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08节
“这段城墙是怎么回事?貌似和其他地方的不大相同。”
黄台吉没有回答把都儿的问题,而是开口问道。
“听说这段墙很早就有,我上次来时曾听带路的说过,蒙古统治大明的时候,这里就有这段城墙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的。
明国后来也只是整修了一下这段城墙,并不是从头建的。
墙子岭,顾名思义,岭上有墙。
不过确实,这段城墙比明国人后来建的要低上不少,也就是这段路不好走,若是咱们带的是几万大军,还真不方便从这里过境。”
把都儿答道。
黄台吉思索良久,才开口道:“古北口那里,集结明军甚多,要一战攻下并不容易,何况我们这次带来的人马也不足。
若是攻打古北口,明国京城那边必然会有防备。”
“台吉的意思是?”
把都儿好奇问道。
“过了城墙,我带兵直接寻找河道,顺着河道冲向密云,能夺城就夺下来,若是明军防守严密,我直接挥师南下攻打怀柔、顺义,就沿河一路往下冲。
如果可以,就打下通州,听说那里是明国京城的粮仓,只要占领通州,不怕明国皇帝不屈服。”
黄台吉开口说道。
“上次我随大汗也是这么走的,不过到了那儿却没找到渡船,大军过不了河,否则别说通州,大都我们都能拿下。”
打来孙回忆道,那时候他们是第一次接近明国京城北京,都十好几年了,没想到这次他还能重游故地一趟。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亲帅数万大军突破古北口,沿途攻占密云、怀柔、顺义,兵锋直抵京城,可是却被两条大河挡住去路,让他们既不能接近北京城,又不能抢占通州。
当然,事后他们才得知,通州是京城的粮仓,里面储存有大量的粮食,实在是后悔不已,觉得是错失一次良机。
“这么多年了,明国人想来已经把通州重新经营一番,现下要再攻占,怕是更难。”
把都儿接话道:“听说前几年,明国人还重建了京城的城墙,把京城扩大很多。”
“别想着攻下明国人的京城,我们没带那么多人马过来。”
黄台吉开口说道,“现在明国人更加小心,年初父汗率部掠宣府,也没抢到多少东西,他们把粮食都藏在城池里,根本就不好抢占。”
“嗯,这次我们主要就是给明国皇帝一个教训,以抢掠粮食为主,这也是大汗的意思。
攻城,颇为消耗将士的性命,划不来,我蒙古的勇士应该驰骋在大草原上,而不是死在这里。”
把都儿点头说道。
“京城周边,明国人很集中,应该比辽东那边的收获大,记得城池周围就有很多集镇,我们可以抢到大量的粮食。”
打来孙也是笑道,或许是因为想到此行会满载而归,脸上不免浮现出开心的笑容。
“今日休息,明日开打。”
黄台吉又回头看了眼那段处于沟壑中的城墙,吩咐道。
很快,十几个人又悄无声息原路返回营地,他们的行迹也并没有被明军发现。
长城实在是太长了,长到大明虽然在九边沿途布置重兵防守,可依旧不可能处处严密。
实际上,长城全程并不都是城墙,在很多山势陡峭,地形复杂之地,也只是依山势修建了一道稍微厚实些的墙壁,周边也根本不会布置重兵。
只有零星分布的墩台观察周遭,在发现有鞑子入境时燃放烽火报信,通知城墙后明军抵挡。
当然,这样的地段,虽说好攻破,但也因为地势原因,根本无法供大军进出,只能说是小股部队可以行动,真要是上万人的大军,还是只能走长城上的那些关口。
“我刚从老师那里回来,听说兵部已经查到,杨选调蓟镇大军往山海关去,说要抢在鞑子攻打辽东各城时支援。”
张居正刚从内阁回到国子监,就告诉了魏广德这个消息。
抄录大典,选择的地方就在国子监旁边的大院子里。
魏广德揉揉太阳穴,嘴里淡淡说道:“只希望这次是我们多虑了,鞑子或许真的只是要攻打辽东。”
这个时候,明军大部已经快到山海关,就算把人马调回三屯营,那就要好几天的时间。
人马来回折腾,人困马乏的,就算人回来也需要几日修整,根本就没什么士气作战。
魏广德只能叹息,自己想到这点还是稍晚了两天。
“晚点要把消息传到裕王府去吗?”
张居正又说道,这已经是习惯了,听到什么消息,他们都会想到传递给裕王府知道。
“算了吧,裕王知道了,要是担心怎么办?
万一鞑子就没想到这点,没有打进来呢?
还是要相信兵部,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做。”
魏广德开口答道,随即稍微思索后又问道:“兵部下令追回蓟镇兵马没有?”
