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07节
他已经收到消息,六科和都察院的科道言官已经有人开始上奏弹劾他了,而且响应人数众多,相信西苑很快就会被这些弹劾奏疏淹没。
现在的杨选,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在鞑子攻打辽东城池的时候,蓟镇大军能够及时抵达战场,击败这些蒙古鞑子,杀死他们。
对于杨选来说,他也是要争分夺秒的。
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辽东的求援急报会不会就送到自己手里,所以他早早就向蓟镇总兵下达手令,命他速速带兵出山海关,救援辽东。
当然,他下达这份手令时也没有忘记向蓟镇长城各处关隘下达严加戒备的命令,他可不希望被人偷塔。
不管有没有用,至少这道命令还是要下的。
这就是官场生存之道,明知蓟镇大军外调后,对于蓟镇的防御肯定会出现纰漏,可该做的还是要做,否则那才是失职。
心中虽然慌乱,可杨选心中也生起一种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
是的,在杨选看来,如果不是杨博拖他的后腿,如果不是杨照实在太蠢,他那里会沦落到当前的地步。
杨选的仕途,其实和杨博是很相似的,由蓟镇总督为跳板直入中枢成为九卿之一。
杨博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
和魏广德分手后,张居正看看天色,直接就去了徐阁老府上。
内阁在短暂慌乱过后已经恢复以往的平静,开始布置善后事宜,包括让太仆寺增购战马补充辽东损失等,至于防备杨选派兵救援辽东,内阁知道兵部的筹划,自然不会专门给杨选下文。
这些,都是之前嘉靖皇帝召见时说好的,自然不会想到还会有差错。
在徐阶和袁炜看来,此时的杨选应该是惊慌失措才是,他的下一步应该都是听京城的命令,绝对不敢再擅自做主。
恶人,还是兵部去做好了。
不过张居正登门后,把在裕王府里发生的一幕原原本本告诉了徐阶,特别是魏广德的担心。
志大才疏,不堪大用。
这是魏广德对杨选的评价。
“出王府的时候,魏广德还和我析说了此刻杨选的心态,他以为此时言官弹劾下,他必然急于做出功绩,此前朝廷担心鞑子借机攻取辽东城池,想来此时杨总督必然也会有此担忧。”
张居正最后又把和魏广德分手时,魏广德分析杨选心态的话给徐阶细说了一遍。
徐阶轻捋胡须,就是静静听着,不过心中也在翻江倒海。
他此时心中有了两个顾忌,一就是杨选执意妄为,抽调蓟镇兵马援辽,让京畿防务空虚,二则是有些担心魏广德。
魏广德在裕王府里太出挑,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弟子张居正在裕王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魏广德看起来有些人畜无害,可官场上的事儿,不是你害不害人那么简单。
只要对他有威胁,徐阶都不介意想办法把人除去,就如当初高拱想把魏广德弄到福建去一般。
现在想来,当初徐阶就是稍稍动了些恻隐之心。
徐阶虽然和高拱保持良好关系,可这都只是表面而已,在内心里,他当然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取代高拱在裕王心目中的位置。
只是,裕王那里情况太特殊,而他做为嘉靖皇帝的臣子,也不能断然投效,那只会让自己在皇帝面前失分。
所以,他选择让弟子张居正进裕王府,增补这一份感情。
不过想到以后,徐阶在内心里还是把高拱,甚至魏广德看作敌人了。
以前,魏广德还不怎么入他法眼,毕竟官职品级就在那里。
但是这两年,通过张居正,徐阶已经看出来了,魏广德在裕王府里地位不低,在裕王心里的位置,怕是已经超过陈以勤、殷士谵这些陪伴他多年的老臣下了。
张居正说完话后,就等着老师说话,只是老师那里确实久久无言,似是还在陷入沉思。
张居正自然不能这时候打断老师的思路,就只能继续等待。
良久,徐阶眼睛微动,似是回过神来,嘴里淡淡开口道:“善贷的话有理,倒是老夫思虑不周了。”
徐阶起身,在屋里走了一圈,这才又对张居正说道:“此事我记下,明日一早就联系杨尚书处理此事。”
待说完话,徐阶转向张居正说道:“对这个魏广德,你也要加倍注意,或许将来他会是你同甘共苦的盟友,也可能是反目成仇的敌人,你心里也要有个数才好。”
闻言,张居正立马就懂了老师的教导。
魏广德能力太强,将来势必会和他争夺朝堂的话语权,即便他和魏广德很多方面看法一致也不会改变,亦如和高拱关系一般。
之前,老师徐阶就已经提醒过他此事,时刻提防高拱背后使坏。
因为,大明朝堂上的首辅,只可能有一位。
张居正躬身答应,毕竟老师也是为他好。
这点,他还是分得清的。
张居正离开徐府后,徐阶也在心里盘算这此事,明日一早就要派人去请杨博杨尚书来内阁商量此事,还要握住蓟镇总兵,这样才能控制住蓟镇的兵马,最起码让朝廷知道杨选在做什么。
以徐阶对杨选的了解,他是真有可能不理会内阁条子的。
而此时京城北面的燕山山脉里,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正在蜿蜒的山道上缓缓而行。
