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39节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看出这个小圈子会威胁到皇权的地步,自然不需要召回高拱进行打压。

  更何况,他们要在朝堂上混的风生水起,还少不得他这个皇帝背书,提供支持。

  “算了,明日召见陈以勤和魏广德他们,再详细问问现在京营是个什么样子,可千万别让朕失望才是。”

  隆庆皇帝心里想着,回头走回御座时,看到御书案上的小瓷罐,不觉见猎心喜又拿到手里把玩起来。

  “阿嚏.”

  隆庆皇帝皱皱鼻子,刚才想到陈洪所说士拿乎的用法,他就尝试了下,倒出一点粉末用鼻子吸了吸,然后就连打两个喷嚏。

  还好先前陈洪在面前的时候没有尝试,否则就有失君威了。

  想是这么想,不过隆庆皇帝这会儿也感觉到陈洪话里提神醒脑是个什么说法了,这会儿他感觉很不错。

  陈以勤、魏广德等一行人已经一起乘轿返回城里,不过成国公朱希忠并没有随行,说是要和戚继光再商量一些事儿。

  魏广德心里大致猜出来,就是军阵受阅的顺序,杨博既然提出来了,自然要改改,确实不能让大阅虎头蛇尾。

  京营应该说被戚继光调教的不错,可其他军阵就差了些,还得想想办法,提高观赏性。

  适用不适用并不重要,要的就是皇帝看得爽,大臣们也满意,周边藩国使臣还得受到足够的震慑,大阅的目的才达成了。

  魏广德估计,晚上戚继光应该会跑自己家来问计,不过魏广德其实也没太多办法。

  毕竟阅兵其实也就那样,后世阅兵说白了就是步兵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检阅,然后就是装备方阵,大家关注的就是有什么新式装备亮相,然后就没有了。

  这大明朝,又没坦克大炮,也没有二踢脚这些大杀器,就只能在军阵演练中想办法。

  怎么样搞的更加盛大一些?

  魏广德坐在轿子里,满脑子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想想后世,魏广德忽然心里一动,他想到一些法子,可是总觉得不靠谱。

  后世阅兵大家看什么,当然是看大家伙,国之重器,魏广德又开始想歪门邪道了。

  弄出更大更长的大炮出来吓唬人,记得看哪部小说的时候知道倭国那边把鸟铳叫炮,把小炮叫国崩。

  神机营的大炮,最大的就是大号将军炮,不过用魏广德的眼光看来,还是偏小了,至于装备数量众多的佛朗机炮,即便是大型佛郎机,个头也就那样。

  明末最有名的那个炮叫什么来着?

  红衣大炮还是红夷大炮?

  让工部赶工弄出十门来,就随着神机营从大阅台下过一下,至于发炮就算了,陛下问起就说这炮发则威震数十里,一炮靡费数里,而且还在研发,安全性不高,所以就不在大阅礼上展示。

  魏广德心里有了定计,心下大定。

  让工部那边搞红夷大炮,也算是给他们立项。

  肥水不流外人田,怎么说朱衡都是自己老乡,好处给自己人当然最好。

  而且在魏广德的印象里,大明朝后期好像主要就是自己制造红夷大炮,这说明这项铸炮技术也并不是很难。

  头小屁股大,身管长,这就是魏广德印象里红夷大炮的形象。

  “去工部。”

  敲了敲轿子里吊着的小锣,魏广德对外面吩咐道。

第715章压轴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十六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

  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而红衣大炮其实并不是“通假字”,比如一些人说的满清入关后为了避讳,才用“衣”替代“夷”,而是因为明朝官员为了表示对这种大威力武器的敬畏,通常会用一块红布遮住大炮。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土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而明朝获得的第一门红夷大炮也不是正常的贸易渠道买入,而是通过打捞沉船的防守取得。

  实际上,在夷人向大明输出佛朗机炮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出现了红夷大炮这种前装加农炮,只不过在当时这种火炮制造艰难,所以数量不多。

  而且,因为射程、威力上的优势,所有西洋国家也有意向大明等国隐瞒这种武器,更不会和大明进行交易。

  最初的红夷大炮应该是明万历四十八年,时任肇庆推官的邓士亮在广东沿海沉没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独角兽号”打捞上来的22门,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但也有一些史料记载,明朝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获得过红夷大炮,是从被当作海盗、倭寇击沉的小股荷兰舰队里打捞上来的荷兰舰炮,或是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地铸炮的工匠带来的“吕宋炮”。

  魏广德不知道这些细节,可在一些游览胜地看到的古代火炮文物,加上看到过的一些军事文章,也知道“身管比”这个名词。

  衡量身管长度和口径大小时,要特别注意“身管长/口径”的比例,简称身管比,身管比大,则初速高,射程越远。

  魏广德到了工部找到朱衡,把自己的诉求说了下。

  “你说的这个大炮要多大?善贷,时间这么紧,我可不敢保证能按时把东西交给你。”

  听到魏广德说要工部加紧铸造一批火炮,朱衡就感觉头大。

  工部下面的军器局倒是可以铸炮,可炮这个东西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的,可不是做出一个样子就能拿出去使用。

  铸造过程中一点失误,就会导致铸炮失败,炸膛风险大增。

  “这个.”

