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02节

  自己这边攥着银子,只想让勋戚出,想的太美,不现实。

  虽然说读书人的田地少,也只有官老爷名下才会有上千亩的田地,一般有功名的人手上的田地多则数百,少则几十亩,仿佛和勋戚比差距巨大,但架不住人多啊。

  勋戚才多少人,从朱元璋到朱棣的两次大规模封爵,有多少人获益。

  科举不同,每三年就会产生一批该交税而不交税的人,那才是关键。

  至于朝廷的亏空,在座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察院可就管着那些事儿,名为清流,实则浑浊不堪。

  不过这些敏感话题,在座都是读书人,讲圣贤之道,只关心治国安邦,自然不会对那些铜臭感兴趣。

  大家在这里说田赋,自然就是只说勋戚手里的民脂民膏,绝不会沾惹到其他人。

  初稿从王廷手里又传到屯田御史,那御史快速翻看初稿,不过心里其实也清楚,魏阁老刚才那话其实已经把事儿定死,不能有变动。

  而且,貌似已经等到户部尚书马上和左都御史王廷的赞同。

  好吧,官大一级压死人。

  虽然说御史可以怼天怼地怼空气,可是有王廷在,他这个小小御史又能如何?

  难道就不担心在衙门里被穿小鞋。

  要是魏阁老在吏部使力,王廷那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这个小小七品说不好就被外放出去做县令啥的,那才叫得不偿失。

  朱元璋其实设计了好的制度,只是没想到现在的大明朝,官场上早就沆瀣一气,都察院的监督大权也就成为官场斗争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看完章程,说什么呢?

  屯田御史对那些勋戚的庄田数额自然如数家珍,按照这个标准来,只有那几家顶级勋贵损失大点,因为他们都是拥有上千亩的庄田。

  而对于更多的侯爷、伯爷来说,大多数也只是超了一点点,甚至还有少数人家没有达到这个数额的。

  想想,就这样吧,后面的工作好做点,貌似也不错。

  隆庆皇帝定的数字,自然也是深思熟虑过的,充分照顾到勋戚的利益,不会引起激烈反弹。

  “魏阁老,马尚书、王大人,下官无异议。”

  这里坐的,都是朝廷二品大员,就他一个七品小官,只能自称下官了。

  “那好,既然大家都无异议,明日,户部是否可以把奏疏送到内阁来?”

  魏广德很满意,皆大欢喜,没人有意见,这是好事儿,剩下就是尽快把程序走完。

  做为走程序的第一步,自然就是户部奏疏。

  “今日回部里,就安排此事,应该不会耽误事儿,都察院王大人.”

  马森开口说道。

  对于上本奏疏,太简单了,回去召集左右侍郎,直接就可以写奏疏,大家署名,明日送来就行了。

  不过这份奏疏,马森有些犹豫的是,要不要都察院也署名。

  “两位大人若是无事,可一道前往户部,在奏疏上署名。”

  隆庆皇帝之前批红是让他召集户部和屯田御史商议再奏,所以新奏疏最好有都察院的署名。

  “正该如此。”

  都察院平日里差事也不多,十三道御史和屯田御史,在院里其实也没多少事儿要做的,倒是被分派去巡城的话,事务还繁杂些。

  事儿定下来,魏广德把他们送出值房,算算今日尽在忙着处理这些事,奏疏都没处理几本。

  等魏广德散衙回家,这个时候虽然家中访客依旧不断,可也没有最初那一个月的繁忙。

  魏广德下轿子回到府里,管家张吉就凑过来说道:“老爷,中午的时候,兵部谭大人和京营戚将军派人下了帖子,说晚上有事相商。”

  “那为何不早告诉我?”

  魏广德不耐道。

  这种事儿,张吉应该早点派人知会一声的,若是有其他事儿耽误了,他没有回府,那不是把人晾在一边了。

  戚继光虽然算不得什么,可谭纶的官不小,这样得罪人的事儿是绝对不能有的。

  “今日有辽东商队过来,说带了两支千年野山参,小的办事匆忙就忘了此事,请老爷责罚。”

第684章北调戚家军

  “今日有辽东商队过来,说带了两支千年野山参,小的就匆忙过去看货,就把此事给忘了,请老爷责罚。”

  “他们什么时候过来,有说是为了什么事儿吗?”

  魏广德没理会张吉的解释,而是直接问道。

  “说晚些时候,应该是晚饭后。”

  在明朝,官员散衙是申时,也就是下午四点左右。

  而他们晚饭时间,一般是在下午六点,这是家里用餐的时间。

  当然,赴宴除外,毕竟那不是吃饭,而是为了应酬,需要考虑主人特别是客人的时间。

  古代的交通工具虽然落后,可城市范围也小,而且几乎很难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所以官员们基本上散衙后或许还会和同僚聊会事,才会回到家中,只洗把脸就可以吃晚饭。

  生活,其实还是蛮有规律的。

  魏广德回到后院,不多时就和家人一起吃了晚饭。

  在院子里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就一个人去了书房。

  不多时,谭纶和戚继光就联袂而来。

  被张吉带到书房,送上茶水糕点后,人就退出屋去。

  “子理兄,元敬,今日到来可是京营那边有事?”

