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48节

  实行较早的首推赋役繁重的南直隶和浙江省,其次为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但这时也只限于某些府、州、县,并未普遍实行。

  由于赋役改革触及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阻力较大,在开始时期进展较慢。

  朝廷其实一直在鼓励地方上采用“一条鞭法”收取赋役,毕竟实施后税赋增加很是明显,且百姓负担会显著减少。

  一增一减之间,其实就是官绅地主的利益受损,他们要缴纳比过去更多的税银。

  其实只要仔细看推行下去的地方就会发现,大多集中在南方,大明的北方各省推行此法非常少,其中缘由自然是官绅地主势力太过强大,地方官员很难顺利实施下去。

  “在内阁,葛尚书就列举北直隶、山东等地的实际情况,土旷民贫,流移日众,而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匀。

  新法不论户之等则,只论田之多寡,致使百姓放弃田土,以避差役,黄河以南,太行山东西,土地贫瘠正赋已无力交纳,岂能再加以重役。”

  陈以勤只是皱着眉述说今日之事,却没有表露出自己的立场。

  其实这也不意外,作为内阁阁臣,他的表态事关重大,不会轻易显露。

  “山东确实有数府实行‘一条鞭法’,也确实闹出一些民乱,不过地方上处置得当,已经没多大事儿了。”

  殷士谵是山东人,和家人书信往来自然也知道一些消息。

  “葛尚书的意思是要恢复国朝初期的制度?”

  魏广德开口问道。

  陈以勤点点头,“葛尚书言,国初征纳钱粮,户部开定仓库名目和石数价值,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数瞭然,其法甚便。

  近年定为一条鞭法,不论仓口,不开石数,只开每亩该银若干,致使吏书因缘为奸,增减洒派,弊端百出。

  应命查复旧规,其一条鞭等法悉为停罢,以使税额均而征派便。”

  “江西大多实现此法,并无太多弊端。”

  魏广德只是淡淡开口,殷士谵家里什么情况魏广德不太清楚,说到山东,自然殷士谵比较有发言权。

  要是直言反对葛守礼之言,魏广德也不知道会不会因此得罪殷士谵。

  不过魏广德心里清楚,“一条鞭法”虽然最终没能在大明朝实施下去,可是在之后的王朝,最终还是被强力做下去了,这也说明此法当不坏。

  存在即合理,既然连续两朝都推行,那说明必然有过人之处。

  “现在江西还是在用‘一条鞭法’?”

  殷士谵反问道,魏广德一时语结。

  说起“一条鞭法”,大明朝堂从皇帝到百官上对此法极为推崇,因为明初制定的赋役制度极为复杂,把赋和役分开征收,极易导致地方豪强以此欺瞒百姓,导致摊牌不均。

  而且,“一条鞭法”也符合朱元璋立法之意:律法要修改的简洁明了,能让百姓一看就懂,避免让有些贪官钻了法律的空子借此欺骗百姓。

  但是到了地方,因为南橘北枳的原因,确实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条鞭法”起于江南,所以在江南地区实施范围较大,不过也因为地方官员变化,执行也是断断续续,因为朝廷虽然倡导但并未强硬要求执行。

  所以殷士谵问魏广德江西现状,魏广德还真就答不上来。

  关于“一条鞭法”,魏广德也思考过,不过其中很多难题他觉得无解,所以并没有明确的立场,选择支持或者反对。

  主要是此法虽然简化了税收种类,但是本质上并不会减轻百姓受到苛捐杂税的影响,只不过因为把大部分税收摊到土地里,百姓无地或者地少,所以会少交点税银。

  但是别忘了,被百姓诟病的苛捐杂税也是要并在“一条鞭法”里征收的,税收混在一起,更容易地方官员往里面添加私货。

  而且,知道清朝雍正皇帝的土地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就是“火耗”,这东西差点动摇王朝根基。

