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03节

  “魏阁老,所谓的戚家军,其实一直都是以义兵的名义出现,因为他们都是不拿军饷的,全靠战场斩获受赏。

  当初末将北调时,曾经有心带人过来,可是北地作战,功赏和作战环境与南方不同,且北方难以聚歼鞑子,很难获得首级,所以他们大多不愿意到北方来。”

  戚继光答道。

  “不拿兵饷拿奖赏,那你手下的戚家军拿到手的银子,和京营军饷相比,差多少?”

  魏广德好奇问道。

  他没有研究过戚家军,只听说他们算是一支成建制的雇佣兵,甚至有人直言所谓戚家军就是戚继光的私兵,收入甚至远超明军序列中军饷最高的营兵。

  这样的模式,导致在援朝战役中引发其他明军的不满,也因为巨额军饷“拖欠”导致“蓟州兵变”的发生。

  而浑河血战中所谓的最后的戚家军,不过是戚继光侄子从浙江临时招募的数千人马,经过半年时间训练后就匆匆投入战场。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明刚刚在朝鲜取得对倭国的巨大胜利,沿海倭寇几乎绝迹,浙江早已经不需要保留强大军力用来防备海上之敌。

  可即便是新编的军队,在按照戚家军的训练方式整训后,依旧爆发出强大的战力。

  “比京营满饷高两倍不止。”

  戚继光有些尴尬的说道,之所以说明是满饷,就是担心魏广德误会,以为只是京营的满饷就可以招募到浙兵北上。

  其实,若不是他说明,魏广德或许还真会以为京营的满饷就足够了。

  要知道,京营和九边的军饷,是大明所有军队中最高的。

  当然,士卒是拿不满,一般也就是三、四成就已经很高,大部分只有两三成。

  京营的得饷率最高,或许也是因为少了一层地方的盘剥。

  可戚家军的军费开支,居然比京营还要高一倍多,还是很让魏广德咋舌。

  这样的军队,大明朝廷还真养不起。

  也就是临时招募还行,打完仗就解散。

  “善贷,你知道朝廷对于倭寇首级是明码标价,真倭首级最高时曾超百两,即便经过剿杀,现在杀一个真倭,到官府也能领到三十两银子。

  据我所知,当初元敬他们杀的倭寇,真倭首级一般都是五十两,假倭也有十来两银子。

  戚家军那些将士,运气好的小队,轻轻松松年入数百两银子,所以调他们剿倭才会如此卖力,根本就是在抢银子。”

  谭纶这时候插话道。

  戚家军小队是十个人,数百两银子,人均可有几十两。

  魏广德微微点头,当初九江卫围剿攻打南京的倭寇,首级就是一百两银子一个,而那时浙江受倭患最重,有地方官府开出过一百五十两银子一颗首级的价格。

  “听说之前很多地方都在浙江招兵,他们又是怎么支饷?”

  魏广德好奇问道。

  浙兵是这时代大明朝最好的兵源,他老早就听说各地都有去浙江招兵的消息,现在真好问出来。

  “那些多是将领的亲兵,放在身边保护的,所以人不会很多。

  这些人的军饷,据我所知,都是除本人口粮外,每月发一两二钱到五钱的银子不等,一年军饷是十八两,都是实数。”

  戚继光答道。

  魏广德点点头,京营官兵的银子算拿的多的,一年也不过五两左右,不过朝廷账面上可不是这样的。

  因为有马步军不同,所以各军种军饷也是不同,总体来说大概是十二两左右。

  按戚继光的意思,戚家军要是北调,每人一年的军饷怕不是要二十多两。

  这个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就现在浙江那边的情况估摸着留下来的戚家军日子怕也不会好过。

  毕竟,现在倭寇已经不往浙江跑了,都被打怕了。

  “你在浙江留下多少兵马?”

  魏广德问道。

  “六千人左右,再多也养不起。”

  戚继光在浙江剿倭,前后征兵也是上万人,不过也有伤亡和裁汰,只是阵亡比例一直很小,且保持不败战绩,所以后世吹嘘也很厉害。

  大多认为,戚家军和倭寇的战损比在一比上百,这个其实也不客观。

  要知道,真正的倭寇武士虽然擅长的武器是长刀和竹枪,以及竹弓,但倭寇队伍中还有大量汉人,他们有一些也是使用火器,所以受伤的人应该不少。

  加之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戚家军的战法,招募之后训练之中还有淘汰和裁革,所以,戚家军的规模,其实一直都比较低。

  最高峰也就是六千人左右,相对于沿海数十万大军,戚家军的规模是真不够看的。

  就这,也已经对倭寇构成碾压性的优势。

  加之戚继光搞出来的鸳鸯阵,使明军对阵倭寇时具备很强的优势。

  知道戚继光在浙江留下了六千戚家军,立时就打上主意。

  现在倭寇虽然大多已经剿灭,可还是有小股倭寇流窜,多是从广东而来,曾一本的手下。

  所以浙江官府也愿意为戚家军继续提供军粮,反正只要没有倭寇出现,就不用发饷,些许粮食而已。

  “子理兄,如果京营裁减几千兵额,用浙江兵填补一半,兵部是否可以保证军饷的发放?”