  寒暄过后,魏广德直接开口问道。

  谭纶是他老乡,有年长许多,是他科场前辈,所以魏广德对他要恭敬许多。

  至于戚继光,武夫,自然不需要太过看重,即便他后世名气很大,所以直呼其字以表达亲近。

  “善贷,初时只闻京营疲敝不堪大用,这段时间我去三大营仔细看过,才知哪里是疲敝,几乎已经不能称其为军了。”

  谭纶开口说道,不过说完话后似乎感觉又有些不妥,还是补充道:“现在京师三大营,也就神机营稍微还有点样子,神枢营和五军营,是真的烂透了。

  神枢营也就是红盔将军一营勉强还能够看,其他都不成体统,想要凑足几万人举行大阅,怕是有些困难。”

  “账面上十余万人马,几万都挑选不出来?”

  魏广德有些震惊的问道。

  “先说勉强还能称为军队的神机营,满额应有五千人马,可实际不到四千人,其中光是骑兵,本该有一千人,实际只有四百余,铳手和炮手也有数百差额。

  不过神机营的缺额,已经从五军营中抽调凑齐,可知道怎么凑的吗?

  几乎把五军营具备战力的士卒挑选个七七八八,其五军营中所谓悍卒,在元敬眼中几乎毫无战力可言,所有的士卒就算拉到大阅场上,怕是也难以壮声势。”

  谭纶叹气道。

  “怎会如此?”

  魏广德不相信,“之前陛下出巡,我看京营调出的人马还算精壮。”

  “都是临时从三营中精选的,非一营人马。”

  谭纶答道。

  “那京营可堪一用的兵马到底有多少?一万,或者两万?”

  魏广德担忧的问道。

  大阅是得到隆庆皇帝点头的事儿,但要是办的不好,让皇帝丢了面子,魏广德不敢想后果会有多严重。

  而且,这个差事在外人看来,其实还是魏广德从张居正手里抢来的。

  毕竟当初他提出在京城大阅,提振明军士气的事儿,当时可没有对外说起,他是打算等谭纶、戚继光摸清京营家底以后再公开。

  谁会想到张居正忽然上个《陈六事疏》,其中也提到恢复举行大阅礼的事儿。

  后世用阅兵提升士气是很浅显的道理,苏联更是年年都要举行阅兵仪式。

  不过在这个时候,大家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人提炼总结出来,这也是魏广德为官的底气所在。

  很多事儿,大家知道做了有益,可没有形成理论概念。

  不像后世,很多东西其实都研究透了,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

  对魏广德的问话,谭纶这次没有作答,而是看向戚继光。

  “回阁老,统共一万多人吧,除了把神机营补满,神枢营也只够一半的兵员。”

  他们口中的神枢营,其实就是成祖朱棣时期的三千营。

  三千营最初是有蒙古降卒编成的一支纯骑兵部队,因为蒙古人长期骑在马背上,所以战力不俗。

  不过到现在,明军中蒙古降卒已经几乎没有了,就算有,也被边军将官割了脑袋充军功。

  所以三千营在嘉靖朝时期就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在嘉靖末期直接改称神枢营。

  战车在边境几次战役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以后,京营当然也要开始编制车兵营,由此三千营摇身一变就成为神枢营,营中除骑兵外,还编入车兵营和兵营各三营,原本二千余人的红盔将军和五百人的明甲将军只能缩编,因为战马不足。

  神枢营因为从五军营中抽调大量部队,账面上本该有七万人规模,但实际也不过万余人。

  而戚继光在详细解释后,魏广德才明白,要是裁汰老弱以后,估计也就是神机营的规模,只有五千余人。

  之前,戚继光作为神机营副将,对神枢营了解不深,所以在魏广德说出大阅时还信心满满。

  不过现在嘛,跟着谭纶详细了解京营以后,他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魏广德明白,现在重建京营最大的麻烦就是缺乏好兵员,原本京营里的老弱残兵就不要指望了。

  “元敬,我记得你在浙江不是编练过新兵,号称‘戚家军’,现在什么情况。”

  本地兵员不行,魏广德自然就想到从南边把戚家军给调过来。

  这些人是被戚继光调教过的,来到京城后不管是进神机营还是神枢营,应该很容易完成改编。

  至于五军营,还是算了,到时候有多少算多少,不行就增调边军和蓟镇兵马充数,总要把事儿糊弄过去再说以后。

  魏广德在这边盘算怎么糊弄过去,而那边的戚继光脸上则一副尴尬之色。

  很快,魏广德就注意到,随即问道:“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

首节 上一节 70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