  而火耗问题,实际上现在大明朝堂上下都还未意识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条鞭法”本就没有全面推广,很多问题其实单靠各地的试行根本就觉察不到。

  火耗是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

  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

  由此火耗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也成为纳税人沉重的负担。

  至于还有地方官商勾结搞出来的“银贵谷贱”等剥削、压榨百姓的法子,那就更是奇多。

  魏广德至今还记得以前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说的就是江南百姓在粮食丰收后,用木船载着大米前往市镇销售,算着按往年的粮价在缴税和交纳地租后还能剩多少。

  还在幻想添置什么东西的时候消息传来,粮价因为丰收大跌,最后一算账,交完税和地租手上也剩不了几个钱,似乎和往年并无太大差异。

  这些,魏广德都极有印象。

  只能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很难说好和坏,对与错。

  至于魏广德并不像张居正那么热衷于研究此法,主要就是因此。

  大明白银不多,这开海的旨意都没下发,大明帝国还远未成为白银帝国,要是推广“一条鞭法”,白银价格还不知道暴涨到何等程度,百姓怕是更加困苦不堪,难道要收大量铜钱,再把这些铜钱运往京师?

  怕是到时地方上经济就死了,老百姓手里,最多的其实还是铜钱。

  以现在的银价,一两银子换好钱九百到一千,而劣钱则要一千二甚至更多。

  地方全部按照白银征收的话,银价怕是涨一半都是轻的,而这部分损失只会被地方官员扣到老百姓头上。

  由此,全国各地不定时搞两年“一条鞭法”其实也不错,至少在那段时间可以减轻些百姓负担,这样地方上也能安稳两年。

  这是魏广德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所以他并不打算站队,哪边都不站。

  果然,第二日一早,吏部衙门里消息就传开了,不仅是阁议开海的条陈,还有户部尚书葛守礼关于停罢“一条鞭法”的奏疏。

  另外,魏广德也印证了消息,确实有人在私下串联,似有把矛头指向郭朴之意。

  魏广德其实并未上心此事,因为他认为徐阶不会如此短视,看不到驱逐郭朴的后果,即便一时不察,很快也会有人提醒才对。

  他只是让芦布盯着内阁那边的消息,隆庆皇帝什么时候批红,下发开海旨意。

  终于,下午的时候,芦布进了值房,低声把刚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接近中午的时候,司礼监已经把皇帝批红,用印后的条陈送回内阁,由此内阁可以草拟旨意。

  开海。

  虽然下旨意和真正的开海相距甚远,但至少有了一个好的起步。

  开海旨意是代表朝廷认可这件事儿,接下来内阁和福建地方官府还要就开海的具体细节进行商议,规划细则,完成后才会正式实施。

  魏广德估计,做完这些,到商港建立,至少还要小半年时间。

  或许,隆庆元年年底,第一条商船可以出海,官府也能收到第一笔税银。

  就在魏广德研究科道言官的名录,寻找给隆庆皇帝留下印象的徐党御史的时候,一场针对郭朴的弹劾风暴也终于是刮了起来。

  魏广德也是没有想到,不过两日时间,刚刚消停下来的乾清宫就再一次被弹劾奏疏淹没了。

  吏部值房里,魏广德放下手里的御史名单,看着芦布抄来的纸条,那是御史弹劾郭朴的奏疏,还有隆庆皇帝的批复。

  和之前高拱那时一样,对于这些弹劾郭朴的奏疏,隆庆皇帝都一一驳回,对其中危言耸听者进行训斥。

  不过语气还是偏软,似乎并没有从高拱一事中吸取教训,用更加强硬的态度回复或者留中。

第640章下克上

  乾清宫再次被言官的弹劾奏疏淹没,这次出手弹劾的是以都察院官员为主,六科参与的人倒是不多。

  魏广德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徐阶也是早就考虑好了啊,知道隆庆皇帝心里铁定不痛快,正要找人出气,就把都察院的人抛出来,让他们集火攻击郭朴,让隆庆皇帝从中选择几个替罪羊。

