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5节

  其实象他们之前狼吞虎咽的吃饭,也算是比较失礼的了。

  出了客栈,走过状元桥进入贡院街。

  上次来这里,他们可没有走到贡院那边去,只是远远看了眼。

  这次当然不同,穿过刻有“贡院”二字的木制牌坊,没几步就到了贡院大门口。

  不过这会儿过了辕门后,路上的学子就已经比较多了,在贡院大门那儿更是拥挤在一起。

  “看看,叫你快点,来晚了吧。”

  吴栋显得比魏广德还着急,嘴里不住说着魏广德。

  “我昨晚睡的很晚,那那么早能起来,再说也不知道今天就挂牌子。”

  魏广德回嘴道:“挂都挂出来了,也不会跑,等等看也是一样。”

  “好了,别说了,广德看书也是辛苦。”

  曾元述在一边打圆场道。

  江西是个大省,全省下辖13府78个州县,每年参加院试的考生是真的不少,一次考完,其实以南昌贡院的容量也是能办到的,据说贡院里面有考棚上万间。

  不过显然,提学官大人并不打算一次性进行正场考试,确实学生太多了。

  正场过后的复试,到是可以把择优录取的学子凑一块进行考试,决出最后的生员名额。

  等魏广德他们挤进人群后,很快就在考牌上看到了九江府下辖各县的参考场次,第一场就要进场。

  “三天后再来。”

  知道了考试时间和场次,魏广德就听到曾元述说道。

  “听说院试要准备饭食,好不好?能不能自己带食物进去?”

  挤出人群,魏广德又开始提出自己的疑问。

  院试的规则他也知道,可是对于考场为这么多考生准备饭食,魏广德就觉得味道怕是不怎么样。

第97章进场

  一转眼三天就过去了,按照时间早早起床洗漱。

  为了科举考试,店家也都会在考试那两天提早准备热水和饭食,所以很快的他们就在客栈吃完早饭。

  这家客栈参加这一场院试的考生有二十多人,不过大家并没有聚在一起前往,依旧是相熟之人一起过去。

  虽然是分两场考试,可是参考的学子并不见得就少,过了状元桥走上贡院街,街上人就多起来,大家都神色肃穆,少有轻松表情的学子。

  院试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心知肚明,太残酷了。

  魏广德不知道这个时候,站在这贡院街上的学子,有多少希望自己出身在北方或者西南的,因为在江南地区,院试实在是淘汰率高的吓人。

  就魏广德所在的彭泽县来说,有多少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秀才名额就十个上下,而要是到了山西或者西南的云贵那边,每个县的名额少点,也至少有八个。

  可是这两地,读书人又有多少呢?

  彭泽的读书人上千总是有的,到底几千不好说,可是能考到童生的,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几百人还是有,然后几百人争十来个名额。

  而到了北边或者西南,可能就是百多人争夺八九个名额。

  大明为什么要分南北中榜,江南这边的科举竞争太残酷了,差点的都被挤下去了,参加会试的都是优中选优,自然能够在会试殿试中拿到好的名次。

  一路走来,不时看到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翁,他们当然不是来送考的,而是自己来参加秀才考试的。

  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考生,魏广德除了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敬佩外,啥情绪也没有。

  都一把年纪了还来和小年轻抢生员,至少在此时,在他还没有跨过那道坎的时候,他非常反感这些老考生。

  在贡院大门附近,魏广德他们很快就看到打着彭泽县名字的大灯笼,那里就是他们彭泽考生聚集的地方。

  靠大门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大桌,后面几个身着制服的官吏在那里,还不是翻动手中的名册。

  院试也就甄别这一环节,按照考生报名考试,考生的相关信息都要登记造册,详细注明籍贯、年岁、面貌特征等还有就是保生信息。

  看到时辰差不多了,那边官吏就开始点名,点到名的就要站出来,官吏们会根据点名簿上的信息进行甄别,主要就是防止冒名顶替的舞弊行为。

  至于作保的生员,早考试前也早就进行过核对,不过这会儿他们也都站在官吏旁边等候唱名。

  和府试差不多的流程走下来,魏广德才有机会走近南昌贡院的大门。

  正门两侧立有一对石狮及两座古纹石坊,东石坊曰“明经取士”,西石坊曰“为国求贤”。

  魏广德不由略微驻足,看了看着两块石坊,随后才大踏步走进了南昌贡院的大门。

  进门以后又是一个小广场,又是府试那套搜捡程序。

  不过现在可是六月,天色虽早可并不冷,魏广德的衣衫也是单薄,搜捡很快就完成。

  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魏广德什么都没带,因为考场内会为考生准备这些,直接来就好了。

