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96节

  为了生存,为了让部族存活下来,即便草原人不想流血,可也没有办法。

  明国人是不会送他们粮食的,他们自己都不够吃,所以,只能去抢。

  从他们手中抢走他们的口粮,让自己活下去。

  “抢掠为主,吸引明军出边墙追击,这才是我们的任务。”

  黄台吉提醒打来孙道,他还是有些担心这个莽撞的汉子关键时刻忘记自己的任务。

  黄台吉率兵进入辽河套地区的消息,伴随着鞑子骑兵行进中伴起的滚滚烟尘,已经被明军发觉,消息已经被快马加鞭送往辽阳和广宁二镇。

  不过,这个消息不管是对辽阳总兵还是广宁副总兵来说,其实都是那么回事儿。

  这几年,鞑子扰边之势越发频繁,也没人去关注他们的动向,只是对边墙各堡下达戒备的命令,甚至都没人派出夜不收侦查敌情,去了解鞑子军中带队首领是谁。

  防御战,他们有把握。

  野战,没有集结大军,十足把握,他们是绝对不会出边墙去的。

  只要再熬两个月就是雨季了,鞑子自然会退兵。

  “听说杨尚书失败了,没能说服杨选。”

  国子监里,魏广德边翻书,边开口说道。

  “是啊,杨总督以近两年鞑子频繁侵犯辽东各堡为理由,坚持认为他们今年的目标或许是辽东。”

  张居正也在做着和魏广德一样的动作,校录送来的《永乐大典》抄本,嘴里也答复道:“听说,因为这两年送往辽东的粮食多了,那边的粮价降了些,所以百姓储备的粮食也较以往多。

  你也知道,这几年北方寒灾厉害,连习惯了苦寒的鞑子都受不了,他们的牲畜据说损失很大,所以发觉辽东能抢到更多的粮食,所以主意就打到了那边。”

  “听说当年李承勋李巡抚力主修建的辽东长城其实是一道土墙?”

  魏广德又开口问道。

  “一面有砖石砌成,那个时候,辽东哪里有那么多财力,修建城墙,还不是就地取土夯实。”

  张居正答道,“不过,听说为了制约杨总督,兵部那边打算缓交粮草。”

  朝中的消息,特别是涉及军国大事一类的,自然还是张居正的消息更及时,毕竟这些法子,徐阶平日处理公务时就经常使用,自然也会传授给张居正。

  魏广德翻书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恢复活动,轻轻翻过一页,继续往下看。

  校录,那就是用原本和抄本进行对照,防止抄录过程中出错,这就是他们这些分校官的责任。

  看书,对于翰林院中人来说,自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何况看的还是《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奇书。

  不过看多了,魏广德不免也会觉得头昏脑涨,所以他和张居正大约每隔两三日就会集中看看这几日送来的,抄录好的书籍,平日里还是该干嘛干嘛。

  发现抄录有误,就会标记好,让人重抄,拆开来重新装订。

  无误的抄本,则要在书页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做好登记,分门别类放好。

  “你过两日有瑕,不妨去都察院走走。”

  就在两人翻书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开口说道。

  “都察院?”

  魏广德好奇问道。

  “听说里面有人在声讨海运济辽一事,怕是就要闹起来了。”

  张居正答道。

  魏广德想想就点点头,徐阶之前扶持潘恩从周延手中拿下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职,自然是把那里看做自己的地盘。

  只是可惜,潘恩自己不注意,让人抓住由头给弹劾了,这两日朝中还闹得沸沸扬扬。

  “他们不追着潘御史闹了?”

  魏广德惊讶问道,“徐阁老已经摆平了此事?”

  前两天,还有都察院同僚来找过他,让魏广德和他们一起上奏弹劾潘恩来着。

  说起来潘恩这事儿,貌似其实和他关系不大,只不过他在关键时候没有站出来拒绝此事。

  潘恩的儿子潘允端,在去年参加会试上榜,之后参加殿试,不过排名不怎么高,所以安排观政的衙门,潘恩也没有过多计较。

  或许,在他看来,随便那个衙门里镀镀金,等过上几年他再出手,给儿子某个好差事儿才是正经。

  要知道,在大明朝,像他们这样父子同朝为官的,往往都要有个避讳,他要尽全力表现出自己刚正不阿,不会给自己的儿子提供什么便利。

  本来,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看着潘允端并没有得到特殊待遇,自然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去说什么。

  可是,潘恩的门生,现任吏部尚书郭朴却在这个时候出手,把本来应该入职刑部或者外放的潘允端调到了礼部任事。

  潘恩和郭朴的关系,倒不是在朝中时建立的什么关系。

  潘恩是嘉靖二年的进士,郭朴则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不过郭朴参加河南乡试时,时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的潘恩担任了河南乡试主考。

  潘允端忽然调职礼部,自然被大家看在眼里,礼科给事中张益因此上奏,弹劾潘允端追求名利,投机钻营,潘恩身为左都御史溺爱儿子,不能公正处理此事,而郭朴身为吏部尚书徇私。

