官更关心的还是俸禄和岁赐,事关各家能否过一个肥年。

  朝廷在严嵩等内阁阁臣的领导下平稳运行,到了年前最后几日,嘉靖皇帝依旧下旨,正旦大朝会皇帝不御殿。

  对于这道旨意,不管是朝廷里还是裕王府诸人都是见怪不怪。

  这日,魏广德从裕王府回家,就从张吉手中接到一封来自蓟镇的书信。

  “董一元?”

  魏广德接过信,心里还有些纳闷。

  这两年,虽然蓟镇时刻遭遇来自俺答部的威胁,可在蓟镇严防死守之下却一直未得逞。

  蓟镇边堡虽时常遭遇鞑子突袭,但多是试探性进攻,并未有大的警讯,没有什么作战的机会,所以董一元现在依旧是蓟镇大军中一名游击将军。

  拆开信封抽出信纸,魏广德好奇董一元这时候给自己写信是做什么。

  不要奇怪,实际上就在几天前,董一元才差人送上请安信笺和年礼,让魏广德实在难以理解,怎么今年过节流行送双份吗?

  一看之下,魏广德有点明白了。

  这次的信件,其实主要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兄长董一奎。

  魏广德没见过董一奎,不过也知道董一元有这么一个兄长,之前和马芳官职相当。

  不过经历保安州一战后,在嘉靖皇帝那里挂上号,加上马芳确实能打仗,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虽然在宣府西路和俺答部的交手中有胜有败,但还是一路累功已经升为都督同知,宣府总兵官。

  而董一奎的战绩和马芳比自然逊色不少,一直担任宣府东路参将,品级也只是指挥同知。

  或许是两兄弟平日的通信中,董一奎向自己老弟说了什么,特别是年关前可能派人给董一元送信,顺便送上一些年礼,所以董一元才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送来这封信。

  说起来,其实此事还是和原宣府总兵官李贤和宣府巡抚迟凤翔有关系。

  事后,李贤被调回五军都督府任职,起总兵官之职被马芳升任,而朝廷到现在还未安排副总兵之职。

  这,自然让资历够足的董一奎看在眼里。

  不过到了总兵、副总兵这个级别,可不是他和宣府巡抚、乃至宣大总督走动就能得来的,需要在京师里有人帮人说项。

  董一奎在京城里两眼一抹黑,自然就想到了自家老弟口中京中贵人。

  魏广德,当初在宣府指挥保安州一战,董一奎运气不好没能和他交往,可也听同僚提到过此人。

  更重要的还是,此战中被魏广德委以重任的马芳,在之后的时间里平步青云,更是让宣府武将眼红。

  这里面,除了马芳的战功外,京城有人照应自然是脱不开关系的。

  事实上,在兵部高官们的眼中,马芳不仅是被嘉靖皇帝看中的人,还是裕王府的人。

  自然,在空出官职的时候选择举荐马芳,也是为向裕王府示好。

  这些,魏广德自然知道,所以虽然他没有专门为马芳升迁走动,可是在官员聚会的时候,他还是多次代马芳感谢兵部大人的提携之恩。

  “副总兵?”

  魏广德眉头微皱,董一元为兄长求官

第459章拜访

  魏广德没有想到,董一元的信居然是给他大哥董一奎求官来了。

  “副总兵”

  魏广德有些迟疑,虽然信中董一元也说了大哥很尊敬他,不过魏广德心里清楚,董一奎尊敬的其实只是权利。

  相对来说,在魏广德招揽的武将当中,董一元其实存在感很低。

  他也就是借着最早接触魏广德,又在关键时候听话才成为魏广德的部下,否则这种没什么战绩的武将,在边镇那是一抓一大把,根本就吸引不起他的兴趣。

  可也正因为董一元是最早投靠他的武将,魏广德还真不能因此就完全无视他的请求。

  不过,魏广德倒是不担心不好运作这件事儿。

  事实上,魏广德此时心头已经有了计较。

  年节上,能够让裕王府出面送礼的府邸不多,可是京城六部九卿那里,裕王府每年还是会差人送上年礼的。

  而这事儿,之前魏广德并没有上心,可是如果真要帮董一奎谋职,那兵部尚书杨博府上一行,就得他争着去一趟才行。

  借助送年礼的机会,把此事和杨博那里说说,争取一次敲定。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打定主意,一是先找人查查,现在宣大是个什么情况,宣府副总兵的官职是否已经许人。