  魏广德想了想,才比划道:“炮长至少得有十尺,炮口小,炮尾粗,炮壁要厚一点,炮口估摸着有个三、四寸就可以了。”

  “你这东西用铜料还是铁料,知道造这东西多贵吗?”

  听到魏广德的话,朱衡就觉得头大,炮不仅要大,还要厚炮壁,这得废多少料子。

  “还有,你以为铸炮很容易,光是炮模都不是一个月能完成的。

  就算能造出来,这东西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用,还得试炮.”

  “停停停。”

  魏广德急忙摆手,打断了朱衡的絮叨,把自己的想法低声说了一遍,甚至连不开炮的理由都想到了,军器局新开发的武器,所以只是展示,还真不敢试用。

  “你这个”

  朱衡听完魏广德的话就是皱眉,感觉怎么有点像欺君之罪。

  “朱大人,这炮呢,让军器局的匠人继续搞,尽量搞出来,没别的要求,就是打得远就行。

  咱军器局不能光是仿制别人做出来的东西,也得自己开发一些国之重器不是。

  若是军器局匠人不足,我想办法弄点兵仗局的匠人过来帮忙。”

  魏广德继续劝说道。

  明朝由中央管理的兵工厂,就是工部下面的军器局和内廷的兵仗局两个衙门。

  而地方上,各地的都司和卫所也有一些匠户,可以修理甚至制造盔甲和武器。

  军器局的前身其实是内廷的宝源局,那个时候火器大多选择铜料制造,非常稀缺,所以明军最早的火器由宝源局铸造,后来才把工匠划拨给工部,成立了军器局。

  而宝源局则继续干老本行,铸币,不再接触火器制造。

  不过这么重要的位置,皇帝怎么放心单由工部监督呢?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军器局也一直有内官参与到管理中来,类似军器数额、军匠等事宜皆有内官向上呈报。

  洪武二十八年设立了火药局,附属于专做刀枪剑戟等兵器的兵仗局,属于内廷管理,让内廷也可以制造火器。

  尽管如此,朝廷最大的兵工厂还是军器局,能工巧匠无数皆安排在此。

  朱衡只是笑笑,魏广德的提议哪里可行。

  “兵仗局那边就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着军器局的东西做,你还指望他们能有什么匠人。”

  朱衡说完,又沉思片刻才说道:‘如果只是做个样子货,一个月应该能铸造出来,就是要大要长吗?’

  “是。”

  魏广德笑道,朱衡已经答应了,这样自然最好。

  不过在他告辞前还是多嘱咐了朱衡一句,这炮可不是花架子,还是要让匠人研究铸造之法。

  术业有专攻,他后世那点见识只能指出方向,具体怎么造还是得工匠说了算。

  对这点,魏广德还是有清楚的认识,绝不会插手进去半分。

  从工部出来,魏广德就直接回府。

  到了晚上,门房果然报到内院,说京营副将、练兵总理戚继光求见。

  “把人领去花厅,好生招待着。”

  魏广德这会儿正在花园里陪着小孩儿玩儿,白天大部分时候他都在内阁处理公务,所以只能是下班时间在家陪着老婆孩子。

  对于上门来拜访的客人,多是先晾他们一会儿,然后再礼节性的过去说两句场面话,知道他们的诉求,然后就准备送客。

  至于求办的事儿,能做的,之后自然要安排。

  办不了,也会过两天知会一声。

  他从来就没有觉得因为自己是个穿越者,就该做一个什么一身风骨,两袖清风的清官,还要为国为民在大明朝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

  不实际,太不实际了。

  政治制度是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那样只会导致稳定的社会制度崩坏。

  他只能利用他有限的知识,对大明朝存在的一个弊政进行小幅度修改补漏,尽可能延续这个最后的,还算比较公平的汉人王朝。

  要知道,大明朝存在的问题,其实最严重的还是政治腐败,可老朱那样的狠人,杀那么多的贪官污吏都没能扭转风气,魏广德自认没那个势力办成这件事儿。

  高拱就是想要整顿吏治,所以遭到徐阶利用,无限放大高拱在朝中的危害,大家合力才把他撵出朝堂,让隆庆皇帝都没法挽留。

  张居正对吏治的态度,魏广德从他所献《六事疏》也看出来了,就是考成法,督促官员办事儿,对于已经形成的贪腐也是只字未提。

  张居正都不打算反腐,他自然更没有底气去办这个事儿。

  魏广德给自己定下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开海,把经济盘活,通过关税把银子收上来,最大限度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第二是维持住张居正搞成的一条鞭法和清丈土地,最好能在朱元璋定下的天下府县税赋的基础上,利用清丈土地的成果,把百姓承担的赋税固定下来。

  要知道,农业其实就那样,根本就产生不了多少财富。

  后世发达国家经济,早就脱离农业转向工业,都是先后免除了农业方面的赋税,甚至还要反向给补贴。

首节 上一节 73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