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84节
“徐阁老,你也看看吧,本官已经看过了。”
“好。”
徐阶伸手接过张永明递来的书信,和他类似的动作于是一边,仔细看过书信内容后,又对书信进行一番检查,连带着留名的信封也看了两眼,这才把书信递给李春芳。
整个过程中,李春芳都默不作声,只是悄悄观察着张永明和徐阶的一举一动,想要看出点什么端倪。
只是可惜,两个人看完书信后,把书信递给他时,他也没有发现丝毫异常。
接过徐阶递来的书信,李春芳仔细看过一遍,有时候还对部分段落反复看了数次,也逐渐对胡宗宪写这封信的目的有了了解。
再看最后的落款,字儿似乎没错,印章貌似也不假。
不要奇怪李春芳为什么认识胡宗宪的字,知道胡宗宪的私章,胡宗宪发达的时候,即便京城有严嵩的庇佑,可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的。
每年向翰林院,向他们这些学士府上送上冰敬碳敬,年礼一类的,李春芳自然也没有少收过。
那些拜帖上的字迹,印章,李春芳还是有印象的。
长出一口气,虽然之前他对这封书信还有怀疑的话,到现在他似乎已经相信这封信应该就是胡宗宪所写。
当时的胡宗宪,可以说为了巴结上严家,在赵文华死掉,断掉了京城的奥援后开始不择手段联络一切和严府说得上话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做为江南剿倭总督,手上的权利太大,经手的钱财太多。
财帛动人心,没人会对那些财富视而不见。
如果在京城没有人护持,胡宗宪的仕途随时都可能戛然而止。
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也是不争的事实,内情其实在胡宗宪被缉拿回京后已经逐渐传出。
特别是在其心腹游击营将军王应岐在武林发动军事哗变后,浙江大大小小的军头为了撇清和胡宗宪等人的关系,已经把内情通过各种渠道交代了一些。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会直接捅到嘉靖皇帝面前,由嘉靖皇帝出面才保下他的原因。
通过在浙、直等地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两浙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
这些钱财其中一些被用来招募营兵围剿倭寇及发放奖励中使用,还有一些钱财是用在招抚倭寇上,但大部分还是供他自己挥霍。
而不管是发放营兵的赏银还是招抚倭寇的花销,都爆出巨大的窟窿。
当然,摆到嘉靖皇帝面前,能让皇帝看到的,自然都是把这些窟窿全部转移到招抚倭寇上面去了,营兵那边的问题都被处理掉。
毕竟,到这个时候,江南沿海各省依旧是战区,不时出现倭寇袭扰。
为了不动摇军心,江南官员只能违心掩盖此事。
第589章逮人
“徐阁老,我看还是把这些都送到西苑请陛下定夺吧。”
证据确凿,李春芳自然也不会帮胡宗宪说话。
即便以往收过他送的礼物,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切还是以朝廷大事为重。
虽然,在李春芳心里,依旧觉得这封书信出现的蹊跷。
可怀疑,此时也只能埋藏在心底。
“钟诚,你呢?”
徐阶听到李春芳的话只是微微点头,随后又转头看向张永明,问道。
“兹事体大,我觉得还是送呈陛下御览为好。”
张永明不假思索就答道,实际上从都察院过来的一路上他就已经想好,怎么处理,还是让几位大人做主好了。
虽然他有发言权,可敢伪造圣旨,这次嘉靖皇帝未必会像上次那样轻饶过胡宗宪。
他没有怀疑过这些东西的真假,因为王汝正是他的人,他并没有给王汝正下过这样的命令,那么这些东西应该就是在查抄罗家时发现的,当做不得假。
不过他猜不透嘉靖皇帝的态度,所以不打算在此事上表态。
上次,在处置胡宗宪的问题上他就过早表态,毕竟都察院已经得到消息,确认胡宗宪贪墨行为,甚至,他们还查到胡宗宪曾经伪造过赦免诏书、
由此,张永明对从罗龙文家里搜到胡宗宪“自拟圣旨”是丝毫不意外的。
想想,张永明觉得还是有必要把此事告知两位阁老,虽然那事儿证据已经被胡宗宪销毁,可当时参与抓捕和审讯汪直的官员,他们可都是人证。
“两位阁老,钟诚还有一事要告知。”
念及此,张永明又开口说道。
“何事?”
徐阶转头问道。
“据我都察院御史在浙江监察时曾听闻过一件事儿,当初胡宗宪和汪直勾接时,曾给了汪直一份‘赦免诏书’,大意是陛下赦免汪直所犯罪行。”
张永明直言道。
“什么?”