  魏广德没再理会戚继光,而是转头对谭纶问道。

  谭纶不笨,听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这位想招戚继光留在浙江的戚家军补充京营。

  “善贷,你的意思我懂,兵部和京营这边,本官可以做主,由我亲自发放,可是户部那边”

  谭纶已经想明白,戚家军不可能全部北调,毕竟要用银子喂,而且就当下的局势,浙江都司也未必肯放人。

  不过要一半的人马,三千人,应该还是可以的。

  粮草就从客军粮草中拨付,这个权利在兵部。

  就是军饷,按照戚继光先前话里的意思,要是让他们到北边,必须给军饷,不然人家不愿意来。

  “按照十五两,能招人到北方来吗?”

  魏广德对戚继光问道。

  “实数?”

  戚继光却是反问道。

  魏广德点点头,银子从户部出来,找找马森,让他们别扣那么狠。

  按照魏广德的想法,账目就做出十八两一个人,实发十五两,给他们接近两成漂没。

  “魏阁老,此事我需要和浙江那边联系,看看他们的意愿,我觉得应该可行。”

  戚继光答道,“据我所知,这一年来,因我北调,原本浙江都司承诺的奖赏都无处可要,而他们因不是军户,所以地方上也很不喜欢他们的存在,已经有人想要回家了。”

  魏广德点点头,“那尽快联系,有三千人最好。”

  等送走两人,魏广德坐下休息的时候才后知后觉,貌似进内阁后,他的工作就是在和六部及地方讨价还价.

第685章内阁事

  等送走两人,魏广德坐下休息的时候才后知后觉,貌似进内阁后,他的工作就是因为银子,在和六部及地方讨价还价。

  地方上奏报各种困难,想要截留本该送太仓库的银钱,他在内阁做的就是要么驳回,要么扣减。

  某地叛乱,兵部考虑从哪里调兵支援,然后户部没银子,也是内阁召集兵部、户部主官商议沟通,腾挪银子解决问题。

  感觉做内阁阁臣,和商行大掌柜差不多。

  真正的政务,都是六部处理,唯一处理不了的就是涉及跨部和银钱上的项目,各部都不敢擅自做主,才会交到内阁。

  想到这里,魏广德顿时觉得没意思。

  第二日,魏广德到内阁不久,果然见到户部新递上来的奏疏,全盘按照隆庆皇帝的要求,重新核定了勋戚之家的免税庄田数额,其后不仅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署名,更有屯田御史的签字。

  魏广德毫不犹豫就贴条票拟,通过了这份奏疏。

  将处理好的奏疏放在一边,作为今日交上去的第一份奏疏。

  不过他接下来没有马上重新翻阅其他,而是坐着思考片刻,就拿出一张纸铺在书案上,提笔开始写起来。

  这是一份打算递交给隆庆皇帝的奏疏,他打算保举神机营副将为总理魝昌保定练兵都督。

  只是有练兵之权,而无统帅指挥的权利。

  目的,自然是要让戚继光能从蓟州、天津和保定这些京城周边卫所精选、抽调士卒,为明年准备的大阅做准备。

  京营人马不行,魏广德还不信周边卫所也凑不出人。

  之前想增加调九边重镇的人马,可想想做这个事儿,嘴巴一张好似很容易,可新增几千、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笔银子不管是在地方出还是朝廷出,怕又会惹得许多人上奏疏论,实在麻烦。

  不如就近补充人马,少生许多事端。

  魏广德把自己的奏疏写好,放在一边晾干,这才又开始处理其他公文来。

  湖广江陵府一处豪宅里,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和锦衣卫指挥佥事程尧相、湖广按察司副使施笃臣均在座。

  除此外,因湖广官员众口一词,以辽王朱宪竖纛为由,说其有谋反之意。

  因为朱宪涉及的罪名太大,洪朝选相当谨慎,举荐河南布政司右参议董文采、山东按察司副使吴道直加入,一起参与调查。

  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可以确认的是,陈省、郜光先先后弹劾的涉及辽王的十三项罪名属实。

  不过,在辽王竖起大纛是造反还是其他上,洪朝选和施笃臣之间争议颇大。

  其实参与审案的官员心里都清楚,辽王朱宪他们都见过,是个什么样的货色自然心里门清。

  要说这么一个酒囊饭袋要造反,他们肯定是不信的。

  可是,造反事关重大。

  说白了,辽王是不是造反,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京城紫禁城里那位说了才算。

  就算辽王没有造反之意,可施笃臣把辽王竖纛之事上报,若是皇帝信了,那辽王就是真反贼了。

  所以,顾虑很多,此时包括锦衣卫指挥佥事程尧相、河南布政司右参议董文采和山东按察司副使吴道直三人都是默不作声坐在一旁,房里只有洪朝选和施笃臣的辩论声。

  而且,湖广官员众口一词,这本身也很说明问题,此事背后感觉没那么简单。

  在大明朝,文官集团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湖广官员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团结实在让他们这些外来人费解。

首节 上一节 70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