虽然晚了点,可魏广德还是问道,毕竟自己就在京城,要是真被鞑子偷家,还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儿。
就现在大明朝在京城的这些人马,指望京营作战,还是算了吧。
就在他们有一搭没一搭说话的时候,京城北面,密云东面磨刀峪、墙子岭城墙上,一簇簇烽烟已经点燃,滚滚浓烟直冲天际。
沿长城布置的一座座烽火台此时充当着这个时代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把鞑子入寇的消息快速向四周传递。
最早发觉鞑子入寇的,自然是古北口参将和密云副总兵。
烽火台会持续向后方传递敌情,而他们现在要做的,自然是第一时间下令城池戒严,防备鞑子偷袭。
此时的密云城门处,明军士卒推搡着想要挤入城内的百姓,他们要关闭城门,至于那些进不了城的人,那只能在城外跺跺脚,然后往周边山区里面跑,躲避这次的兵祸。
其实,位于长城边上居住的百姓早就有了自己生存的一套手段。
往日里,家里的东西都是归置好的,遇事可以快速收拾好必需品带走,本身他们也没多少家当。
能进城自然最好,进不去就只能往周围山里躲,许多村民甚至还在大山里找到专门的避难所,躲避战事。
就在密云县城门关闭后不久,东面就出现了阵阵烟尘,城楼上的明军脸色惶恐的看着这一幕。
他们知道,鞑子是真的打进来了,而且他们想要奔袭密云。
城下的百姓看到这一幕,再也不敢在城门附近逗留,纷纷沿城墙两边散开,往山里躲去。
他们聚集在这里,也只是希望如果长时间没有敌人出现,兴许城门就会打开放他们进去,可现在鞑子已经出现了,城里的明军是绝对不会给他们开门放行的。
黄台吉驻马立于城池一箭之地外,观察了下城墙上的明军,明显已经有了防备,已经无法完成突袭计划。
心里暗暗叹口气,随即留下少量骑兵观察敌情,带着大部人马先向西南方向奔袭一段,出了山地进入平原后,并没有向西急行,奔袭怀柔,而是南下直奔顺义。
兵力不足,这次进关,黄台吉可没打算把沿途周边的城池都洗劫一遍,怀柔就算了,还是通州和京城更有吸引力。
而此时密云城墙上的副总兵和明军士卒,看着滚滚而去的鞑子骑兵,无不是悄悄伸手抹了一把汗。
“通知下去,鞑子没有出关前,城门谁来了都不准打开,晚上双岗,给我守严实了,谁敢偷奸耍滑被怪我翻脸无情。”
副总兵对身边的几个游击将军下达命令道。
鞑子大部离开了,用屁股想也知道,他们是去抢怀柔了,也许是顺义,还有京
算了,他只是密云的总兵,只要密云不失,他的罪责就不大。
至于城外还有的那些鞑子,还是算了,虽然他们人不多,可是真要杀出去,人家见到敌众我寡还不是立马跑路,说不得又把鞑子引来。
而此时的怀柔城下,情况似乎就是密云的翻版。
城门快速被关闭,大量百姓聚集在城门处进不了城。
一些人只能咒骂两句就急急离开,向北面山区行去,更多的也只能避开大道,向南边前行。
他们并不知道,这次入寇的黄台吉压根就没把这里当做目标。
不过战事一起,谁又愿意去赌这万一,自然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不过,这些还知道避难的,都是在城池周围的百姓,更多生活在乡间的百姓可不知道恶魔已经逼近。
鞑子骑兵过密云直奔顺义,沿途一座座村镇,很快就被鞑子骑兵淹没,在百姓惊慌逃命的叫喊中,一声声惨叫传出。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辛爱、把都儿等大举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虏破关狼奔京师,大掠顺义、通县、三河等处。
第530章应对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辛爱、把都儿等大举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虏破关狼奔京师,大掠顺义、通县、三河等处。
密云、顺义方向烽火台相继点燃,向远方传递着敌人的到来。
当烽火传递到京城德胜门外十数里的土城,这里其实是距离京城最近的一处墩台时,守卫墩台的墩军一人快速跑出墩台,快马冲向京城。
密云方向出现敌情的消息,半天时间就已经传到京城,再次引发朝廷动荡。
刚刚还在激情于弹劾杨选,王之诰等人的朝臣们,这时出奇的安静,因为他们需要等待军方文字战报的送达。
鞑子来了多少人,从什么地方入关,他们的行动方向又是哪里?
烽火台虽然可以快速传递紧急敌情,但限于手段的单一,自然无法提供详细的讯息,所以只能预警,让朝廷及早做出准备,却不能把全部信息都传递过来。
京城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兵部,那里才是收到敌情消息的第一个衙门,急递铺的人想来此时已经在路上了。
鞑子真的来了,裕王再次召集了魏广德、张居正等人回裕王府议论此事。
以前,他们多是讨论来自南方倭寇的信息,这次要说的却是北边不远处密云方向的敌情。
只不过,这次魏广德的脸色很是严肃,透露出他此刻心情极差。
密云,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近了。
鞑子若是奔袭的话,三日时间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下,而京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可以做什么?
京营士兵上城墙,然后就没有了。
这么短的时间,京城向各镇发出勤王诏书都送不到各地军将手中,这还得是详细战报送到以后,兵部认为势头不对,奏请嘉靖皇帝才能下达这样的命令。
“之前杨选命令孙膑调集三屯营精兵出山海关增援辽东,现在鞑子却出现在蓟镇,兵部那边的命令也不知道发下去没有。”
殷士谵这会儿忧心忡忡的介绍了裕王府得到的情况。
杨选派兵去辽东的事儿,虽然张居正和魏广德没有报回裕王府,可裕王府自己安排在各衙门的线人还是知道了,并且把消息送入王府中。
所以,在京城里,各衙门里还真没有能保密的事儿,除非是堂官亲自负责的,才有可能真正保密。
这还只是有可能,所以大明朝堂基本就不具备任何保密意识,大家都把国家大事当做市井故事般用来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