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75节

  他这话,其实既是因为好奇张齐出手的原因,也是表明此事和裕袛无关,把自己撇出去。

  按照魏广德的猜测,这个张齐应该是因为其他原因和徐阶结怨,而昨日陈以勤闹出的风波让张齐以为有机可乘,所以在今日出手弹劾。

  只可惜,他看懂大势,却没看懂皇帝。

  “肤浅了。”

  芦布走后,魏广德嘴里才嘀咕一句。

  真的要弹劾,陈以勤、魏广德,谁不是招招手,就有大把人抢着上来做事,哪里轮得到他张齐来弹劾。

  果然,散衙前就传出宫里有旨意下发,“徐阶辅弼首臣,忠诚体国,朕所素鉴,张齐辄敢肆意诋诬,姑调外任用。”

  旨意一份发内阁,一份发吏部,让吏部给张齐找个外放的差事。

  芦布过来通报的时候,还一脸懵逼的样子。

  虽然早上魏广德的吩咐让他嗅到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可他钻研的可不是官场那套,更多其实还是蝇营狗苟之道,所以并没有想明白,这张齐怎么被处罚了。

  科道言官发起弹劾,少有直接被处置的,大多是被申敕风言奏事。

  “让你打听神机营的事儿,有消息了吗?”

  说完张齐,魏广德又开口问起之前交代芦布的事儿。

  好吧,虽然身边被锦衣卫放个探子,或许许多人会觉得麻烦,或者危险,可魏广德却觉得是好事儿。

  必然要打听京营的消息,要是让张吉去做,怕是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才会有结果。

  可是让芦布去查,十天半个月就能有消息,毕竟厂卫就是京城的地头蛇,城里城外风吹草动那是敏感的很。

  至于芦布汇报上去,魏广德也不怕,毕竟是隆庆皇帝吩咐的,让他和戚继光接触,等谭纶到京后还要赞理京营军务,他也要接触。

  事先不多了解京营的情况怎么行,这事儿密报到隆庆皇帝那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老爷,我找那帮邻居打听了,神机营这几个月管理有些严厉,不好接近,所以消息不多,其他的又多是勋贵家族把持,很复杂,小人还在梳理其中关系。”

  芦布是京城土著,所以以往在魏广德面前都是以消息灵通来展现自己的用处。

  “那你加把劲,尽快查清楚实情,缺银子就找张吉要。”

  魏广德吩咐一句后才让他离开。

  明朝的京营,从最初朱元璋定下的五军营到朱棣时期形成三大营,再到景泰年间出现十团营,英宗复辟复辟后又恢复三大营编制。

  不过还没完,宪宗时期三大营编制又被打散改编成十二团营,正德皇帝时期也没闲着,在十二团营基础上增加了东、西官厅,还调数万精锐边军入京编为“四外家”。

  嘉靖皇帝的时候,这些变化全部被废除,又恢复永乐时期旧制,依旧是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京营也就糟了罪。

  洪武时期,京营有官军二十万,永乐时期是巅峰,兵力高达三十余万,若是加上中都、山东、河南、大宁等都司兵十六万“班军”,京营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人。

  不过在土木堡之后,京营兵马再未重现原貌,七十二卫一直都处于不满编状态,兵力只剩十余万人。

  这也是景泰起,京营缩编成十团营,十二团营的原因。

  编制变化巨大,各家勋贵在京营中的势力范围也是不断变化,所以要理清楚京营里实力分布也是很麻烦的事儿。

  或许,就连那些勋贵家族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家在京营里到底还占了多少官职,能统领多少人马。

  三大营,魏广德之前了解过,也就只有三千营和神机营算满编,主要是这俩营兵马合起来都不到万人,所以缺额直接从五军营中调选。

  这么做,也是因为这两营在皇帝外出时要护卫在左右,算是皇家的门面。

  戚继光到京城后一段时间,拜访完在京的各家实力,就开始对神机营进行操练,还是封闭性训练,到现在神机营到底是什么样子,魏广德也是完全不知道。

  但是想到戚继光的能耐,估摸着训练完成,这神机营应该就能直接拉到皇帝面前检阅了。

  三千营的情况,魏广德也不愁,虽然缺乏训练,但想来补充进去的应该都会骑马。

  骑兵嘛,要的就是个气势,这个好练。

  只要求气势上来了,隆庆皇帝也会叫声好。

  剩下的,唯独就是勋贵实力最复杂的五军营是个大麻烦。

  但是,虽然麻烦,可已经和隆庆皇帝提到这事儿,魏广德还是希望借助谭纶和戚继光的能力,为京营挑选出一批精壮,组建起一支能战之兵。

  他魏广德还要在京城为官多年,要是靠现在的京营,虽然知道历史,大明朝在这段时间貌似没有敌人能够打到北京城,可他却不确定蒙古人会不会又从哪个犄角旮旯冲进来,在京畿附近肆掠一番。

  好吧,真发生这样的事儿,就是他这个大臣的耻辱了。

  嘉靖二十九年的事儿,闹得很大,魏广德是知道的。

  可嘉靖四十二年溃边墙,大掠顺义、三河等地,京师戒严,似乎在后世流传就很少。

  大家只知道“庚戌之变”,而不知其后还有类似事件,所以魏广德也不确定,隆庆朝的时候,鞑子有没有打进来过。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就只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魏广德打算,不管怎么样,也要重组出一支数万人,能战的京营。

