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47节
高拱还籍途中经过某府,知府知道他是因为触怒当朝首相徐阶才下野,便故意轻慢他,非但不像对待一般致仕高官一样拜谒送行,还故意寻找借口刁难,硬是滞留了两天。
有人询问缘故,该知府回答说:“此公得罪了朝廷,我有什么理由对他客气吗?”
如此种种世态炎凉的滋味,高拱一路上尝了个遍。
让魏广德意想不到的是,也因此,归家后的高拱把他们也都记恨上了。
每每想到这一路行程的遭遇,高拱就忍耐不住心中的怒火。
是的,即便有隆庆皇帝的旨意,一路驿道骡马照应,可地方官员的轻慢依旧麻烦了自尊心很强的高拱。
再想到裕袛那些人,此时应该在京城把酒言欢,高拱心中就恨得不行。
和他想的一样,此时魏广德、殷士谵还真就聚集在陈以勤府中畅饮。
高拱离京后,徐阶、李春芳先后复出,重回内阁理事,首先做的自然是召集六部九卿等重臣商议开海一事。
这一个月时间里,六部已经换了多人,高耀换成了葛守礼,而赵炳然也换成了原南京户部尚书郭乾,此人曾出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过陕西三边军事,在赵炳然无法理事时被推了出来,临时掌部。
不过魏广德等人都知道,杨博心里其实并不看他郭乾,他本来是想力推老乡霍冀,只不过隆庆皇帝在最后选择的时候,挑出最不受看好的郭乾。
是的,内阁在上奏兵部尚书人选时首推的自然是霍冀,次之才是郭乾,但隆庆皇帝偏偏就选中了郭乾为兵部尚书。
陈以勤、魏广德等裕袛旧人都知道,这是故意的。
高拱被驱逐,杨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轻,自然不会让杨博如愿。
召集六部九卿这些高官,商议了张居正拟好的章程,不出魏广德预料,果然又遭到高仪、黄光升激烈反对,哪怕明知很难有效果,但他们依旧坚持反对开海立场,哪怕只是福建一港都不行。
不过,这些其实也只是套路,不过是为了增加在阁议中讨价还价的本钱。
随着阁议持续,高仪抛出限制通商船只数量的问题.
“接下来,怕就是徐阶了。”
私下场合,魏广德和陈以勤、殷士谵也正说起此事。
开海的条陈已经送进宫里,今日就是陈以勤把条陈内容告知他们,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魏广德对这些变化并无异议。
在他看来,只要撕开口子,给沿海船民一丝赚钱养家的希望,老实巴交的百姓就绝对不会再去从贼做那什么倭寇。
有船只往来,税银自然也不会少,反正事儿不是交给他去做,最后还是要落到涂泽民手里。
涂泽民有头脑,让他和内阁商议细节就是了,他只要把控大局就行。
阁议的条陈,其实只是大方向,最后落到实处还有细节,那就是和福建地方商议了。
开海,在明史中记载很少,几乎被完全忽略,但从被人提上朝堂到具体实施,其中过程却是非常艰辛,更是参杂内阁激烈的斗争。
不过在条陈送上去后,就不会有太大变化了。
“陛下那边应该还在生气,这两天也没有召见我,只是那日徐公和李公回内阁的时候,礼仪性召见了一次,温言宽慰一番。”
陈以勤这时候情绪有些不高,随口说道。
“无事,陛下是火气没出发,等过些日子,我给他递把刀上去,消消火就好了。”
魏广德笑道。
“你要做什么?”
陈以勤迟疑着问道。
“让人弹劾几个跳的欢的科道,让陛下处罚一下。”
魏广德随口就说道。
弹劾的这些人,肯定是徐阶那边的,也就是皇帝缺个理由惩治这些人。
“呵呵.你呀。”
殷士谵笑着摇摇头,也没多话。
“这两日我在内阁听到消息,说有科道暗中串联,想把矛头指向郭阁老。
善贷,这事儿你听说了吗?”
陈以勤忽然问道。
“有这事儿?”