闻言,李春芳大惊失色,随即马上转头看向徐阶,那双眼充满着问询之意。
汪直,那可是被嘉靖皇帝下旨斩首之人,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嘉靖皇帝绝对没有下过这样的旨意,否则即便朝臣再怎么群情激奋,嘉靖皇帝也绝对不会食言,一定会赦免汪直的罪行。
只不过那个时候,李春芳可没有进入朝堂的高层,所以他只能把探究的眼神看向徐阶,等待他的确定。
他相信,徐阶应该可以给他答案,那时候的徐阶可是当朝次辅。
徐阶被李春芳盯着也觉得有些不自在,不过他这时也在震撼胡宗宪的胆大。
他可以确定,嘉靖皇帝从未下过这样的旨意,虽然那个时候,严嵩确实曾经向促成嘉靖皇帝赦免汪直之罪。
但因为百官及天下臣民对倭寇的憎恨,嘉靖皇帝并没有听严嵩之言,而是决定杀他以泄民愤。
面对李春芳询问的目光,徐阶摇摇头。
“钟诚,此事非同小可,你可知道一旦罪名坐实的后果,你那话可有证据?”
李春芳从徐阶这里得到答案,随即又转头看向张永明问道。
“此事是当初御史监察浙江时发现,随后也找到许多参与抓捕、审讯汪直的官员进行过确认。”
说道这里,张永明忽然叹口气说道:“据说,此事在当时的杭州也是人尽皆知,否则汪直哪里敢跑到杭州去。
据说他在杭州直到被按察使司缉拿前,每日都有浙江官员陪同宴请,过的那是潇洒惬意至极。
在其被朝廷斩首后,杭州百姓还在流传朝廷说话不算话的传闻,说陛下是君有戏言。”
“此事,之前为什么不报?”
李春芳怒道。
他是嘉靖皇帝一手捡拔,对皇帝那是忠心耿耿,此事听到杭州百姓编排嘉靖皇帝的不是,心中就是愤怒不已。
“没有找到那份诏书,十有八九应该被胡宗宪毁掉了,没有证据,光有人证很难坐实,毕竟这罪名太大,无真凭实据很难让人信服。”
张永明只得答道。
如果说李春芳之前还对王汝正的奏疏有怀疑的话,此时听了张永明的话,对书信就再无丝毫怀疑。
胡宗宪胆大至此,什么事儿做不出来。
“徐阁老,我看,我们还是速速进宫,向陛下禀告此事。”
李春芳满脸寒霜地道。
李春芳对嘉靖皇帝的感恩可不是装出来的,他和其他大部分成名的大臣一样,科举之路都充满传奇色彩。
李春芳在二十一岁时就已经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老爷,这个岁数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之时,自然少不得幻想金榜题名的美好日子。
可是历史仿佛给这位开了个玩笑,之后十余年参加会试,全部折戟沉沙,直到三十多岁,在嘉靖二十六年的会试中才一举上榜,不过名次只是排在第十位。
第十位,这个名次当然不低,可是按理说却是无缘殿试一甲。
可运气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嘉靖皇帝在点状元的时候,居然最后点了李春芳为状元。
外界又传,当时点状元之时,本来嘉靖皇帝是要点张春为状元的,可提笔朱砂滴落在李春芳的卷子上。
笃信道教,相信天道的嘉靖皇帝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改变了主意,选定李春芳为当科状元。
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名录中,不乏后世响当当的名字。
张居正,号称明中后期的改革家,二甲第九名。
杨继盛,被称为大明第一硬汉,二甲第十一名。
王世贞,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明朝后七子之一,据说擅长写小说,二甲第八十名。
魏广德的老熟人殷士谵在这一年也是上榜,不过才三甲106名,而在他之后的,则是后世有名的戏曲家汪道昆。
其他的名人,也有不少,只是相对这几位就稍显逊色。
李春芳这个状元,不管怎么来的,反正他都感恩嘉靖皇帝。
此时闻听胡宗宪如此大逆不道,当即愤怒难平。
“好,那我们现在就去西苑觐见陛下。”
现在的情况是徐阶梦寐以求的,有李春芳支持,这些证据也就不是证据了,更何况还有张永明说的那档子事儿,也是好查的很。
百官就算对王汝正交上来的东西有怀疑,可杭州的事儿却可以查实,没有证据,可人证足够也可以坐实。
当即,三人就出了内阁,带着奏疏和那箱子书信前往西苑。
杭州那档子事儿,魏广德早就忘记了,否则或许也会在此事上做文章。
要知道,别人没有物证,可锦衣卫档案里有啊。
当初汪直的口供,可是被交给锦衣卫,自然是有留档的。
嘉靖皇帝只要看到锦衣卫中的留档,就会确信此事不假。
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伪造旨意都是死罪,这是触及皇帝底限的一件事,因为这会动摇皇权,任何人坐在皇帝宝座上都不会安稳。
不过到目前为止,整个朝廷,即便是都察院里的御史,还对此事一无所知,却已经捅破天了。
魏广德还在校录馆中勤勤恳恳的校对《永乐大典》,完全不知道徐阶筹划的大事要成了。
此时的永寿宫里,嘉靖皇帝已经接见了三人,两位阁老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样的阵势很显然是出了大事的预兆。
果然,在看完王汝正的奏疏和那封信件后,嘉靖皇帝到此时还是将信将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