  至于“老营”,还是留给勋贵去折腾,他们要怎么克扣就怎么克扣,反正留下的都是老弱残兵。

  总不能把好处都从勋贵手里夺走,给他们留些职位,换取大家相安无事。

  京城似乎一切如故,散衙后,官员们依旧按照平时的习惯,或是去酒楼畅聊,或是勾栏听曲。

  几日后,隆庆皇帝从宫里又发出旨意,中元节,遣定国公徐文璧、玉田伯蒋成安伯郭应乾、安平伯方承裕分祭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都督佥事沉至祭景皇帝陵寝,指挥佥事李钰祭孝懿皇后,中官祭恭让章皇后及废后吴氏,指挥同知王极祭哀冲、庄敬二太子各陵园。

  同日,兵部也向边镇发布秋防警报,令各边镇守将严守各处隘口,防备鞑子偷袭。

  至于徐阶因张齐弹劾而上的自辩奏疏,逐一解释那些罪状,最后请辞,自觉被众人忽视。

  隆庆皇帝当日就在自辩上批红,“令即出视事,不必再辞。”

  足够表现出,隆庆皇帝对徐阶徐阁老还是信任有加。

  那些年,那些事儿,有多少是自愿的。

  官场之上,为了各自前途,官员们没少做类似弹劾徐阶所做之罪状。

  严嵩在位时,除了没资格进严府的官员,只要够资格的,谁没有去拜访过?

  嘉靖皇帝要这要那,虽然大家背后里议论,可真要旨意到自己手里,还不是屁颠屁颠去操办。

  只是,貌似张齐奏事平息了,可数日后,徐阶再上第二道乞休奏疏时,朝野一时哗然。

第662章安排

  徐阶没有如同雷礼那样连续上奏,也是因为他很是纠结。

  是啊,在严嵩身下做了那么多年的次辅,事事顺从,真当徐阶没一点野望吗?

  算起来,徐阶担任首辅也不过七年。

  严嵩可是做了十多年的首辅大人,没点攀比心是不可能的。

  可想而知,这两天徐阶心里的纠结。

  每当想要继续下去,继续做这个大明帝国首辅的时候,他脑海里就不经意想到御座上那位看着他那意味不明的眼神。

  徐阶知道,因为高拱那事,皇帝对他的不满已经根深蒂固。

  不管他做得再多,做得再好,顶天就是拖延他卸任的时机。

  继续下去还有意思吗?

  徐阶在心里问自己,最终,他还是做出了选择。

  徐阶第二份请辞奏疏不出意外的被隆庆皇帝驳回,不许。

  短短半个月时间里,朝中已经有雷礼、陈以勤和霍翼递交辞呈,雷礼的已经批了,其他人的被驳回。

  现在徐阶也要上,虽然隆庆皇帝内心是很想答应下来的。

  可他更知道,他不能怎么做,时机不合适。

  徐阶递交的第二份奏疏,让大明官场发生了一次小小的震动。

  正如隆庆皇帝担心的那样,随着徐阶表达自己有意离任返乡的消息,之前因为陈以勤乞休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速消散,京官们,特别是最近一年重新被召回朝中的大臣们仿佛突然才醒悟般,想起徐阶的好了。

  是的,这些人,大多是在严嵩时期被打压的官员,被罢职或者明哲保身选择离开。

  只要还活着,在隆庆朝无一例外都被找了回来。

  而一手促成的,正是当朝首辅徐阶徐阁老。

  于是乎,一时间所有关于徐阶的负面消息荡然无存,京官们纷纷登门拜访,极力劝说徐阁老继续留任。

  大明官场风向转变之快,再次给魏广德等裕袛旧人上了一课。

  “真没想到,徐存斋一封奏疏影响这么大。”

  殷士谵有点丧气的说道。

  这两天,他还想调动两个低品级京官出京,结果不等杨博反对,下面的郎中、主事就有不满的意思。

  “正甫,你那边暂缓一缓吧,别搞得那么急,我想,徐阁老是明白意思的,所以他才会上这道请辞奏疏。”

  陈以勤开口道,“可惜,早没意识到这奏疏威力如此之大。”

  “也就是你们阁臣的奏疏影响大些,要是换成尚书、侍郎试试,大家只会盯着空出来的位置。”

  魏广德笑笑说道。

  明朝内阁是没有定制的,虽然有四殿二阁,但实际上同一个殿阁大学士是可以有数名阁臣担任。

  殿阁大学士排名的前后,也是皇帝用来对内阁阁臣尽心辅佐的一种褒奖。

  毕竟入阁了,继续往上升迁,那就只能是名誉上的,也就是殿阁头衔的变化。

  所以,阁臣的致仕会影响到朝中力量的分布,但是对官员升迁影响不大。

  而若是六部或者其他衙门官员请辞,那就是空出官职来,大家就不会想其他,只会考虑谁接任这个职位对自己最有利。

  毫无疑问,那个时候京官们考虑的就不是他们曾经做过什么,而是谁接任。

  “现在也只能缓一缓了。”

  殷士谵脸色露出一抹苦笑道:“本来打算外放两人,结果搞得下面人颇多意义。”

  闻言,陈以勤和魏广德都是了然的点点头。

  当下局面下,确实不易做太多的事。

首节 上一节 67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