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27节
而到了隆庆朝,内阁首先就开始分裂,大家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积极寻找内阁中的盟友。
高拱当年和郭朴就是如此,逼得徐阶硬把张居正拉进内阁。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魏广德脑子里想的缺少涂泽民那边的事,要不要借这个机会和陈以勤、殷士谵说说,若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思索片刻后,魏广德还是决定把事儿说清楚,若是陈以勤支持,那么在内阁里就有一票了。
“两位对江南倭患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虽然已经是隆庆朝,可其实这个时候江南倭患依旧猖獗,只是被戚继光和俞大猷打压的厉害,没以前那么闹腾。
根本原因还是大股倭寇被打散,都是零星作乱,所以地方上有时候都不报了。
倭寇不傻,聚在一起太容易引来官军围剿,还不如分散作案。
“除了剿灭还能如何?”
殷士谵皱眉道。
“可杀了那么多人,倭患还是依旧,只是大股倭寇没了。”
陈以勤显然知道现在的情况,倭寇分散后,官军围剿反而很不利。
官军虽然疏于战阵,可这么多年打下来,对于战场之事多少也捡回来许多,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绝对不是倭寇这种靠个人勇武,好勇斗狠刷战力能匹敌的。
“当初在裕袛时,陛下也曾问过我这事。”
魏广德开口直接答道。
“记得有段时间你经常被陛下召见,不会就是在讨论解决之法吧。”
殷士谵这时候忽然开口道。
魏广德脸色如常,王府就那么大,殷士谵又是王府属官第一,有渠道知道王府里的事很正常。
不过那时候陈以勤回乡丁忧了,倒是不知道还有这些事,所以一脸好奇的看着他,想知道他和皇帝到底讨论出什么解决办法。
魏广德只是点点头,算是回答了一些殷士谵的问话,随即继续说道:“当时我说,倭寇剿灭一波,但是很快又会有新人加入,这只能说他们都是活不下去的人,只有做倭寇才能活下去。”
魏广德这话,让陈以勤、殷士谵脸色都不好看起来。
民不聊生,其实就是官不好,没能治理好地方。
不过有些环境,还真不是选出好官就能治理好的。
这年头生产力低下,农业为主的社会,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
“所谓倭寇,其实都是沿海活不下去的人啊”
第622章请开市舶疏
“所谓倭寇,其实都是沿海活不下去的人啊。”
魏广德装作很沉痛的语气说道。
“不说别的,就是福建那地方,人多地少,过去老百姓全靠海上运输、出海打渔为生,这海禁、内迁让多少家庭失去衣食。
你们也知道,虽然朝廷一直海禁,但沿海其实一直在偷偷摸摸搞海贸,不然一家子人不就要饿死了。
也就是先皇在位时,对海禁更加严厉了些,这些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铤而走险干起倭寇的勾当。”
魏广德说的这些话,其实许多官员多多少少知道点,所谓倭寇其实大体都是汉人,都是活不下去船民为主。
而这些人谋生的手段,则是自元朝就开始了。
元朝没有海禁,所以沿海许多无土之人就做起船民,靠走海上运输和打渔为生。
可到了明朝,为了限制一些实力发展,从朱元璋开始就进行海禁,直到那些势力彻底土崩瓦解也没有解除禁令。
“你想解除海禁?”
陈以勤皱起眉来,随即摇头说道:“难,很难,只要敢提,就有无数人用祖制来阻止。”
殷士谵则是思索片刻才问道:“开海禁就能解除倭患?”
陈以勤看了眼殷士谵,最后视线还是落在魏广德身上。
“虽无十足把握,可以我之见,开海禁,就再不会有良民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儿了,倭寇没了新人加入,只要把现在的倭寇一剿灭,沿海就太平了。”
魏广德解释道,当初也是这么对隆庆皇帝分析的,“倭寇屡剿不绝,不就是不断有人加入吗?有了海上的活路,谁还会去加入倭寇?”
“想法是好,可是难。”
陈以勤依旧是摇头,不过也在心里分析,如果把魏广德刚才的话在内阁里说说,内阁阁臣里有多少人会选择支持。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准备一下子放开,那样也容易乱套,而且逸甫兄也说了,朝中反对的实力也不会弱。”
“那你打算怎么做?”
