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86节

  殿下要看书,是好事,李芳当即就答应下来。

  “对了殿下,今日奴才还听到一个好消息。”

  这时候,李芳好似忽然想起似的,开口对裕王说道。

  “什么好消息,快说出来让孤高兴高兴。”

  这会儿裕王兴致不错,听到李芳说他还有好消息,当即高兴的答道。

  “这个好消息是兵部那边传出来的,基本已经证实无误。”

  李芳看到裕王这么高兴,自然也是兴奋,连珠炮似的把他听到的好消息说了出来。

  “八月中的时候,虏酋黄台吉帅轻骑自宣府洗马林突入,其部将三五散掠驰过暗庄堡时被暗庄堡把总江汝栋发现,其率锐卒二百按伏堡外。”

  听到这里,裕王顿时精神大振,开口插话道:“可是伤着那贼酋了?”

  裕王能肯定,明军这次设伏肯定是没有抓住或者斩杀黄台吉的,否则边镇早就大张旗鼓进京报功了。

  黄台吉,这小子当初居然学他老爹俺答汗,率轻骑就敢突入边墙,在京畿周边肆掠,直接导致京师震动,全城戒严,实在该死。

  “就是可惜了,当时这个江汝栋不知道对方是黄台吉,所以率部围攻虏骑,那贼酋也是胆大,居然敢出阵直冲搏傻,我兵奋起挺击使之堕马,危急关头贼酋护卫死命保护将他救出。

  可即便如此,此贼的盔刀亦为我兵得去,听说之后黄酋伤重昬瞑数日方才苏醒。

  兵部此番已经查探确认此功,拟奏请诏升江汝栋二级,赏银十两旗,旗下阵亡官军蔡整等各袭升其子二级,还有赏银下发。”

  等李芳继续把剩下的故事讲完,裕王也是轻叹口气。

  “可惜了,这么好的机会,不过也怪不得江汝栋,他在知道内情后,怕也是悔死了。”

  裕王倒是很善解人意,替江汝栋开脱起来。

  “谁说不是,当时宣府巡抚还要治罪于他,幸好宣大总兵一力扛下来此事,还向兵部发文奏捷,兵部也是派员外郎前往宣府,实地了解战况和查验缴获,又有细作传回消息才确认此事。”

  李芳又说道。

  随后两日,关于胡宗宪伪造圣旨的消息传开,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不过,信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

  只是当怀疑此事的人知道曾经发生在杭州的事件后,也尽都默然。

  其实这个时候,每年都有地方官员被选调回京,在六部等各衙门任职,在浙江为官之人也是不少。

  所以在传出当年之事后,许多曾经在浙江为官,听说过此事的官员也都表示曾经听闻过此事,只是因为仅有传言而无证据,自然不能随意去说。

  不过,其实大家也都清楚,那会儿严嵩当权,就算把此事报上来也没有什么用,都会被严嵩给想办法压下来。

  至于之后不提此事,自然是因为没人问起,自然不会随意说出来。

  其实,若不是传出这个消息,大部分官员都已经把此事给忘记了。

  由此,京城官场风向大变,大部分官员都认可此事,至于查办胡宗宪,自然再无人有反对之声。

  不过就在这样平常的日子里,魏广德却又收到一个让他烦心的消息,俞大猷又被人弹劾了。

  自从俞大猷调任广东总兵官后,手上活儿也是繁杂,既要剿灭潮州倭寇,还有海盗吴平等贼人,此时广东还有少数民族首领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程绍录、梁道辉等作乱,也要由他派兵征缴。

  对付倭寇、海盗,俞大猷自然是以围剿为主,奉行狠辣手段予以歼灭,而对蓝松三、伍端等人的作乱,俞大猷选择首先招抚,招抚不成才出兵围剿。

  俞大猷之前有招降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经验,而后又多次歼灭倭寇,很有威名,于是俞大猷单枪匹马去招降程绍录,又让程绍录劝梁道辉归降。

  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等交战,打不赢,就说“俞家军”来了,伍端等首领赶忙逃回山寨不敢战。

  不久,俞大猷果真来到惠州,将温七擒获。

  伍端见温七被擒,于是负荆请罪来俞大猷军中,请求攻打倭寇开弥补自己的过失。

  解除内患后,俞大猷又全力剿倭,以招抚的伍端等为前锋,先后剿灭邹塘、崎沙、甲子等处倭寇,倭寇侥幸脱险的二千多人则退守海丰金锡都。

  俞大猷率军将其包围两个月,倭寇粮食断绝,打算逃走,却被副将汤克宽设伏兵击败,手刃倭寇首领三人,参将王诏等人随后赶到,将倭寇全部剿灭。

  于是俞大猷率部转移到潮州,又将蓝松三、叶丹楼、吴平等山贼招降。

  此时海盗首领吴平在南澳筑城造反,造船几百艘,聚众一万多人,劫掠滨海诸郡。

  广东俞大猷遂与福建戚继光合作,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陆军,二人夹击南澳,大破吴平海盗,吴平只身前往凤凰山老巢。

  戚继光留守南澳,俞大猷派部将汤克宽、李超前往攻打,但却遭遇失败,吴平抢夺民船逃到海上,由此俞大猷遭到巡按御史的弹劾。

  魏广德知道消息的时候,弹劾已经发起,先是递送到南京兵部,南京兵部尚书李遂认为俞大猷携大胜之军围剿海盗曾平居然让人跑掉,显示出其治军无能,故而认可此事。

  只是因为涉及广东总兵官,事关重大,所以才以南京兵部的名义,附议了弹劾俞大猷的奏疏,一并送入京城由天子定夺。

  魏广德也是从裕王府那边知道的这个消息,因为有南京兵部的认可,此事并未经过兵部杨博之手,而是直接送入内阁票拟。

  “李遂这个老东西,真是无事找事。”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条子,感觉此事有些头疼。