  毕竟考生太多,要是还要搜捡携带的物品,那就太耽误时间了。

  穿过小广场进入二门,中辟五门并列,以免考生彼此拥挤。

  再一进深便是“龙门”,俗称为“龙门口”,由此开始,考生和管理考试的官员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从龙门向前,有一座斗拱飞檐的三层塔形高楼,名曰“明远楼”,登高可尽览贡院全景。

  “明远”一词出自《大庸》的“慎络追远,明得归厚”,明远楼是历届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等登楼值班瞭望之处。

  “都跟上,不要东张西望,后面还有考生要引领,自己那好考引确认考号,直接进去就好。”

  前面有小吏领路,魏广德和身前身后的考生一起跟着往前走,绕过致公堂后才进入他们所在的考场。

  “看好自己的考号,不要走出考棚。”

  小吏继续在前面说道。

  这里的考棚到是和九江府试院的相似,只是占地更大,一排考舍下去怕不是有几十上百间。

  魏广德也没心思去数到底一排是多少考棚,就是盯着考棚上的字号,找到自己的考棚区,随即就脱离了这队人群,径直走进去对号入座。

  进了“文”字号考棚,打量下四周,单间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宽3尺、4尺。

  到了大明朝有些时日了,魏广德终于开始用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来判断数据,而不再是过去的米或者千克。

  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

  拿起旁边倚放的木板分别搭在两道砖缝,这就是考试的桌椅了。

  魏广德坐好后,感觉了下,还是感觉考棚狭窄了点,不过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想想后面还要经历几次这样的考试,而且一次比一次凶残,魏广德只能甩甩头,不再去想。

  拿到装好考试用品的考篮,魏广德就开始为考试做起准备来,先磨墨,然后就是坐等发题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听到一声刺耳的金属撞击声自明远楼上传来。

  “入场完毕,全场肃静。”

  这个时候,负责这排考舍的小吏在考棚直接穿行,嘴里小声说着话,让考棚里的考生都能听到。

  随着差役的到来,今科院试的考题也出现在魏广德的眼前。

  第一题,简约不简单,就是俩字:“子曰”。

  很简单,是真的很简单,可以说在座所有考生肯定都做过这道题,放在第一位,怕也是想让考生能放松一点,别紧张太甚影响考试。

  第二道题貌似也不是很复杂,“女与回也孰愈”。

  而第三道稍微麻烦点,抽了《诗经》和《礼记》中的两篇短文要求默写,纯粹就是压缩考生答前面两题时间的。

  当然,要是遇到记忆力不佳的考生,这第三道题就很要命了。

  没说的,魏广德把考题快速抄到草稿上,然后就准备从第三道题开始做起,时间耽搁不起。

第98章离场

  因为说,这次院试的三道考题都不算难。

  至少对于魏广德来说是这觉得,简单,自己都做过。

  不过在魏广德刷刷点点在答卷上默写两篇经文后,重新看向前面两道八股题,他才猛然警觉起来。

  有点不妙啊。

  这次的考题真不算难。

  可也就是因为普通,这考场内的考生怕是都做过,怎么让你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这个就麻烦了。

  是的。

  不管是“子曰”还是“女与回也孰愈”,魏广德都做过,孙夫子评价也还不错。

  毕竟是大路货,魏广德可以抄的地方就多了。

  可是到了院试考场上,魏广德心里这会儿有点没底了。

  临时鲜编一篇文章出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斤两自己清楚,每次自己捣鼓出来的文章,只要没有参考范文,都会让孙夫子血压升高。

  魏广德心里叹息一声,上一世的自己也是,小学中学的作文都是看着作文集高仿出来的。

  到了古代还是一样,要做出一篇稍微好点的,能够入别人眼的文章,也需要范文来高仿。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这是破题,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把自己当初凑出来的文章写上去,至少还有两三成把握。

  自己费心费力忙活了俩月,就是防备这这次的院试主考提学官大人再出幺蛾子,没想到人家给你来个堂堂正正的考题。

  最要命的其实就是这么堂堂正正,有时候魏广德真恨不得考官出点刁钻刻薄的考题,先淘汰一大半,然后让自己这个天选之人,位面之子轻松过关。

  想再多也是无用,魏广德继续往下承题。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把自己拼凑的文章写在草稿上,又检查了一下,没有错漏,然后开始答“子曰”。

  院试的正场考试,对魏广德来说,是真的简单到极点,吃过送来的清汤寡水后,魏广德上了次茅房。

  不去不行,在考舍里呆了半天。

  上午的时候,魏广德就已经把这科的考题都做出来的,天气闷热的很,他没敢贸然抄上答卷,这可不像之前的默写。

首节 上一节 5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