  怎么可能让徐阶得逞,保住六科里的徐党成员。

  魏广德通过欧阳一敬的关系,老早就已经圈定了六科里和徐阶走得最近的几人。

  他们是会升迁的,但绝对不会留在朝廷里,而是外放五品官身。

  这样的官职对于都察院御史来说是高升,可对于六科给事中来说那就是低配,因为他们转迁都是一般也是五品起步,还是在京城为官。

  京官,见官大半级,这可不是吹的。

  即便是到了后世,地方上的厅级干部遇到中央处级干部,也是要礼遇有加的,根本不敢摆官架子。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疏,其中不外乎人情和钱财的关系。

  六科那边,欧阳一敬都已经打听清楚了,六科里徐阶的人主要就是礼科给事中张卤、工科右给事中吴时来、工科给事中李贞元和刑科给事中张缙等几人暗中串联。

  他们或亲自下场弹劾,或背后鼓动,并且带上一些所谓受害人上门哭诉等方式,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搜集各种罪状来攻击郭朴。

  这一下子,内阁虽然增加了徐阶和李春芳理事,可是郭朴不断被弹劾,这内阁也就不好去了。

  来来回回又是磨蹭了半个月时间,郭朴也是被弄得身心疲惫,不由得萌生退意。

  其实官做到内阁阁臣,要不是真干不动了,或者招呼不动六部五寺,阁臣一般都不会选择隐退。

  郭朴其实还有余力继续做官,就算再干十年也无大碍,可是高拱即去,而他始终不肯依附徐阶,在内阁里人单势孤。

  好吧,徐阶回阁办差后最初几日没有动手,其实就是想要拉拢郭朴,只不过效果不理想,这才动了斩草除根的念头。

  只不过,就在徐阶打算安排人继续联络都察院中人轮番弹劾郭朴的时候,兵部尚书郭乾匆匆赶到内阁。

  “首辅大人,俺答部三月犯辽阳,五月犯大同,近日边镇又收到消息,叛人赵全对俺答说蓟州一带防御甚固,兵多将广,而山西一带则兵弱,亭障稀疏,备御薄弱,石州、隰州富饶且多良铁,官兵主要保卫宣府、大同,不易来救,据说俺答汗已经决心采纳此计策。”

  郭乾在徐阶值房里,向对面的首辅说道兵部刚刚得到的消息。

  “你的意思是,山西一带很快会有一场大战?”

  徐阶虽然不大懂兵事,可郭乾来到这里,面色郑重,自然不敢轻忽。

  先前郭乾都说了,山西兵力空虚,看样子极易被俺答汗得手。

  隆庆元年啊,新皇刚登基,这应该也是俺答汗敢再发大兵来攻的原因。

  一下子,徐阶警觉起来。

  想想对方为什么来攻打大明,再想想之前俩月朝廷里发生的事儿,要是这次战事出现重大失误的话,皇帝会不会因此迁怒他这个首辅?

  “山西兵马不足?”

  徐阶抓住重点,追问道。

  郭乾点点头。

  “那兵部就从周围的大同、延绥、宁夏等镇抽调人马增援才是,回去拟个条陈报上来。”

  徐阶当即作出决定,可是郭乾却没有动。

  “怎么,还有何问题?”

  徐阶问道。

  “首辅大人呐,朝廷九边重镇,除了蓟镇和宣府,没有一个边镇兵力富余,维持现有防御都很勉强,哪里有实力增援山西。

  就算真要增援,那也只能从蓟镇抽调人马过去,宣府能抽调的人马也极为有限,可是这两镇哪里敢动。”

  蓟镇和宣府不仅是边镇,更是大明京城防御的基石,若是下旨,骑兵两三日可到京城城墙下,就算尽起大军也不过半月时间就能赶到。

首节 上一节 64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