  胜败乃兵家常事,岂可因为一战就直接剥夺俞大猷的官职。

  这么大的事儿,俞大猷那边也没给他送消息,要是早知道此事还可以在朝中布置一番,至少请徐阶或者李春芳高抬贵手,在票拟的时候替俞大猷说说好话才是。

  此事奏疏已经到了内阁,魏广德可没有权利自由进出那里。

  按照内阁的速度,这种弹劾一镇总兵的奏疏,肯定是优先处理,此事怕已经票拟完成了。

  隔壁院子就是张居正的值房,可魏广德看着桌上的条子,却升不起半点兴趣过去找他说说此事。

  晚了。

  就算找张居正在徐阶面前说和,那时的奏疏怕已经到了嘉靖皇帝面前。

  默默坐在桌前想了一阵子,魏广德推敲内阁可能的票拟。

  大概率会认可这份弹劾奏疏,因为其中有南京兵部的意见,直接驳回概率很小,除非之前早做打算,把徐阶和李春芳那里把工作做好。

  至于结果,有可能是罢免,也可能是申敕。

  南京兵部

  自从裕王逐渐得势以后,原先被发配到南京的裕王府门人几乎都已经被调回京城,或者外派到各地为官,在南京还真没什么关系。

  这也是魏广德一直忽略南京六部的原因,总觉得那里的官员都是养老的,不问世事,所以一直疏于打理关系。

  没想到,在这件事儿上给他下了绊子。

  南京兵部尚书,就算老丈人魏国公徐鹏举都不敢轻易招惹,这一下子还真让他束手无策起来。

  “罢罢罢,随他去吧,也算是给俞大猷提个醒,以后有人弹劾他,看他要不要事先告诉我,这么打个突然袭击,神仙都难救。”

  魏广德在心里想着此事,一切等西苑那边批红就知道结果了,左右最坏结果就是罢官。

  让俞大猷回家闲住一段时间也好,反正大明这些年四处都有战事,像俞大猷这样能打的将军,还怕没有出头之日。

  下午散衙后,魏广德出了校录馆上了马车后,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对车夫吩咐道:“去裕王府。”

  虽然认命,随皇帝处置,可对于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魏广德可不会轻易放过他。

  能担任兵部尚书之人,自然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居然以一战胜败定一镇总兵的去留,这样的兵部尚书绝对不称职。

  动李遂,还是先征得裕王同意为好。

第591章让俞大猷生孩子去

  魏广德不知道李遂为什么针对俞大猷,作出这么荒唐的决定。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遂这是不给自己面子,也是不给裕王府面子,他势必要做出一些回应,即便李遂是他的江西老乡也不行。

  李遂字邦良,号克斋,又号罗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人,嘉靖五年进士。

  先授官行人,后迁任刑部历任主事、郎中等官职。

  嘉靖皇帝确立太子时,大赦天下,李遂曾请求将“大礼”大案诸臣都列在赦令中,尚书聂贤恐惧不敢,于是和同官一起向都御史王廷相求问,王廷相听凭他们这样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议者赞美他。

  不久调他到礼部,忤逆尚书夏言,后因事遭弹劾下诏狱,贬任湖州同知。

  自此以后,李遂就告别朝堂,开始在外为官。

  三迁衢州知府,提升为苏、松兵备副使,后又因功升迁为广东按察使,再后进官山东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侵犯京师,诏李遂督苏州军饷,他没有向皇上谢恩,就请求关防验符用新的官衔,皇帝恼怒其无礼,削去他的官籍。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扰江北,朝廷讨论说因督漕都御史兼理巡抚,没有时间对付敌寇,请求特别设置巡抚,于是命李遂用原官身份巡抚凤阳四府。

  因抗倭有功,李遂迁南京兵部侍郎,此时南京兵部尚书是张鏊。

  因振武营兵变,张鏊去职由江东继任。

  不久,江东调往宣大担任总督,李遂三年秩满乃迁南京兵部尚书。

  至于这次是怎么回事,魏广德自然心里有数。

  这李遂随看上去不似严党,可他与欧阳必进关系很好,当初欧阳必进摘了俞大猷招抚山民的功劳,由两广总督一跃成为南京都御史,继而在严嵩推动下入六部,先后担任几任尚书之职。

  而在抢俞大猷功劳的时候,李遂正是广东按察使,对这样的事本应查实后出言制止,甚至弹劾。

  不过他并没有这样做,自然是因为不愿意得罪欧阳必进和他身后的严嵩严阁老。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可这的的确确是因为老乡关系导致的一桩冤案。

  魏广德不知道这背后是否有欧阳必进的影子,不过他也知道,此次江西严家事发后,欧阳必进并未受到波及。

  以尚书致仕,朝廷终究还是要给些体面的。

  散衙后,魏广德去了裕王府,很快就见到裕王,在他身旁只有李芳,倒是没看到殷士谵。

  不过魏广德也不奇怪,现在大局一定,他们已经不需要经常守着王府里,随时为裕王参赞机务。

  现在的裕王,早已不是当年朝不保夕的样子了。

  王府讲官里,魏广德和张居正都有自己的事儿忙,而作为詹事府少詹事,不管有事无事,殷士谵也开始经常过问詹事府的事儿,其实也是在外宣示裕王府的地位。

  其实,如果嘉靖皇帝封裕王为太子,詹事府自然就会完全听命于裕王。

  可惜没有。

  不过现在由殷士谵掌管詹事府,其中差别其实已经接近于无。

  “李遂到底是怎么回事?”

  见到魏广德进屋,裕王直接开口问道。

  俞大猷是裕王府的人,这在京城官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居然在南京着了道。

首节 上一节 58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