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40节
这点魏广德很清楚,只不过大明朝不适合免除农业税,可老朱定下来的农业税说句实话,是真的很低,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最低的。
百姓被盘剥,其实主要是地方官府加征的部分。
只要把地方官府的征派固定下来,百姓的负担虽然不会是历朝最低,可至少还是能够接受的。
推动工商业发展,反正大明朝也收不了多少国内的商税,正好他可以从中渔利。
魏广德可不是老学究,觉得君子就该远离庖厨和铜臭。
这银子,该赚还得赚。
至于最后一条,那就是保持“犁庭扫穴”的政策。
虽然不知道努尔哈赤是哪家的,可他知道清廷皇族是叫爱新觉罗,只要灭掉这支,估计百年内女真也很难再出天才。
明廷本来就一直对关外女真抱有戒心,会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定时进行军事打击,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
只不过在努尔哈赤捡了个便宜,明廷对他动手的时机把握上出现了偏差,晚了几年,让他在建州发展壮大起来,最后自食其果。
魏广德来了,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儿再次发生。
好吧,他觉得只要把这三件事儿做好,自己的子孙在大明富贵百年是没有问题的。
再远,那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社会发展到那个地步,或许大明朝自己就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搞君主立宪什么的。
要知道,明朝的皇权和相权之争,其实自英宗起就已经开始了。
耽误了盏茶的功夫,魏广德才起身,把孩子交给奶妈带着,自己去了花厅见戚继光。
戚继光事前可没有下帖子,他也是因为大阅后成国公朱希忠找他说起,才知道大阅台上文官们的议论,所以决定今晚来见魏广德,问问怎么解决。
在戚继光看来,魏广德的意见,可以看做文官想要的底限,就必须做好。
至于进了花厅被晾了一段时间,他也是没有放在心上。
拜访的官员多了,他也知道这些京官都爱摆架子。
哪怕在家无事,只要不是事关自身的大事儿,通常都会如此。
也好显示出官员事务繁多,可不是说见就能见到的。
“元敬来了。”
魏广德迈步走入花厅,先开口说道。
“魏阁老,末将深夜叨扰,实在是万不得已,还请阁老不要怪罪。”
戚继光起身,快步走到魏广德面躬身说道。
“不要客气,子理兄去蓟州的时候跟我说过,你的事儿我自然要管,坐。”
魏广德从戚继光身旁走过,进到花厅内主座前站定,边走边对他说道。
示意戚继光坐下,自己也坐下。
“不知这时候来此,是有何事?”
明知故问,虽然两人心里都清楚,可依旧是这样的开场白。
在两个人看来,进屋子那两句寒暄已经够了,再多就有些见外。
“魏阁老,今日大阅结束后,成国公找到末将,说起大阅安排”
戚继光简略把下午成国公和他说的话复述了一遍,随即就看向魏广德,说道:“魏阁老,还请你给末将出出主意,该如何安排才合适?”
“此事,之前但看各部演练还没有发觉,自是在一起演练的时候才会让人有虎头蛇尾之感。”
魏广德看着戚继光,边说嘴角挂出笑容,“京营被元敬调教的太过出彩,倒是让其他各营,虽然也有操练,但终究没法和京营相比。”
“是啊,今日我也有此感,可是却不知该如何解决。”
戚继光无奈说道。
“我曾提议把京营全部骑兵集中起来,再进行一次演练,此事成国公说了吗?”
魏广德收起笑容,微微皱眉问道。
“说了,可这样不是让大阅显得更加虎头蛇尾?”
可是没等来戚继光的笑容,而是眉头皱的更深。
“呃?”
魏广德一愣,随即才反应过来,“元敬,你的意思不会是以为,骑兵演练是放在神机营之后,京营的军队是集中在一起吧?”
“难道不是吗?”
戚继光不假思索反问道,随即他就反应过来,魏广德的意思似乎就是把骑兵大队的演练挪到最后,随即若有所思起来。
魏广德看戚继光想明白了,也默不作声,等他自己思考。
他不知道,戚继光这会儿已经推翻原来的考虑。
实际上,做为压轴,戚继光是有详细布置的,那就是利用九边精锐的实战经验,进行一次实战版本的演练。
九边重镇此次调动的精锐多的千余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合计七千人,所以戚继光是打算让他们组成一个混合军阵受阅,演练也是一起展示,再加入京营的骑兵作为压轴
第716章宗室难题
九边重镇此次调动的精锐多的千余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合计七千人,分别受阅可没多少可观性,所以戚继光是打算让他们组成一个混合军阵受阅,演练也是一起协同作战。
之前的考虑,边军骑兵只有千余人,其余五千多都是步卒,戚继光还是觉得有些单薄。
既然本来就是一个合成军阵,那把几千京营骑兵也汇入这个军阵中,那展示冲锋时可就有近万的骑兵,冲锋的气势也就出来了。
脑海中想到这么多的步卒和骑兵汇聚在一起,就采用明军传统的阵型就可以。
边军步卒中路结阵防御,两翼各三千余骑兵护持。
步卒阵型从防御转向攻势后,用鸟铳和弓弩完成齐射,骑兵就从两翼杀出进行一次冲锋.