魏广德有些惊讶,他还真没收到这方面的消息。
这些天,南京吏部有大量文书送达,都是官员江南官员调整的情况。
虽然这些文书都已经发出,可谓木已成舟,可北京吏部总还是要详细了解并记录,免得南北两京吏部发出不同的任职文书,那就闹笑话了。
把自己这两日的情况说了下,魏广德就听到殷士谵说道:“逸甫先前所言,我今日也有耳闻。”
“郭阁老为人还算正直而宽厚、处事公正、有长者之风,与稍嫌急躁刻薄的高拱不同,人缘一向很好。”
魏广德皱眉说道:“虽然当初是靠青词得到先帝提携,可入阁后除了在‘那二人’争执的时候占一方,其他可都没什么错处,他们想如何弹劾?”
“估摸着就是想说他依附于高肃卿,沆瀣一气,缺乏作为辅臣的素质吧,我听到的消息是这样说的。”
殷士谵低声对魏广德说道。
“嗯,他们应该不会提他的名字,却会以此为由。”
陈以勤道。
“逸甫兄,郭阁老在内阁和你关系如何?”
魏广德低头思索片刻才问道。
“一般。”
陈以勤知道魏广德的意思,看他望过来就摇摇头。
“徐阶要取死,就由他。”
魏广德淡淡开口。
第639章风暴再起
“徐阶要取死,就由他。”
魏广德淡淡开口。
“嗯?”
陈以勤听到魏广德这么说,有些惊讶的看着他,似乎在询问此话怎讲。
“高肃卿被逼下野,谁不知道是他徐首辅在背后操纵此事,现在逼走高肃卿又对郭质夫出手,陛下那里会怎么想?”
魏广德嘴角一扬,脸上浮现出一抹冷笑,“咱们这位陛下,性子软是真的,可知道谁对他好。
徐首辅搞高肃卿还可以说是高肃卿主动惹出的祸事,这位郭质夫可没有主动招惹过他,他这样斩尽杀绝,陛下心里会没有点想法?”
“有理,我尽是忘了这一茬。”
陈以勤闻言就是点头,又不无懊恼的说道:“之前眼光局限在阁里,倒是忘记当今了。”
“是啊,现在,又有多少人心里还有当今,哼”
殷士谵也不瞒的低声道。
搞倒高拱,徐阶眼下声望在朝野上如日中天,毕竟那可是陪着皇帝十年的臣子,说搞下去就搞下去,百官现在对徐阶是又敬又畏。
这样的人,若是王朝末世,倒是有机会存在,甚至搞出一番大事儿来,可现在大明朝的江山稳如泰山,怎么可能容许有这样的官员存在。
再好说话的皇帝,也绝对不会容忍有一位可以挑战自己权利的首辅大臣,可以说徐阶现在已经在隆庆皇帝心里挂上号了。
只要他不离开朝堂,皇帝成天就会考虑该怎么削弱他的权势,弱化他的影响。
“郭质夫可不像高肃卿,到处得罪人,他做官人缘一向很好,要是真被徐阶指使人给弄下去,怕是舆论风向又要变了。”
魏广德只是笑笑说道。
“为何?”
殷士谵不解问道。
“朝堂百官那会儿攻击他,是因为他站在高拱一边,他们其实针对的是高拱,而不是郭质夫,要是真把他逼走,显得徐首辅也没什么容人之量了,和高肃卿又有何区别?”
魏广德答道。
“是极是极。”
殷士谵点点头,乐和和的说道。
“善贷,你那边刀子还是早点递上去,让陛下出出这口气,顺便打压下徐阶的气焰。”
随即,殷士谵又接着说道。
“对了,今日内阁还有件事儿,我也给你们说说,免得万一有同僚问起来你们还不知道。”
魏广德还没接话,陈以勤忽然又开口说道。
“何事?”
魏广德好奇问道,殷士谵也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今日阁议本来是说开海的事儿,不过到最后,户部葛尚书又拿出一份他的奏疏交到内阁,请求暂停‘一条鞭法’的实施,结果和张叔大发生了激烈争执。”
后世,对张居正的贡献,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余年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不过魏广德有印象的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得罪了很多官僚,所以最后张家没落个好。
所以之前,魏广德入仕后就发觉大明在一些地方实行“一条鞭法”税赋征收时还很惊讶,具体了解后才知道“推行”才是“一条鞭法”的重点。
“一条鞭法”其实本质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
嘉靖十年,御史傅汉臣把这种“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方法称为“一条编法”,也即后来的“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