  张益的奏疏直接把当朝两位二品大员给告了,这样的奏疏进了内阁,徐阶和袁炜都不好处置,只得送入西苑。

  不出意料,似乎嘉靖皇帝并不打算深究此事,而选择留中。

  不过,这可平息不了科道言官的怒火。

  之前,大家觉得潘恩做事不错,没有给儿子提供什么便利,大家对他们的观感还是不错的,开始郭朴插手后事件就极速发酵,六科和都察院的弹劾奏疏雪片般飞入西苑。

  对此,即便身为左都御史,潘恩也不好压制下面,值得听之任之,自己则回府待堪。

  魏广德这会儿说起此事,也是好奇,要知道西苑不明确态度,那些言官是绝对不会收手的。

  徐阶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能够压服科道言官?

  “昨日陛下召见了老师。”

  张居正停下手中动作,四下看了看,无人,这才开口说道:“我老师猜测,潘御史怕是”

  张居正话没说完,不过魏广德已经放下手里的书,抬眼看着他。

  “此事影响如此之大?”

  魏广德这次是真惊到了,张居正话没说完,可话里透露出来的信息,似乎是潘恩要受处罚了。

  “郭尚书那里呢?”

  没等张居正说话,魏广德又追问道。

  “陛下压根没提郭尚书的事儿,最大可能就是潘允端外放,潘御史那里,可能是致仕。”

  张居正略犹豫后,还是把他知道的消息说了出来。

  “为什么这么笃定?”

  魏广德有些好奇,张居正说的是“可能”,也就是徐阶在见到嘉靖皇帝后,其实当时并没有马上确定处理结果。

  可是致仕,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处罚了,直接断了仕途。

  “陛下说了,潘御史年岁大了。”

  张居正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道。

  “也是,潘御史其实精神还不错,确实不容易让人想到他也是快七十的人了。”

  知道了原因,魏广德感叹一声。

  好吧,严嵩八十岁还在做首辅,其实什么年龄致仕,全看皇帝的心意。

  至于另一个倒霉蛋潘允端,魏广德是压根没提。

  不管怎么说,有徐阶在朝,后面还有张居正这些人在,潘允端就算外放,早晚也会有出头之日。

  魏广德不知道的是,后世上海知名的“豫园”,据说就是出自潘允端之手。

  上海本地统共就出了两个二品大员,一个是左都御史潘恩,自己儿子搞出来个豫园,另一个二品大员自然是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留下一个徐家汇。

  不过两人之间的交谈,到此也就结束了。

  两人各自想着心里的事儿,却都没有继续刚才的差事儿,书直接就丢在书案上。

  张居正在想什么,魏广德当然不知道,也不会去问,实在是这其中有很多怪异之处。

  最起码,魏广德感觉,这次张益弹劾三个人,从张居正刚才的话里可以得知,郭朴是屁事儿没有。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潘恩身后是徐阶,而郭朴身后是嘉靖皇帝吗?

  由此,魏广德自然想到了,貌似嘉靖皇帝对徐阶并不如当年他对严嵩那么宽容,似乎一早就有拿下潘恩之意。

  当初潘恩上台之时,正是徐、严二党争斗之时,当时嘉靖皇帝已经有心打压严嵩一系,于是就把都察院交到徐阶手中,壮大其声势和严党打擂台。

  现在严党尽去,貌似徐阶一系就要开始受影响了。

  都在,在张益弹劾之时,嘉靖皇帝就该要么驳回奏疏,或者给出处置,断不会让事态发展至此。

  嘉靖皇帝已经不是政治初哥,自然知道朝臣们是什么德性,特别是疯狗似的科道言官。

  其实留中,就是在放任。

  不过这些,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可不方便拿出来和张居正分享。

第520章义乌兵

  在潘恩一事上,嘉靖皇帝的态度确实存疑,至少魏广德是这么认为的。

  只不过他,还有裕王府,是否需要和徐阶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待考虑。

  由此,魏广德其实也想到了,嘉靖皇帝此时或许是真的不放心再把朝政放手给自己的首辅去做,他更加信任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

  就好像这次的事件中,作为始作俑者的郭朴居然能够轻松过关。

  毫无疑问,因为在皇帝看来,郭朴才是他手下的人,是真正忠心于他的。

  没来由的,魏广德有些羡慕起郭朴这帮子能写青词的官员来。

  自己写青词,结果是捅了娄子,而别人就能得到皇帝的看重。

  不过想到刚才张居正还提到的一个消息,那就是都察院有御史打算上奏辽船海运一事儿,魏广德不确定是不是潘恩授意在背后推动还是山东布政使司或者漕运的人在做。

  毕竟,这个时候,如何转移御史们关注的目标,也是缓解他目前窘境的办法之一。

  好在,张吉和那些商人们已经开始做朝廷关闭海运的准备。

首节 上一节 49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