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01节

  两军遭遇,自然免不了一通拼杀。

  不过明军的是辎兵,可没什么战斗力,几乎就再鞑子骑兵冲近后,明军军阵中就有不少人转身夺路而逃,直接带崩了整个军阵,让他们这次很轻松就抢到了大量粮食。

  “我们运气不错,又有这些粮食,相信杨照这次应该会带兵追赶了,到时候你打算怎么收拾他?”

  说话的,自然就是俺答汗之子辛爱,也就是黄台吉。

  鞑子骑兵依靠速度优势,可以纵横来回,让明军防不胜防。

  只是这次,因为抢到大量粮车的缘故,让他们的行进速度大大放慢。

  不过这样似乎正中下怀,他们好像巴不得明军追上来似的,黄台吉还有心思和手下打来孙说笑。

  “把都儿那边,怕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到时候倒是要和他比比,看谁能抓住或者杀死杨照,嘿嘿嘿.”

  在蒙古土默特部中,有能力和打来孙交手的勇士不多,他口中的把都儿就是其中之一。

  上次是把都儿跟着黄台吉攻破了长宁堡,洗劫了一番,这次换到他打来孙了。

  “此地距离熊山还有近百里,咱们可不能放松警惕,到时候若是杨照带人追来,你还得带人回去拦截一下,佯装败北,知道吗?”

  黄台吉提醒道。

  “台吉放心就是。”

  打来孙无所谓的答道。

  两人放慢马速说话间,身后就有快马奔来。

  到左近后,马上骑士也没像明军那样下马禀报,而是直接策马到两人身旁大声汇报道:“太极,都统大人,明军已经追到我们身后三十里外。”

  “哦,带队之人可探查清楚?”

  黄台吉还没说话,打来孙已经迫不及待的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明军军中有杨字旗,不过暂时还不能确定是不是明军杨照带队。”

  那斥候急忙答道。

  “为什么不能确定。”

  打来孙这会儿心里焦急,不觉扬起马鞭,只是手刚刚抬起就因为黄台吉的眼神而不得不放下,只好压下火气问道。

  “明军前后左右皆有骑兵护持,无法靠近,又因为明军行进中烟尘太大,无法确定旗帜。”

  那斥候急忙答道。

  差点吃了一鞭子,这会儿他只想尽快完成报信的任务,离开这里。

  “继续盯住,尽快探查清楚。”

  黄台吉这时候发话道,随即挥挥手示意他离开。

  “是。”

  那斥候巴不得早点离开,打来孙脾气可不怎么好,答应一声随即拨转马头往回而去。

  “就保持这样的速度,到达熊山的时候,明军差不多也该追上来了,只是希望那个明国的巡抚王什么的,别出来坏事儿。”

  黄台吉一边盘算两军行军速度,一边对打来孙说道。

  “杨照都带兵出来了,他还会听明国那个巡抚的话?”

  打来孙不大相信,随口就答道。

  “希望如此吧。”

  黄台吉虽然也比较鲁莽,可长期谁在俺答汗身边,也接触过不少明国人,特别是那帮叛出明国的白莲教徒。

  接触中,从他们口中得知,明国的将军都要听那些文官的。

  而辽东这地界,最大的武将是辽阳总兵,之后是广宁副总兵,但是在他们两人头上还有一个辽东巡抚,这个才是辽东最大的官。

  文官嘛,黄台吉可不在乎他们,即便之前打听过这个人,知道他是靠镇压明国内部一个叫师尚诏造反的人得到明国皇帝认可,派来巡抚辽东的。

  “明国巡抚叫王之诰,以前是参与镇压河南师尚诏造反起家的,那会儿他是河南参议,兵备副使。”

  这时候,在黄台吉身后的一个长相明显不同于蒙古人的汉子大声说道。

  不用说,此人当然也是归化城中的人,他们不少都留在蒙古各部族首领身旁,充当赞画等职。

  这会儿也是听到两人不断说着辽东巡抚,这才说话。

  “对,就是叫王之诰的,是这里的巡抚。”

  被他一提醒,打来孙就大声说道。

  “等确定身后之人是杨照再说吧。”

  黄台吉只是随意说了句道。

  进入夜晚,为了行军安全,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明军,都选择在天色擦黑后马上扎营。

  夜晚行军,弄不好兵马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走散,甚至造成混乱进而不可收拾。

  只不过,就是扎营的功夫,明军军营外就不断有蒙古斥候靠近打探,即便明军哨骑不断驱赶也是无效。

  半夜,黄台吉终于在帐中得到斥候回报,确定明军领兵将领正是辽东总兵官杨照。

  其实,他们这次所谋划的,只是要打疼明军,让蓟镇明军大举东进支援辽东。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要是能顺带干掉官职足够大的明国官员,那就求之不得了。

  明国在辽东叫得上号的,自然就是辽东巡抚和两个总兵官了,所以不管是黄台吉还是其他蒙古首领,自然都希望这次放长线能够钓到杨照这条大鱼。

  想让明国巡抚出战,他们自己想想都知道不可能,毕竟只是个文官。

  第二日清晨,在平原上追逐的两军不约而同的早早起身,纷纷拔营北行,只是一个是在跑,而一个是在追。

  明军此次带队的将官还真就是辽东总兵官杨照,在雨季结束后的这两月里,辽阳可算是被蒙古人折腾坏了。

  连续突破数次边墙,完全没有把他这个辽东总兵官放在眼里。

  前两次,得知边堡被破,杨照就曾带兵进行追击过,只是鞑子跑的太快。

  这次,杨照得知进来的鞑子就两三千人,又因为抢了数十车粮食而行动缓慢,自然觉得是一个机会,一个消灭这股鞑子的机会。

  只要灭掉这股鞑子,最近一两年里,应该就没有鞑子敢来犯辽阳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心思,所以他才调集了辽阳及周边全部骑兵五千多人出关追击,誓要夺回丢失的粮草。