这支军队,自然就是黄台吉率领的蒙古部族骑兵,他们刚刚在辽东歼灭了总兵杨照率领的部队,之后就利用战马的机动性,快速逼近蓟镇。
古代称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古北口,正是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之一。
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
黄台吉这次南下,首选攻打目标自然就在这里。
只不过,古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也是明军重点关注的地段,平日里就防守严密,更何况蓟辽总督杨选刚刚又下了命令。
躲在远处观望,黄台吉发现此地明军防守森严,几无懈可击,只得无奈选择放弃,另寻一地作为突破口。
黄台吉也不是傻子,蒙古部族人口本就不多,他不可能不计伤亡去攻打明国的长城,毕竟打下来也守不住。
这里,不过他他们进兵和退兵的通道,完全不值得花费太大力气。
放弃古北口,并不代表他们就要放弃这次攻打大明的机会。
蓟镇大军匆匆出发离开三屯营往山海关方向机动,明军动作不小,消息自然有人会通过一些渠道传到鞑子军中。
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放弃,黄台吉不知道回去老爹俺答汗会怎么修理他。
虽然这些年,老汗已经不想打打杀杀的,所以也有心约束部众,可毕竟要吃饭。
连续天灾,让蒙古人现在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可是大明却一直堵死了互市的通道,不管他用什么法子联系明国官员,都不见效。
这次,俺答汗也是抱着锻炼辛爱台吉的目的才答应他动兵的请求,要是成功就可以逼迫明国就犯。
黄台吉率部离开古北口向东,沿途又观察了曹家寨关和杨家堡等沿线堡寨,终于到了泉水河边。
第529章破关
因为明军防范严密,黄台吉只得率部离开古北口向东行进,沿途又观察了曹家寨关和杨家堡等沿线堡寨,终于到了泉水河边。
“让将士们休息一下。”
伫马立于河边,黄台吉下令道。
八九月的天色,这样的行军,对士卒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眼下就有一条河,正是让士卒休息的好地方。
只不过,此处靠近长城,黄台吉还是命令把都儿派出大量斥候观察周围明军动向,防备明军哨探侦知。
黄台吉还在河边休息时,把都儿和打来孙安排了部众后又回到这里,和他商议下一步行动。
“台吉,顺着泉水河下去就是磨刀峪,墙子岭关,我们要不要过去看看。”
把都儿开口说道。
墙子岭关长城,地形复杂,又因为泉水河由此路过,明朝修建此段城墙时也是煞费苦心。
此地山势虽不算险峻,却有极其独特地势,V字形长城就建在这片山峦中。
黄台吉和打来孙没有来过这里,可把都儿却是来过,还近距离观察过此段城墙。
说实话,那复杂的地貌,明军仅仅是修建了数十个墩台,就把几乎整个地域一览无余。
也因此,蒙古人从未将此地看做是可以攻击的关口。
只是这次,随着黄台吉侦查了古北口等明军关隘后,把都儿倒是灵机一动,觉得此地明军说不得会有放松的心态,概因此地从未见过蒙古大军。
“磨刀峪,墙子岭?”
黄台吉低声呢喃一句,随即抬头看看天色道:“那一会儿我们过去看看,不行就继续往下走,我就不信到了遵化还找不到一个可以破关的地方。”
黄台吉一行也就十来个人,轻车简从悄悄摸到长城边上,一路还遇到数队负责遮蔽探马的斥候小队。
搞侦查,蒙古汉子那是相当在行,反侦察也是不弱。
从磨刀峪城墙继续往下走,接近墙子岭城墙段的时候,黄台吉终于眼前一亮。
这一段长城,因地势复杂,所以城墙并不是修建在山顶,而是半山坡上,又因沟壑纵横,许多段城墙都呈现出直上直下的走势,特别是位于沟壑底部那段,防守松懈,几乎看不到什么明军的身影。
从这个沟壑部位过去,不会遭遇很强烈的抵抗。
大军入关后,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队攻占两侧山头,大军进出边墙的通道就出来了。
黄台吉指着前面那段城墙,把自己心中的计划和打来孙、把都儿说了一遍,他们又补充完善。
一左一右的山头,由他们两个带人去攻打。
通道打开后,黄台吉就直接率领大军入关,直奔密云。
“台吉,攻打密云后,要不要我带人向北拿下古北口?”
把都儿又提议道。
黄台吉明白把都儿的心思,虽说眼前这段城墙低矮,利于攀爬攻下,可是自己带的近万人马过境,还是颇费时间。
他们大多是骑兵,过这样的城墙要么就是扒掉一段供骑兵进出,要么就是填土,制造一条通道,这里可没有关城可以过。
而把都儿的提议,就是他带人从背后偷袭古北口。
古北口为什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还得从这段地形说起。
京师以北,怀柔以东,有密云一城踞沃土。
其县东、北、西三向群山环伺,只西南一路坦途抵怀柔,再西可通明皇帝陵寝,折南可至京师。
县城东北百里许,有潮河川外接草原,古北一关可容万马,故而成为元时蒙人必经之归途。
只要拿下古北口,大军进出大明真如探囊取物般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