想到这里,戚继光也不由得面色潮红。
别看他早就是一镇总兵官,可和倭寇交战,多是小打小闹,即便是围剿大海盗,其实明军集结的军队,单支最大规模也就是万人左右。
兵力和这最后一波相仿,可南军终究是缺乏骑兵,就算集结这样的军队,可供使用的马队也不会超过两千人,是完全没法和边军相比的。
看到戚继光略显激动的样子,魏广德好奇问道:‘怎么,想到什么好事儿了。’
“没有没有,阁老见笑了,末将只是在思考此事.”
于是,戚继光就把刚才的想法说了一遍。
魏广德听完点点头,“采用传统战阵,边军也更容易适应,几次合练应该就能熟悉起来。
这样,也不会影响大阅,是个好法子。”
戚继光没有考虑开创什么新颖的战法,而是用传统阵型,魏广德就更放心了。
要知道,边军现在的阵型,其实大多都是采用明初形成的战阵,这么多年来变化也不大,最多就是小修小补。
像马芳这些人,虽然有一些创新,但是却也不大,多是想法设法鼓舞将士的士气和苦练战技,以此战场称王。
他们虽然和戚继光一样,对一些新式武器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也知道扬长避短,可终究没有像戚继光那样,开创一些阵型来适应,特别是火器时代的临近。
在明军中,或许也只有戚继光才有这方面的思想,但是也只是想法,并没有以此形成自己的理论。
而马芳、俞大猷都是手里有什么家伙什就选择什么样的打法,尽量发挥长处击败敌人。
当初指挥大同军火器部队击败虏骑追兵,可俞大猷回南方后也没有对旗下部队进行大规模换装,大量增加火器的配置。
兵部拨发什么就用什么,根本就没有想过研究怎么更进一步发挥火器的威力。
或许因为俞大猷本身武技高强的缘故,很多时候他也更倾向于让士卒练习战技,而不是选择火器,在数十步外击杀对手。
而马芳则是因为自小从蒙古练习的骑术,所以对骑兵使用有独到见解,更加喜欢带领骑兵奔袭作战,特别是他长期在关外生活,有非常丰富的生存经验,所以屡屡可以率部出关,偷袭得手。
“约摸半个月,你去蓟州任总兵的文书就会下来了,你到了那里打算怎么做?”
聊了大阅的事儿,魏广德忽然又问起戚继光之后的打算。
戚继光听到魏广德的话,先前喜悦的表情就是一滞。
按照时间,边军到位,他指导合练两次就要出京前往蓟州,接替蓟镇总兵郭琥。
有人摘桃子,他心中当然不喜,可也没办法,因为他实在不想继续留在京营这个地方了。
其实戚继光到现在也是没有想明白一个事儿,那就是自己去蓟州任总兵官,到底是升官还是贬官。
如果以实职,京营副将迁蓟镇总兵来说,那是连升两极的大好事儿。
可是别忘记,之前为了大阅,魏广德给他弄到一个总理的职位,按说他就管着蓟州、昌平和保定三镇兵马。
虽然只管练兵,并无统辖权,可说起来权利也是不小。
做了总兵,这总理的职务也就要撤了。
或许,大阅之后,这个职位本身就是要撤销的。
想到这里,戚继光也就不纠结了,看着魏广德笑道:“当初末将上《练兵条议疏》时就有考虑,以浙兵模式练步卒十支,马队五支拱卫津门,可保蓟镇无忧。
到如今,末将依旧是这么认为的。”
“浙兵的战法,或许对倭寇有用,可却无法拦阻虏骑冲锋,这个你打算怎么解决?”
魏广德又问道。
这个事儿,他其实上次看浙兵操演时就看出来了,现在也想到了对策。
不过这个话不能他直接说出口,得看戚继光能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许以他的经验,会想到更好的解决之法也说不定。
“禀阁老,此处末将已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浙兵改为兵车营,以战车组成防线,将火器配置于车厢内射杀虏骑,同时车厢还可以解决大军行军时辎重的运输难题。”
戚继光答道。
“如此甚好。”
魏广德心里暗道,果然也是战车。
后世人想到战争,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坦克和大炮,所以魏广德联想到战车是很正常的事儿,可在大明朝却不会这样。
边军里原本就有一些战车,所以边军将领想到用战车对付虏骑还稍合理些,可戚继光毕竟长期在南方作战,那边可不兴这东西。
“末将在蓟镇的时候就看到过郭总兵新练的一支车营,觉得和浙兵战法配合,可以扬长避短,用之则所向披靡。”