  这一路追来,鞑子的斥候不断侦查明军,明军的哨探自然也在追踪着这股鞑子的踪迹,其实力也已经摸得清楚。

  确实只有不到三千人马的样子。

  这几次破边墙的鞑子兵马,一直都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在杨照看来,应该是鞑子分出一部分兵马运走之前抢掠到的财物的结果。

  现在消息得到证实,区区三千人马,他自然不放在眼里。

  这样的机会可不多,明军行进速度超过蒙古鞑子,他们眼看着插翅难逃。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才让杨照的追击变得大胆起来,丝毫不担心蒙古人使诈,即便之前得到蓟辽总督杨选的书信,提醒他小心戒备,提防鞑子大举攻占辽东。

  杨照的心思,其实和兵部尚书杨博类似,他可不怎么相信鞑子会把目标定在辽东这个苦寒之地。

  几十里路的行程在骑兵的行进中很快就过去了,在明军前锋眼中,前方大军经过腾起的烟尘清晰可见,他们已经追上了鞑子。

  “快,加速,追上他们。”

  前锋领军的游击将军急忙下令,同时派出传令兵向身后的总兵大人报信,目的自然是要他分出一部人马,从侧翼兜上去,截住鞑子逃跑路线。

  杨照得到了前面的通报,知道前锋已经咬住了鞑子的尾巴,他匆忙派出两队骑兵从左右侧翼包抄上去。

  这两路人马并不需要多少人,只要能挡住鞑子大军片刻,他们大部就能抵达战场。

  双方这几日都是一路行进,也不存在人困马乏一说,大家情况都一样,明军还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他丝毫不担心会打不过。

  而在一跑一追之间,两军很快就进入到熊山。

第524章伏击

  据《辽东志》记载:“熊山,城西北一百九十里开原,辽河西岸。”

  在这部史书中记载:“宗州,在辽东石熊山,耶律隆运(韩德让)以所俘汉民置。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确认宗州具体方位的重要参考坐标是“辽东石熊山”。

  宋代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留下一个有关宗州地理位置的重要信息:“宗州,治熊山县,在熊山之阳,东辽水,南至显州一百里”。

  这里提到了“东辽水”“显州”,并且再次提到了“熊山”。

  只不过到了如今,熊山已经不再有县治,明初倒是曾在此处设驿站,即为熊山站,又名安庆站。

  不过,随着明初在北地的收缩,熊山因孤悬边墙外,所以驿站早早就被裁撤,只留下一个地名。

  不过在今日,熊山脚下,两支大军一前一后奔驰在辽河平原上,近万人马奔驰腾起阵阵烟尘,那场面也是蔚为壮观。

  杨照的命令下达后,处于后面的明军军阵中就分出两支数百人的骑兵部队,不惜马力的加速,很快就从左右两边追上了前锋明军,进而超越,向着前方不远处的蒙古骑兵冲去。

  只是,靠近熊山的那支明军骑兵部队,受到山势影响,位置更加靠近中路,有点挡在明军前锋的道路上。

  熊山随名为山,但其实山势并不算高,只能算是一个丘陵山包,只不过这里可是在辽河平原上,这才把他凸显出来。

  熊山东面就是辽河,此处也是辽河上有名的黄泛区,每到雨季必然因为辽河泛滥变成沼泽。

  辽泽其实就是指的熊山东面,靠向辽河的地方。

  只不过,现在雨季已经结束,沼泽也在逐渐消退。

  不过也因此,熊山的东面,按理来说也是不适合大军行动的。

  而且,做为追击的明军,自然也不可能绕远路,从熊山另一侧穿行去包抄逃窜的蒙古鞑子,更何况熊山东面可没有道路条件让他们通行。

  两支追兵很快就追上了鞑子负责断后的部队,不过双方并没有接触,明军有意从两侧包抄,自然不想和鞑子断后部队交战。

  不过这样一来,远离熊山的明军追兵还好,而靠近熊山的明军则速度受到影响,而且骑兵队形也不再保持密集,逐渐变成一条长龙,阵型也显得单薄了许多。

  此时,鞑子的前锋队伍已经出了熊山,两侧变得宽阔起来,追击的明军也已经超过鞑子的后卫部队,接近鞑子的中路军。

  不过,两个明军游击却敏锐的注意到,鞑子前锋骑兵并没有向北方继续奔逃,而是向左开始兜圈,显然是要改变军队前进的方向。

  两个游击将军此时心里都知道,在明军追击到这个份上,鞑子应该不会继续逃跑了,而是要列阵和明军交战。

  不过看到鞑子骑兵的队列,从前锋到后卫,因为中军军中有大量的粮车存在,阵型被拉的很长。

  而且鞑子骑兵的数量,明显没有出关追击的明军多。

  所以两人此时还比较有信心,明军有能力歼灭这伙胆大妄为的鞑子。

首节 上一节 50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