听到魏广德似乎有其他办法绕开朝中反对声音,陈以勤也来了点兴趣。
他新入阁,又是新朝,自然希望能够在他手里让天下有一丝积极的变化,所以现在的他不反对任何声音,反正不偏听偏信就对了。
“在福建寻找一处港口,尝试开海,准许海商在此交易,这样沿海船民就有了去处,也就不用做倭寇了。”
魏广德说道,“若是不行,则立即关闭,也不会对朝廷有什么大的危害,可若是可行,再推广到沿海府县就是了。”
“为何是在福建,而不是浙江和广东?”
殷士谵直言问道。
“福建倭寇多,而且那里手工业也比较发达,最关键的是福建的官大的不多,不像浙江、广东那些地方,对朝廷影响力那么大。”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这会儿,他要表现的是他选择的福建,而不是因为只有福建地方官支持他这个想法。
其实,朝廷里也只是浙江人影响力大些,广东籍官员根本就没法和浙江人比拟。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明朝的一些潜规则,而这潜规则传自朱元璋时期。
就比如苏松二府、江西等地的官员不能入主户部,福建、广东等地官员则大多不会留任京官。
不能做京官,这两地官员虽然也可以升品级,甚至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可终归在朝中影响力偏小。
可以说,只有在朝的重臣影响朝局,又有几个地方大员能影响朝政的。
当然,这些“地域歧视”更多显示的是皇帝的小聪明,不过也不得不说有一定道理。
苏松二府、江西等地在明初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那些地方的人比较通财,善于理财在皇帝看来就担心被他们做手脚,侵吞国库的钱财,所以不要这些地方的人掌管户部。
至于福建和广东官员,先过了口语这一关再说,要是京片子能耍的贼溜,留京升官也不是不可以。
你能想象操着正宗粤语或者闽南话的官员和皇帝聊得谈笑风生的场面吗?
所以,在魏广德看来,就算福建的海商和浙江、广东一样,都有大势力控制也不怕,因为他们在朝中的声音小,比较方便打压。
至于浙江,那几乎可以通天,还是算了,惹不起那里的人。
“内阁那边能过吗?”
殷士谵看向陈以勤问道。
这话,其实也是在替魏广德试探陈以勤对此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看殷士谵的态度,他似乎被魏广德说动了,不过就是拿一个地方试试效果,看能不能起到削弱倭患的目的。
这个时候,只要能解决倭患,无疑就是当朝内阁阁臣的首要功绩。
想想嘉靖朝最后近二十年时间里,倭患始终都是朝廷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要是只开放一个港口通商就能解决,这也是新潮新气象,一个好的开始。
“叔大那边,你有提过此事吗?”
陈以勤没直接回答殷士谵的问题,而是先开口问道。
“聊过一些,但是不深,以我对叔大兄的了解,他会支持尝试的。”
魏广德答道。
“陛下也支持?”
陈以勤又开口问出关键问题,如果皇帝在裕袛的时候就支持了,那就有六成把握了。
他们这位隆庆皇帝,可不是一个会轻易表态的人。
不是因为稳重,而是担心做错事。
“是的,陛下很感兴趣。”
魏广德笑笑,“实际上前俩月陛下还让李公公来我府上催问过此事,说怎么一直不上奏。”
“你是怎么打算的?如何上奏?”
陈以勤继续追问道。
只是犹豫片刻,魏广德还是开口说道:“我和福建巡抚涂泽民已经联系好了,他会在近期上奏此事。”
“开海,还是只开一港口?”
陈以勤微微点头,不过还是在继续追问。
上奏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内阁的策略。
“开海,之后请陛下圣裁只一港口试行。”
魏广德答道。
到这个地步,也没必要隐瞒什么,他需要陈以勤在内阁帮忙说话,不管是阁议还是部议,都要有个说话的代表才行。
陈以勤这个时候已经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走动,忽又停下,这才开口说道:“若是提开海,我料首辅和次辅大人都会选择反对,不是他们不懂变通,而是因为大势,他们不得不站在维护祖制的一边。
这种情况下啊,高肃卿一定会选择支持,因为首辅反对此事,郭朴也会随他一起。
叔大的态度不好说,毕竟有他老师的情面在。
这样内阁就会出现三对三的局面,陛下圣裁,也只有寄希望于陛下圣裁了。”
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陈以勤就把内阁各方势力的态度大体分析了一遍。
“陛下再此退一步,否了开海之议,只提福建一港口开海,尝试能否瓦解倭寇,首辅大人和次辅应该也不会继续反对陛下的决定,此事可行。”
陈以勤继续说道。
“我觉得也该试试,说不好有效果,最起码分析起来是不会有错的。”
殷士谵听到陈以勤的话也是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