  其次,自然还要找裕王说说,安排边镇将官的事儿可不小。

  像董一元、马芳、俞大猷这些人,看上去是投效在他门下,可是傻子都知道,他们其实看重的还是自己身为裕王府人这层身份。

  向安排董一奎这样的大事儿不知会裕王,将来说不得就会被御史弹劾为私通边将,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想想当初从保安州回来,嘉靖皇帝在西苑给自己说的话就可知,其实自己私下里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监视,只不过自己当时官微言轻,嘉靖皇帝并不在意。

  现在不在意,可将来自己官职升迁,权势变重以后,嘉靖皇帝,还有裕王还会不会如此看就不好说了。

  裕王,始终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

  扯虎皮,魏广德现在想的其实还是这个,自己在裕王眼中就是他和边将的联络员身份就好,边将不好意思直接找他说的事儿,还有鸡毛蒜皮事儿都和他联系,这样也就不会在最后引火烧身。

  势力大是好事儿,可是自己又不想造反,又不想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

  董一奎既然有投效之心,当然不好拂了好意。

  实际上,嘉靖皇帝对边镇军权看的还是很重,对各镇总兵人选都是慎之又慎。

  而现今实行的边镇总督、巡抚和总兵官制度就起到很好的,相互制约的作用,不管是谁都很难有异心。

  第二日,魏广德起身进了裕王府后,和往常一样和殷士谵等在小院里喝茶聊天打发时间,裕王还没那么早起身。

  “正甫兄,等两日王府给各家送礼的活儿分派下去没有?”

  抽空,魏广德就打听起此事来。

  以前魏广德未入王府,这样的差事自然轮不到他,是陈以勤、殷士谵和李芳在处理,而到了今日,他和张居正,还有唐汝辑自然都要被用到。

  “前天和李公公说了下,还是按照往年惯例,属官和內侍都出人一起送过去,也体现殿下对他们的宽容,到时候善贷可别推脱啊。”

  其实这些事儿,王府在高拱时期就已有惯制,每年都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责无旁贷。”

  魏广德笑眯眯说道。

  说这话,魏广德其实也只是打听下有没有安排,若是安排好了就得先说一声,若不是安排自己走杨博府上,那得先和人换换。

  “那一会儿李公公出来,我们就一起商量一下,距离过年剩余时间也不多了,该走的都走了吧。”

  于是殷士谵就开口说道。

  等裕王过来的时候,天已经不早了,想来昨晚肯定又很晚才休息。

  裕王有些喜欢享受,特别是好美色这点,魏广德以前听高拱提过一嘴,其实并没往心里去,可是最近这俩月就有点频繁了。

  虽说这种事儿做了,其实有利于裕王府子嗣,他们这些王府属官还真不好说什么。

  当初裕王老实过一段时间,那是因为高拱在,而且因为有裕王妃诞下皇子的缘故。

  但是现在不同了,皇子早夭,裕王妃也没了,裕王很快就扶正了侧妃陈氏。

  陈氏是和裕王正妃李氏一起选入的民女,被嘉靖皇帝送入裕王府立为侧妃,在正妃李氏死后扶正为裕王妃。

  临近年关,张居正和唐汝辑从殷士谵那里领了差事去户部领今年的俸禄和岁赐,殷士谵和李芳也在商量着今年过年裕王府的准备,魏广德找到了单独和裕王交流的机会。

  裕王的私事,魏广德自然不好多嘴,今日要说的自然就是董一元来信的事儿。

首节 上一节 42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